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治通鉴:孝文帝迁都洛阳

资治通鉴:孝文帝迁都洛阳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八月十一日,孝文帝携大军离开平城。在洛阳整顿六日之后,孝文帝命令各路大军继续南进。二十九日,孝文帝身披战服,手持马鞭,欲骑马进发。然而,在此时孝文帝的心里,迁都之事必须进行。其实,文武官员心里都非常清楚,孝文帝迁都心意已决,难以改变。冬季,十月初一,孝文帝前往金墉城,召回穆亮,命令他和尚书李冲、工匠大师董尔一起负责营建新都洛阳的事情。

资治通鉴:孝文帝迁都洛阳

公元493年秋,北风呼啸,黄沙满天。天气寒冷,甚至到夏季六月,国都平城,依旧是大雪纷飞。孝文帝深深地认识到,久居平城,国力难以壮大,心志、抱负难以舒展。[1]于是就下定决心,准备迁都洛阳。迁都之事,牵涉甚广,需谨慎为之。孝文帝心里担忧着,朝里的文臣武官会同意吗?于是,他就提议大举进攻南齐,想以此获得文官武将的支持。

事情就这样展开了!孝文帝在明堂南厢东边的偏殿斋戒之后,命太常[2]卿王谌占卜,得到“革卦”。孝文帝抓住机会说道:“商汤王和周武王的变革,应天命,顺民心,难道还有比这更吉祥的吗?”此时,偏殿之上,文官武将,沉默良久。终于,有声音出现了。尚书、任城王拓跋澄说:“陛下您继承大业,发扬光大,囊括了中原土地。如今,却要发兵讨伐还没有臣服的地方,并且在这时还得到了商汤王和周武王变革的卦象,恐怕这并不全然是吉利。”孝文帝立即严厉驳斥说:“繇辞说:‘大人物实施老虎一样的变革’,为什么你要说这不吉利呢?”拓跋澄说:“陛下贵为飞龙,兴起已经很久了,怎么到今天,却要实施如同老虎一样的变革?”孝文帝不悦,怒斥拓跋澄,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王你这是打算要阻止大家吗?”拓跋澄说:“国家虽然是陛下所拥有,而我是国家的臣属,怎么可以在明知国家身处危险境地的时候,而不指出来呢?”孝文帝没有说话,满脸怒气。过了良久,怒意消解,说道:“每个人都应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又有什么关系!”

离开明堂之后,孝文帝回到皇宫,宣拓跋澄入宫进见。孝文帝见到拓跋澄,说:“刚才关于‘革卦’的事情,我要与你进一步讨论。在明堂之上,我大发脾气,声色俱厉,几番怒斥你,是为了扼制群臣争先恐后地发言,害怕他们破坏我的大计。我想,你应该能够理解我的苦心。”接着,孝文帝命令左右侍从退下,对拓跋澄说:“现在我所要做的这件事,确实是非常的不容易。我们的祖先,历经艰辛,在北方建国,后来迁居平城。然而,平城之地,只是大战的地方,不宜推行政治教化。而现在,我们又要推行变革习俗的政策,可以说是非常的艰难。我想借用挥师南下征伐南齐的机会,将都城迁往中原,你认为怎么样?”拓跋澄说:“陛下您想把都城迁到中原,来扩大疆土,征服四海,这一想法与以前周王朝和汉王朝兴盛不衰的原因正好相符。”孝文帝说:“北方人习惯于留恋以往的生活,安土重迁的思想很浓重,突然告诉他们,要迁都至中原,一定会使他们感到惊恐,这该怎么办呢?”[3]拓跋澄回答说:“非同寻常的事情,本来就不是寻常的普通人所能明白和做到的。陛下您的决定,是出自您的内心,其他的人又能怎么样?”听到拓跋澄如此说,孝文帝非常高兴,说道:“任城王,你真是我的张良啊!”

迁都之心已定。六月初七,孝文帝下令在黄河上修筑桥梁,准备南渡黄河,挥师南下,一取中原。

八月十一日,孝文帝携大军离开平城。一路上,风雨兼程,直奔洛阳。九月二十二日抵达洛阳。然后,孝文帝带着文武官员来到了洛阳城古代宫殿的遗址,心中感慨万千。在洛阳整顿六日之后,孝文帝命令各路大军继续南进。二十九日,孝文帝身披战服,手持马鞭,欲骑马进发。文武官员见状,赶紧跪拜劝说。然而,在此时孝文帝的心里,迁都之事必须进行。孝文帝对官员们说:“作战大计已定,各路大军要继续前进,你们还想说什么?”

