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满意度报告

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满意度报告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以河北省为研究样本,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两种研究方法,对现有职业农民培训实施的主要模式进行了调查。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以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职业培训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据河北省部分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反映,远程式教育培训对地方基础设施依赖较强,互联网普及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完善。

职业农民培训现状及满意度报告

农民职业培训方式众多,且农民参与状况不一。本研究分析了现有职业农民培训的主要模式,而后以认知度、参与度、认可度3项指标间接地反映了职业农民对职业培训的满意度状况。

(一)职业农民培训的模式

以河北省为研究样本,采取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两种研究方法,对现有职业农民培训实施的主要模式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河北省职业农民培训主要有以下4种模式:

1.政府工程培训模式

政府工程培训模式指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实施的,以工程带动或培训规划为主要形式培训职业农民的一种模式[19]。改革开放以来,应对农村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农村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高度重视农民职业培训工作,先后实施了“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等一系列“短、平、快”科技培训项目,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村进步。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实施了大型农民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农业部等相关部门根据农情变化需要,适时组织了“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百万中专生计划”等一系列项目、工程、计划,大力推进了农民培训工作[20]。培训活动的名称逐步实现了由“计划”到“工程”的转变,培训内容涉及农业科技知识以及创业就业等非农技能。

总体而言,我国政府工程职业培训模式实施时间久远,影响范围较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举办部门根据每个阶段农业、农民发展所需,灵活制订培训计划,合理确定内容,以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和技能等实用能力为目标,面向全体农民招收学员。政府实施部门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提供配套资金、确定培训机构,组织人力、物力等方面的资源提供各种支撑条件,自上而下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积极配合参与,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以颁发《绿色证书》《技能证书》、非学历《培训证书》等体现并衡量培训的效果。

访谈得知,政府工程模式立足国家农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制订了培训规划,有效地发挥了政府在宏观调控、人力物力资源组织调配等方面的优势,具有政策、资金、机构、基地等相关要素支撑力度大、保障力强、覆盖面广、农民负担小等优势,容易产生推动效应。但同时也存在人力、物力、财力高消耗等缺点,政府自上而下统一安排,个性化程度不高,不能完全满足职业农民培训需求。农民多由包括村委会在内的类行政机构组织被动受训,自主性弱。此外,政府工程培训模式多限定了时间,职业培训机构必须在期限内完成培训目标,且多为短期,长效性差,项目之间也缺乏衔接性和持续性,不利于农民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2.院校职业培训模式

院校职业培训模式是指以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为实施主体,以接受正规学历教育或非学历培训为主要形式,对农民实施职业培训的模式。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农村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较快,形成了以县级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镇成人学校为骨干的职业培训网络,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自2003年起,河北省面向本省户籍、具有中等教育或同等学历、长期工作在农业第一线的青年,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并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同。到2013年,已为农村培育了3700多名大学生。自2009年起,河北省又面向农村适龄青年广泛开展了“送教下乡”活动,将职业院校涉农专业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村,把职业培训地点设在农户家门口,把课堂设在田间地头,力求方便更多农民接受系统的职业培训。各县(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组织相关教师赴乡镇成人学校,采用“2+3”(即2天理论学习、3天实践)的方式向农村青年系统传授农业生产经营知识。通过边劳动、边学习的方式,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到2013年,全省共有30多万农民重返课堂。

综合分析,院校职业培育模式具有培训系统正规、师资雄厚等优点,有利于农民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对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贡献较大。但是,院校职业培育模式对农民的基础要求较高,适合文化程度较高的适龄青年、农业后备军和“塔尖型”农民的培训,存在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的缺点。河北省相关县市“送教下乡”主管部门负责同志认为,由于接受系统学历教育农民机会成本较高、见效慢,适龄青壮年劳力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意接受教育培训,学员多为留守妇女、岁数较大的职业农民,且参与积极性较低。

