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参与职业培训需要付出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即便是各地政府推出的一些公益性培训项目免收培训费、交通费及食宿费等,参培者也产生由于参加培训而造成的一些机会成本。因此,职业培训质量直接关联到劳动者参与职业培训需求的动力。换言之,劳动者职业培训的需求状况会因供给状况而改变。唯有参培后能够带来获得感,劳动者才能保持学习热情,实现持续学习、终身学习。由于职业培训质量的影响因素众多,本研究未将职业培训质量保障体系单独列出,而是融合于质量评价体系之中。结合当前我国职业培训质量状况,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活动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改进。
(一)增强针对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类认知能力的逐步提升,劳动者职业培训需求将越来越具体,职业培训需求分析将越来越细,逐步具化于每一位劳动者身上。为适应职业培训个体化、具体化的需要,部分专业领域已经出现了“一对一”式服务,并收到了明显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脑力劳动者还是体力劳动者,其职业培训需求均表现出个性化特征,需要职业培训机构详尽分析每一位劳动者的现有知识与技能基础,并预测其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制定培训规划,确定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形式,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地点等,力求使职业培训活动取得最佳成效。基于德雷福斯技术获得模型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应破除现有制约劳动者依据市场规则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和政策性壁垒,着力培养和科学配置达到实践智慧阶段的劳动者,使其发挥“领头”的作用。以职业农民培训为例,针对本研究发现的现有职业农民队伍存在的“女多男少、青壮年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情况,国家和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通过实施信贷资金优惠、创业初期税收减免、土地流转承包优先等具体措施,鼓励涉农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回乡发展现代农业。而后,集中优秀师资力量加大培训力度,并辅以相应的其他培训措施,使返乡大中专毕业生逐步达到实践智慧的程度,从而带领更多的职业农民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体现时效性
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均要求职业培训内容体现一定的时效性。对供给侧而言,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知识与技能本身就存在一定的时效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研究结果表明[20],18世纪知识更新周期为80~90年,19~20世纪初周期缩短为30年,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更新周期为5~10年。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21世纪则缩短至2~3年。因此,职业培训机构应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跟踪专业(领域)知识及技术发展前沿,满足劳动者知识及技术更新的需要。对需求侧而言,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的目的就在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经营实际需求,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且这些知识和技能能够应用到生产中,产生应有的效能和效益。显然,落后知识和技能的培训难以满足劳动者的需求,唯有职业培训体现时效性,才能不断激发劳动者职业培训的积极性。
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职业农民认为目前职业培训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具有明显作用的占41.39%,尚有半数以上认为作用不大,说明急需强化农业职业培训的时效性。在提高农业收入方面,认为职业培训能够提高收入的职业农民占65.94%,尚有34.06%的职业农民认为职业培训对提高收入没有作用。在产业工人职业培训方面,河北省部分产业工人埋怨职业培训内容不符合自己需要,对培训内容的总体满意度仅趋于“比较满意”状态。在高职教师培训方面,河北省5所高职院校教师对职业培训的满意度仅处于“一般”状态,认为对转变专业理念、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技能以及促进行为转变等方面帮助不大。可见,优化职业培训供给,促进职业培训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必须提升培训内容的时效性。
(三)注重适应性
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生物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或相适应能力[21],职业培训的适应性体现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强调职业培训活动在职业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地点、培训时间等方面要适应参培人员的需求;二是适应性职业培训,强调培训内容要有利于促进参培者适应职业(岗位)需求,能够承担某项具体职责,履行某项责任。我国劳动者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需求千差万别。从哲学视阈分析,职业培训适应每一位劳动者的需求是相对的,不能完全适应则是绝对的。注重职业培训的适应性是提升职业培训质量的基础,全面适应参培人员是培训机构实施职业培训活动所追求的目标。
以职业农民培训为例,本研究调查结果表明,25岁以下的职业农民应加强植保知识的培训,35岁以上至45岁职业农民应加强经营管理知识与市场信息方面的培训,25~35岁及45岁以上的职业农民应注重“三新知识”的培训。年龄大的职业农民可以选择由县乡技术员或经营大户开展正规课堂、现场指导等传统方式培训,年轻职业农民则可以采用网络等新型的职业培训方式。在教师职业培训的适应性方面,王晓丽等(2015)研究了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学习的适应性问题[22],认为农村中小学教师对远程学习方式的适应水平处于“一般”状态,只有不到1/4的教师表示已“完全适应”远程学习,其余大部分教师还处于“正在适应”的阶段,影响适应性的主要因素有对远程学习的体验、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课程资源状况、生理适应能力与时间保证、学习者的网龄等。
