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中国通过郑和七下西洋推动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

明代中国通过郑和七下西洋推动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明廷通过郑和七下西洋,意在让西洋各国君臣前来观瞻中国的文物制度,习俗礼仪,回国后效法中国,并与之保持紧密的联系,采取协调的步伐。值得一提的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武力征服事件。郑和下西洋后仅一个世纪,中国海防日益松弛,沿海先后遭受东洋倭寇、西洋殖民强盗的骚扰掳掠,四个世纪后,中国人民备受欺凌,中华民族深受灾难。郑和下西洋后,民间私人海外贸易

明代中国通过郑和七下西洋推动文化交流与贸易合作

永乐宣德年间,明朝历史上值得大书的一件事情,便是郑和的七下西洋

郑和,原姓马,小名三保,回族人,祖居云南昆阳州(今云南晋宁)。朱元璋统一云南后,郑和入宫做了太监。后来在燕王朱棣起兵“靖难之役”中,立下汗马功劳,朱棣赐他郑姓,并提拔为内官监太监,人称三保太监。

郑和像

朱棣登基后,一心致力于搞好内外关系,故而他非常重视海外关系的发展。永乐元年(1403)六月起,就陆续派使臣到安南、暹罗、高丽、占城、琉球、真腊、爪哇苏门答腊等国访问,以加强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永乐三年(1405)六月十五日,郑和率领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分乘六十二艘船的庞大船队,由南直隶太仓州的刘家港(今浏河镇)出发,浩浩荡荡向外洋开去,开始了第一次的大规模的远洋航行。这次航行中,最大的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以容纳一千多人,是当时航行海上的最大的船只。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具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和技术。此后,从永乐五年到七年(1407—1409)、永乐七年至九年(1409—1411)、永乐十一年至十三年(1413—1415)、永乐十五年至十七年(1417—1419)、永乐十九年至二十年(1421—1422)、宣德六年至八年(1431—1433),郑和又先后六次下西洋。前后七次,历时二十余年。

郑和下西洋路线

据随郑和同行出使的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费信《星槎胜览》和巩珍《西洋番国志》所载,郑和七下西洋过程中,其船队经过中国南海诸岛,跨越亚、非两洲,到达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主要有占城(今越南中南部)、真腊(今柬埔寨)、暹罗(今泰国)、满剌加(今马六甲)、渤泥(今文莱),今属印尼的爪哇、旧港、苏门答腊,印度的琐里、加异勒、柯枝和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溜山(今马尔代夫)、忽鲁谟斯(今波斯湾口)以及阿拉伯半岛的阿丹(今也门亚丁)、祖法儿(今佐法尔)等地,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卜剌哇、竹步、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和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当时欧洲人对非洲的认识,只局限于和他们邻近的地中海彼岸北非各国的一些情况。阿拉伯人对非洲的了解,也大多在阿拉伯海和红海、地中海沿岸地区,还没有一支船队到过赤道非洲。因此,郑和下西洋及对非洲东海岸的访问,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结束了此前中国与非洲之间的联系由阿拉伯人中转的航海历史,在世界航海史以及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宣德六年(1431)郑和第七次远航前为祈求平安而铸造并布施于寺庙的钟

郑和的船队满载中国的瓷器茶叶、铁器、农具、丝绸、纱罗及金银等各类商品,换回亚非各国的特产,如象牙、香料、宝石等海外奇珍异宝。因此,人们把这些船称为“宝船”。船队所到之处,多是当时亚、非各国沿海贸易港口城市。每到一地,首先向当地国王或酋长宣读明朝皇帝的诏谕,代表明皇赏赐给他们锦绮纱罗及金币等物品,并接受当地贡品。随后即用宝船所载各种货物在当地进行互利互惠的互市交易。与此同时,郑和不忘宣扬明朝的国威,邀约各国派使臣到中国来朝贡,加强明王朝政府与当地的联系。明廷通过郑和七下西洋,意在让西洋各国君臣前来观瞻中国的文物制度,习俗礼仪,回国后效法中国,并与之保持紧密的联系,采取协调的步伐。这就是“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也”,“宣德化而柔远人也”。用仁义来感化而不是用武力慑服西洋各国,就是郑和出使的目的和所作所为。