3.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教育培训模式指通过运用电视、广播、互联网、录音、影像等多种技术手段和媒体介质,对农民开展远距离教育,使其自主选择并接受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自助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培育模式。1980年12月,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立,开启了远程农民教育培训的历程,开创了农民教育培训的新领域。1996年1月,中央七套农业频道正式播出,随后各省级农业电视频道陆续建立,加之“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的推动,全国农村有线电视网络迅速普及,卫星技术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农民培训远程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

河北省远程教育最初主要通过村广播站广播,或科技下乡队伍“大喇叭通信车”等方式实施。2005年5月1日,河北省电视台农民频道正式播出,全天播出近20个小时,以“服务三农问题”为宗旨,“传播现代农业科技信息,关注农民生活百态,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为己任,成为涉农信息传播的主要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河北省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利用网络建立专家信息库等,为农民和专家沟通提供在线平台,通过手机终端发送短信提醒农民提防气象灾害、提供市场信息等,逐步完善了远程教育网络体系。实践证明,远程教育培育模式打破了传统培训方式在时空方面的局限性,农民可以随时随地学习,通过先进的通信设备实现与专家的“面对面”交流、进行答疑和讨论、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加速了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加快了农业科技推广步伐。网络媒体作为信息承载量最大、互动性最强、集纳传播媒介最多的优势电子媒介,在农民培训服务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据河北省部分县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反映,远程式教育培训对地方基础设施依赖较强,互联网普及率仍需进一步提高完善。此外,远程式教育培训完全基于农民的自觉性,农民能否主动接受并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不得而知,无法明确实施效果。同时,互联网信息平台的使用对农民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大部分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年龄较大的职业农民难以熟练掌握。

4.农技培训服务模式

农技培训服务模式是政府设立的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在进行农业科技推广过程中对农民进行培训的一种模式。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我国就在东北、华北各地设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建设试点。到1957年,全国共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1.37万个,基本达到了一区一站,初步形成全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而后几经波折,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改革开放后已基本形成了市、县、乡三级,以县为主体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全面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急需的技术难题,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传播以及职业农民成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除了政府部门兴办的农业技术推广系统外,还涌现了农民协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和科研院所服务组织等,逐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政府在全国率先实行了科技特派员制度,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在国家科技部的推动下,河北省大部分市县也相继开展了科技特派员工作,有效地充实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力量,进一步加强了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得到了国家及各级财政的大力支持。如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提出《关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中央财政安排26亿元补助资金,将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基本覆盖到全国所有农业市县”,各农业市县可根据各地实际需要申报项目,获得经费用于本地区农民教育培训。2013年,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共获得省农业厅、财政厅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资金90万元,并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了《青龙满族自治县2013年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通过确定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选聘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建立试验示范基地等措施,有效提高了农业技术推广信息化服务水平,为农民培训工作提供了强力支撑。

相关县市访谈得知,农技培训服务模式具有集科技推广、培训与服务为一体的优点,体系完整,可以深入到农村一线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特别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将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最新的农业技术、品种推广到农村,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转化率。河北省在总结传统农业推广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实际对新时期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但从总体状况看,传统农业推广机构仍占主导地位,体制、模式、人员、技术更新难度较大,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知识“老化”、保障不足、多元化服务组织发育滞后等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现有科技成果转化率仍然较低,转化速度依然较慢,覆盖面仍然较窄。特别是有关市场经营问题很少涉及,导致农民市场意识薄弱,面对市场风险仍然束手无策,难以实现走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的目标。

(二)农民职业培训的实施效果(www.xing528.com)

1.认知度

问卷调查发现,在1092名被调查者中,知晓政府工程培训模式、院校职业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农技培训服务模式的分别有644人、460人、556人和292人(多选题),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58.97%、42.12%、50.92%和26.74%。可见,知晓政府工程培训模式的职业农民最多,说明其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其次为远程教育培训模式,众多农民有看农民频道的习惯。再次为院校职业培训模式,不少农民对“送教下乡”感触颇深。知晓农技培训服务模式的农民最少,很多农民误认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是销售生产资料的。可见,现有农民职业培训模式整体社会认知度较低,所有培训模式的认知范围最高未超过60%。政府工程培训模式在河北省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影响范围较广;通过对电视、广播等媒体培训的认知度可以推测出河北省农民能自觉接受远程教育培训的人数不足50%;“送教下乡”作为河北省农民职业培训的创新之举,影响范围较大,但享受人员及受益范围有限;仅有26.70%的农民听说过“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说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尚待加强,作用尚待全面发挥。