注重职业培训的适应性,要求职业培训机构遵循“按需施教,学用一致”原则,关注培训项目设计(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培训资源等方面)与培训对象之间的相互适应程度,坚持以培训需求确定培训目标、以培训目标规划培训内容、以培训内容安排培训课程、以培训课程确定培训形式,进而保障职业培训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培训对象相适应。(www.xing528.com)
在适应性职业培训方面,众多学者实施了具体职业的适应性培训研究。如韦龙银(2016)研究了高铁信号人才适应性培训存在的困难与对策[23],樊改霞等(2014)基于甘肃省的调查,研究了中小学新教师岗前适应性培训效果[24]等。具体工作的重点为对照职业(岗位)需求及培训对象的职业(岗位)能力状况,确定二者之间的差距,并以此作为培训内容。同时强调,职业培训实施的各个环节应具有严密性和准确性,确保做到培训内容、培训过程等与实际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
(四)扩大普及性
如果说增强针对性、体现时效性、注重适应性强调了职业培训质量“质”的要求,那么扩大普及性就是对“量”的要求。扩大普及性的目的在于让职业培训活动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能够面向全体劳动者。2010年,国务院提出《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强调“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25]。2011年,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也提出,“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并能适应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制度”[26]。世界发达国家经验也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综合竞争能力并非取决于该国或该地区的资源和财富,而是取决于拥有技术、技能型人力的总量。职业培训的基本功能在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因而扩大职业培训的普及性,让每一位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职业培训,进而增加社会技术技能型人才总量,是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的根本任务。
目前,我国技能型劳动者总量仅占全体就业人员的19%,高技能人才仅占5%。人力资源市场技能型人才求人倍率一直在1.5∶1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甚至达到2∶1以上。全国技工紧缺的现象逐步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地区蔓延,从季节性演变为经常性。同时,我国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0%。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农民工缺乏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影响其融入城市、转变为产业工人的主要障碍[27],也直接阻碍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参加过各类职业培训的职业农民仅占调查人数总量的40.84%,比前述农民工参与职业培训的比例更低。可见,扩大职业培训的普及性已经成为保障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将直接影响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五)确保持续性
确保职业培训的持续性分别基于劳动者整个生命历程、知识与技能的增进规律和职业培训体系自身的发展提出,三者也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共同诠释了持续职业培训的重要性,也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职业培训质量。
第一,劳动者的生命历程是持续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持续的,因而劳动者接受职业培训也应该是持续的。学校教育解决的是劳动者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共性知识和基本技能问题,劳动者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只有通过持续接受职业培训解决。现代社会职业分工越来越细,对劳动者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劳动者不能持续接受职业培训,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就很难适应职业(岗位)的需要,达到理想的生活状态。如果将职业培训的持续性表达于劳动者的整个生命历程,就演绎为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培训。因而,持续性是衡量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建设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二,知识与技能增进过程本身就具有持续性。德雷福斯的技术获得模型格外强调劳动者技术与技能增进过程的持续性,也解释了劳动者随之而来的必然要经历的情感、实践、认知的持续变化。以教师成长过程为例,卡茨(Robert L.Katz)将教师的职业发展划分为求生、巩固、更新和成熟4个阶段,求生阶段教师只关心自己在陌生环境中能否生存,此种情形可能持续1~2年;巩固阶段开始统整并巩固前一时期所获得的经验和技巧,开始关注学习问题,此阶段会持续到第3年;更新阶段则对平日繁杂的工作感到倦怠,开始寻找创新事物,此阶段会持续到第4年;成熟时期教师有足够的能力探讨一些较为抽象、较为深入的问题,大致需要2~5年。可见,每个阶段教师发展的特征和需求均有所不同,教师发展也是一个持续的过程[28]。唯有持续接受职业培训,教师才能顺利达到较为理想的发展阶段。
第三,职业培训发展应该是持续的。基于职业培训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当前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职业培训体系必然也总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职业培训发展滞后将对社会经济发展形成阻碍,适度超前将会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人才红利”。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以发展正规学校教育同等的力量、甚至是更大的力量发展职业培训,使其趋向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进而满足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支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