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内阁与东厂的设立及影响

明代内阁与东厂的设立及影响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大不相同。永乐十八年,明成祖开始设立东厂。由此也可以看出,朱棣之设东厂,目的也是与锦衣卫分权均势,制约锦衣卫的力量。后世皇帝设立的西厂、内行厂等机构都时设时废,没有东厂的影响大。东厂的一切奏本不必经过任何手续,便可直接送交皇帝,就此意义而言,东厂可谓名副其实的特务机关。在永乐年间,朝廷外有锦衣卫,内有东厂,朝廷内外无不处于其严密的监视之下,特务政治无孔不入。

明代内阁与东厂的设立及影响

内阁的出现是中国官制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它也是明成祖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有力措施。它与过去的丞相制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给后世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洪武朝“胡惟庸案”导致中国古代社会长达千余年的宰相制度被废,长达千余年的君权与相权之争以君权的彻底胜利、相权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宰相府原本是皇帝与六部之间事务处理的中转站,军政大事,都由宰相和几个副手集中处理,最后呈交皇帝批准决定。如今宰相没有了,但国家仍要治理,奏章仍需批复,这使得朱元璋要直接面对繁杂的六部事务。曾有人做过统计,以洪武十七年(1384)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为例,八天时间里,内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份,合计三千二百九十一桩事情。平均下来,朱元璋每天要看两百份奏报,处理四百多件事情。如此繁多的政务,即便朱元璋精力过人,也会应接不暇,心力交瘁。特别是拟旨、批示等,都是要见诸笔端的,而这远非文化程度不高的朱元璋所能独自应付。因此,丞相被废不久,朱元璋便挑选几名文人担任殿阁大学士,协助他批阅奏章,官级五品。这些人只有建议权,没有议决权,实际上等于没有实权。殿阁大学士可以说是内阁制的最早雏形。

到永乐朝,内阁制度基本形成。这一时期阁臣的设置已成为常制,成为一个稳定的官僚机构,并且明确规定其职责是“参预机务”,不像洪武朝那样偏重于义理经史,而对国家事务则很少参决,只备顾问而已。永乐初年阁臣的地位还较低,远远不及尚书,他们的权力也受到种种限制,只不过相当于内廷秘书处,其权力绝不足以与前代的丞相相比。

永乐朝的内阁大学士都来自翰林院。翰林院是文士荟萃之地,明清两代都把翰林院作为储才重地。翰林学士掌秘书、著作之职,他们的品级虽然不高,但如表现出色、才华出众,往往能很快升至显要。永乐朝阁臣的选择和任用基本能够做到“唯才是取,不拘内外新旧职事”,说明此时的内阁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对推动当时整个官僚机器的运转,对加强中央集权,是成功的措施。

明代内阁制的发展:洪熙、宣德时期,阁权已重于部权。“三杨用事,政归内阁”(杨士奇在任四十三年、杨荣三十七年、杨溥二十二年)。[20]

正统至正德时期,阁权全面超过部权,票拟权制度化,成为内阁的一项基本职权,阁臣中的首辅地位日益显著。但由于受土木之变及宪宗朝宦官汪直专权的影响,这一阶段内阁实权一度有所下降。至正德时期,随着“三杨”年老而退出政治舞台,加上宦官刘瑾专权,皇帝也不信任内阁,内阁权力急剧下降。

嘉靖、万历时期,是明内阁制度的鼎盛时期,内阁及首辅的作用发挥最为充分,出现了与历代丞相颇为相似、大权独揽的内阁首辅。万历以后至崇祯时期,内阁权力渐趋衰落。(www.xing528.com)

内阁制度与丞相制度大不相同。[21]首先,丞相历来有定员定制,而阁臣则无定员定制,其人数多少很不稳定,少时一人,多时竟达十人,阁臣数额缺乏制度上的保证,也使得其职权难以得到稳定的发挥。

其次,丞相、宰相均为历代王朝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中央六部为其法定的直接下属;而明代内阁则始终不是法定的最高行政机构,内阁首辅亦非法定的最高行政长官,六部更不是它法定的直接下属,阁臣本身的品秩比各部尚书要低很多,终明之世不过正五品。阁臣官秩品位获得提高,主要是依靠兼授保、傅衔或尚书衔,而并非由于阁臣职位。内阁与六部之间的关系,在仁宣之前,六部权位高于内阁;仁宣以后,阁臣权力渐重,阁部相持;及至严嵩张居正等显赫的首辅出现后,阁权开始压制部权了。

再次,历代丞相、宰相均拥有法定的权力,他们不仅“综理政务,统率百僚”,而且对皇帝也具有相应的制衡作用。而明代阁臣包括首辅在内,只备皇帝“顾问”,仁宣后虽然有主票拟的权力,但票拟所提出的意见能否实行,最终则要取决于批红。阁臣没有法定的权力,皇帝始终控制着阁臣的选任和罢黜,阁臣权力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程度。因此明代的阁权忽轻忽重,作用忽大忽小,很不稳定。明朝以内阁制度取代历代的丞相制度,反映了后期皇权的高度强化,标志着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历史阶段。

朱棣即位之初,曾鼓励告密,有不少人乘机挟私诬告,陷害好人,多有因此而青云直上者。后来,朱棣发现锦衣卫多起诬告朝臣的事件,引起了朱棣对锦衣卫的不信任感。同时,锦衣卫又是个外廷机构,既管侦缉,还要负责侍卫皇帝。永乐十八年(1420),明成祖开始设立东厂。这是个内廷机构,由太监主掌,也是明代最大的一个负责侦缉和刑狱的特务机关,其使命是缉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除皇帝之外,任何人都在它的侦察之中。东厂专门出外缉访的称“役长”,役长的下手称为“番子”,他们大多是从锦衣卫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朱棣之设东厂,目的也是与锦衣卫分权均势,制约锦衣卫的力量。

由于宦官昼夜在皇帝身边,报告这类事就特别方便。虽然东厂侦缉的范围极广,但只对皇帝汇报,不受其他朝廷机构的制约,这样,在大大增强皇帝对臣下监视和控制的同时,一切最终决定都出于皇帝本人,这又从根本上杜绝了包括锦衣卫在内的任何机构的僭越专断。因此,自朱棣以后,锦衣卫的地位逐渐被东厂超越。东厂的地点设在京城东安门北(故称“东厂”),它跟锦衣卫合称为明代的厂卫制度,是君权高度强化的产物。东厂一经设立,终明不废。后世皇帝设立的西厂、内行厂等机构都时设时废,没有东厂的影响大。东厂的一切奏本不必经过任何手续,便可直接送交皇帝,就此意义而言,东厂可谓名副其实的特务机关。在永乐年间,朝廷外有锦衣卫,内有东厂,朝廷内外无不处于其严密的监视之下,特务政治无孔不入。朱棣还将东厂大权委与宦官。东厂过重的特权以及对宦官的过分倚重,都为后来的宦官控制东厂、左右皇帝而专权埋下了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