2.参与度

在1092名被调查者中,参加过各类培训模式的职业农民有446名,仅占调查职业农民总人数的40.84%,说明农民培训范围有待进一步拓展。其中,参与过政府工程培训模式、院校职业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农技培训服务模式的分别有148人、220人、92人和118人,占参加过各类培训模式农民的33.18%、49.33%、20.63%和26.46%,可见,参加过院校职业培训模式的人员最多,这是由于很多农民将技术人员举办的讲座都视为院校职业培训模式所致;其次为政府工程培训模式。由于该模式多由村干部组织,可信度较高;再次是农技培训服务模式,说明政府农技推广机构在农村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远程教育培训模式认知度最低,多数农民认为其娱乐性大于教育性。

综合分析可见,河北省参与职业培训的农民仍然较少,与当前国家实施的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战略部署极不相称,亟须进一步优化,并扩大其社会认知,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农民群众参与职业培训的热情,提高参与度。

3.认可度

河北省现有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认可状况的调查分为“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作用”和“对提高农业收入的作用”两项内容。

调查问卷将各种培训模式“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的作用”设置为“很有作用”“有作用”“有一点作用”“没有作用”和“不知道有没有”5个级次。调查结果表明,在1092名被调查者中,认为各种职业培训模式对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很有作用”“有作用”和“有一点作用”的分别有138人、314人和40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2.64%、28.75%和36.81%。认为“没有作用”和“不知道有没有作用”的分别有166人和72人,占调查总人数的15.20%和6.59%;

在提高农业收入方面,调查问卷将培育模式“对提高农业收入的作用”分为“大幅度提高收入”“提高收入”“对提高收入没有作用”和“不知道有没有作用”等4个级次。调查结果表明,在1092名被调查者中,认为各种培育模式能“大幅度提高收入”和“提高收入”的分别有182人和538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16.67%和49.27%。认为各种培育模式“对提高收入没有作用”和“不知道有没有作用”的分别有284人和88人,分别占调查总人数的26.01%和8.06%。

(三)现有培训模式的问题分析

1.政府工程培训模式

现有政府工程培训模式多由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组织,行政化色彩浓厚,且自上而下推动,多为短期、阶段性培训,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连续性,与职业农民存在的由低级向高级的持续性转化过程相悖,不符合职业农民终身培训需求,同时,培训内容多面向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不符合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需要,缺乏包容性。面对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知识结构与技能类型均需要逐步提升,而现有政府工程培训模式难以满足这一要求。

2.院校职业培训模式

院校职业培训模式的实施主体为涉农职业院校或农业高等院校。调查发现,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河北省农业中职学校或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广泛开展了职业培训工作。但是,对那些接受中职教育的农民而言,继续接受更高水平教育的渠道依然不畅,中、高等职业教育还未形成相互衔接、彼此贯通的系统,难以满足职业农民终身学习、持续成长的需要。此外,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沟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存在着严重的重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职业教育资源,也影响了农民参与职业培训的积极性,难以满足传统职业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以及农民知识、技能持续增长的需要。

3.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教育培训模式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等传播农业知识、科技信息,依靠农民自主接受培训,时间分散,难以保证职业农民接受系统、连续的培训内容,不利于职业农民综合素质水平的全面提高与持续提升、实现终身学习。培训内容多为文化、技术等理论知识,实践指导性差,主要适应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知识或技能提升的需要,难以满足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4.农技培训服务模式

河北省现有农技培训服务模式主要依靠各农技推广机构“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提供农业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关键问题,缺少对职业农民整个成长过程及终身学习的关注。培训对象主要为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对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较少,适用面较窄,提供的知识技能层次较低,也不能满足职业农民从低级向高级成长的现实需求,亟须与其他培训主体、培训模式相结合,不断完善服务形式,丰富服务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