永乐五年(1407)明使臣给日本国王源道义的国书

郑和船队的贸易并不仅仅局限在国都或大码头,在各国内地的市集中,也能见到郑和船队中较小船只的影子,其对于明代亚洲贸易网络的建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郑和船队既不属于单纯性的商业贸易活动,也不是征服性殖民活动,故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欢迎,将明代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发展到一个历史的高度。如在占城时,国王乘大象亲自出迎,欢迎的人们有的舞皮带,有的捶着鼓,吹着椰笛壳筒,其仪式十分隆重。郑和船队每次远航往返途中均要经过满剌加(今马六甲海峡),于是,他便在满剌加建立“官厂”,作为每次远航的中转站,于此屯储物资,维修船只,停泊休整。据《马来纪年》记载,明朝曾把公主嫁给满剌加苏丹,至今此地还有三保山、三保井、三保祠、三保亭等古迹。在爪哇有三宝洞、三宝公庙等,在泰国也有三宝寺,反映了当地人们对郑和船队的尊敬与爱戴。[28](www.xing528.com)

印尼爪哇三保庙内的郑和像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人民同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了各国人民间的友谊。许多国家在郑和的船队访问后,派使臣来中国进行邦交联络和商业贸易。如古里等十六国,在永乐二十一年(1423),派使臣和商人到南京,一次就达一千二百多人。值得一提的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武力征服事件。只有两次小规模的武装冲突,一次是郑和在旧港(今印度尼西亚的巨港)捉拿企图剽掠宝船的海盗陈祖义,一次是在锡兰山打败了欲劫船队的该国国王亚烈苦柰儿,这两次都属于武力自卫性质。特别是擒获陈祖义,扫除了由南海进入印度洋交通障碍,对保证东南亚各国之间的海上贸易安全,起了不小的作用。

郑和下西洋对南中国海的开发和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消灭了东南亚地区的海盗,稳定了南中国海周边局势,保证了海上贸易和海防安全;调解与缓和了东南亚各国的冲突和矛盾,推动了这一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对南中国海及周边进行了积极的规划和开发,有效地遏制了来自海上对中国的威胁,有力地掌握着南中国海的海权,维护了中国的主权。郑和下西洋后仅一个世纪,中国海防日益松弛,沿海先后遭受东洋倭寇、西洋殖民强盗的骚扰掳掠,四个世纪后,中国人民备受欺凌,中华民族深受灾难。

郑和宝船复原模型

“宝船经过忽鲁谟斯”(《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插图)。“忽鲁谟斯”为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阿巴斯港。

郑和下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郑和远航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所到之处进行互惠互利贸易,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兴盛,从此东西方商路大开,起到了整合并建构亚洲贸易网的作用。郑和下西洋后,民间私人海外贸易以及移民海外热潮兴起。一种以东方的航海模式、贸易模式和国际交往模式建构起来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直至西方殖民势力东来才有所改变。[29]

郑和七次下西洋,庞大的船队,遥远的航程,精湛的航海技术,出色的组织水平,有效的后勤保障,完善的港口设施,珍贵的航海结晶《郑和航海图》等,都体现了郑和下西洋对世界航海事业和海洋文化的贡献,也促进了世界航海技术特别是中国与阿拉伯航海技术的交流。与此同时,将中华文明远播南亚、东非、波斯湾、太平洋、印度洋,又输入各种植物动物、药物、生产原料等,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在世界文化交流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郑和下西洋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记录,他自编《针位编》,是远洋航行的珍贵资料。同时,他对航海路线也作了详细的描述,并绘制了《郑和航海图》。专家们的研究表明,该图是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后绘制的,对船队航向、航程、停泊港口、暗礁浅滩等都作了较详细的记录,是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郑和下西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他的第一次远航,比哥伦布首航美洲早八十七年,比达·伽马开辟东方新航路早九十三年,比麦哲伦航行菲律宾早一百十六年。他到达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也比哥伦布和达·伽马早半个世纪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