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分银行的起源
世界各国家对学分银行(The Credit Bank System,CBS)的称谓不同,欧洲称为“学分转换和累积系统(European Credit Accumulationand Transfer System,ECTS)”,美国、加拿大称为“学分转移(Credit Transfer)”。学分银行理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最早实践于美国,主要用作学分转移和积累。Toyne(1979)认为,学分转移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学习者各类资格或部分资格、学习经历等都能给予适当的认证,无须重复学习”[44]。1947年,美国部分初级学院更名为社区学院后,学分转移实现了常态化。学生可将社区学院积累的学分转移到更高层次的学校,通过补修欠缺课程取得相应的学位。20世纪90年代,适应高等教育一体化趋势,欧洲委员会也开始将学分转换与积累系统(ECTS)用作学校之间测量、比较和转换学习成绩的工具。ECTS以学生为中心,可用于所有学习科目,促进了学习单元的规划、转换、评估、认证以及学生的国际流动。学生积累的学分可在欧洲大陆31个国家之间进行转移,避免了重复学习,被广泛应用于“非正规的教育”,保证了劳动者接受教育的权利,并为其提供了灵活且高效的学习方式,促进了终身学习[45]。1994年后,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很多国家均开始尝试学分银行制度,为构建劳动者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基础。
(二)学分银行的功能
1.为劳动者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管理平台
学分银行记录了课程、专业、培训证书等劳动者学习的基础信息,涵盖了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以及资格证书教育等所有课程,并均以标准学分表达的形式统一劳动者一生的学习成就,有效地提高了劳动者终身学习的兴趣。为了实现不同类型教育课程之间的学分转换,学分银行建立了包括课程ID、课程名称、课程学分、课程简介等信息在内的标准课程体系,使标准学分发挥了虚拟货币作用。学习者完成各类教育与培训机构提供的课程学习、取得学分后,可将学分存入学分银行,再由学分银行转化为标准课程学分。
2.有效避免了重复学习不同类型的课程(www.xing528.com)
劳动者一生必然要接受很多类型的教育,除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还有社区教育、网络教育(远程教育)、职业培训等非正规教育或非学历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教育类型的存在,难免会出现课程设置重叠、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如果学习者已经接受过某一门课程学习,之后再次重复学习就会浪费时间、金钱及公共教育资源。学分银行为学习者提供了学分积累的平台,且不受学习地点、时间、专业的限制。学习者获得的学分可按规则转换标准学分,将其存储在学分银行账户中,实现了永久记录,为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
3.通过认定转换机制统一了学分标准
学习者在各类教育机构(含培训机构)修完课程学分或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之后,均可向学分银行提交学分认定申请。但是,由于学习者获取学分的时间、地点和教育方式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所学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教学质量也不尽相同,导致学习者拥有的课程学分相互之间,以及与学分银行中的学分难以实现等值,需要通过学分认定和转换系统转换为标准学分。在这个转换过程中,学分银行统一了所有教育类型的课程学分,保障了学习者利用不同教育方式学习的权利。
4.实现了各类教育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
学分银行将劳动者一生中积累的课程学分以虚拟货币的形式实施了完整记录,当劳动者学分积累达到一定数量时,可向认证机构提出兑换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习证明书等要求。学分银行将各级各类教育有效衔接在一起,为学习者提供了个性化的服务。各行各业劳动者均可通过学分银行,以接受职业培训的形式积累学习成就、存储学分,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和再就业能力,获取不同类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等,满足了劳动者对多样化教育类型的需求,也为各类型教育机构提供了存在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