尚书李冲等人说:“我们现在的行动,天下人都不愿意,只有陛下您一个人愿意。臣不知道陛下一个人走,想要到什么地方去。我们想报效国家,效忠于陛下,却无法表达出来,只好冒死向陛下请求。”孝文帝勃然大怒,说:“我现在正想要征服中原,统一天下,治理国家。你们这些文弱书生,却屡番怀疑我的大计。现在正是使用斧钺的时候,你们这些人就不要再说了!”话音未落,欲鞭笞战马离开,安定王拓跋休等人齐来劝谏,泪流满面。孝文帝勒紧马缰,对官员们说:“这次,我们出动了几十万的大军,规模庞大,如果不能有所成就,将来拿什么给后人?我们世代居在寒冷的北方,一直想要南迁至中原。假如,我们现在不继续南下,那么就应该把都城迁到洛阳,你们认为怎么样?好,现在听我的,同意迁都洛阳的人站在我的左边,不同意迁都的人站在我的右边。”孝文帝这样的想法,的确是让人出乎意料,使得众官员一时不知所措。南安王拓跋桢靠近孝文帝,说:“成大事的人,并不向众人征询意见。如今,陛下如果愿意放弃南下攻齐的计划,将都城迁往洛阳,这是我们所希望看见的,这是我国百姓的幸运。”话毕,文武官员皆高呼万岁。对于长居北方的鲜卑人来讲,离开故土,迁往一个新的地方,从心底来讲,都是很不愿意。但是,他们更不愿意的是挥师南下伐齐。其实,文武官员心里都非常清楚,孝文帝迁都心意已决,难以改变。所以,在面临迁都与南征齐的选择之时,他们也只好选择迁都洛阳。于是,北魏的迁都大计,就此确定了下来。

大计虽定,但迁都之事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李冲对孝文帝说:“陛下将要迁都洛阳,但是,皇家祖庙、皇宫、府宅等,这些都需要时间重新建造。我们不能只骑在马上,四处奔走,等待它们建成。希望陛下暂回故都平城,等到迁都事宜筹备完善之后,陛下再备好仪仗,在宁静祥和的銮铃声中莅临新的京都。”孝文帝说:“朕一直想着要到各个州郡巡查,现在正好有这样的机会。我准备先到邺城,暂作停留,明年开春之时返回,而不是先回北方。”于是,命令任城王拓跋澄返回平城,向留守在那里的官员们宣布迁都的决定,要求他们事先做好迁都的准备。对任城王说:“如今才是‘革卦’上真正的‘革’,你要把事情办好。”同时,孝文帝又对镇南将军于烈说:“你是怎么想的呢?”于烈回答说:“陛下圣明的谋略,是为了国家长远的利益,这不是愚昧、肤浅的人所能明白的。但如果推测大家的心意,愿意迁都的人和依恋故土的人,正好各占一半。”孝文帝说:“你既然没有公开说反对,那就是表示认同了,我深感你不说话的好处。”于是,派于烈回到平城镇守,说:“留守都城,朝廷里的一切事情,全都托付给你了。”

冬季,十月初一,孝文帝前往金墉城,召回穆亮,命令他和尚书李冲、工匠大师董尔一起负责营建新都洛阳的事情。次日,随即前往河南城。初八,前往豫州。十六日,在石济住宿。十八日,下令北魏境内解除戒严,在滑台城东边兴筑祭台,向随行的祖宗牌位禀告迁都的想法,大赦天下,兴筑滑台宫。

次年三月,孝文帝回到平城,召集诸大臣再次议论迁都洛阳的事情,大臣们各抒己见,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燕州刺史穆罴说:“如今,天下四方未定,不宜迁都。况且军中缺少战马,这样如何能战胜敌人呢?”孝文帝回应说:“养马的地方在平城地区,何患没有战马呢?如今的都城地处恒山的北边,九州之外,并不是理想中的帝王之都。”尚书于果接着说:“我并不是认为平城就比洛阳好,但是自从道武皇帝定都平城以来,就世代居住此地,百姓已安居于此,突然要他们南迁,恐怕会产生不满的情绪。”平阳公拓跋丕说:“迁都事大,应该通过占卜来决定。”孝文帝接着说:“古代周公、召公是圣贤之人,才能卜问宅居。如今没有像他们这样的圣贤,卜筮[4]又有什么用处呢?况且古人曾言:‘卜筮为了决疑,没有犹疑,何必占卜?’以前,黄帝灼烧龟甲,以卜吉凶,龟甲烧焦了,黄帝的臣子天老说是‘吉’,黄帝听从了。那么,圣贤是通过鬼兆知晓未发生的事情。但是,统治天下的帝王,以四海为家,南北不定,哪有常常居留一地而不动的呢?朕的远祖,世代居住在北方荒凉之地,到平文皇帝之时方才建都于东木根山。其后,昭成皇帝又营建了盛东,并迁居于此。道武皇帝之时,又迁都于平城。现在,我幸运地遇上了能平定天下、施行教化的时运,为什么就不能迁都呢?”群臣们不敢再表达反对的意见了。到了三月二十八日,孝文帝驾临朝堂,主持部署了迁往新都洛阳和留在平城的人事、机构安排事项。

十月初三,北魏任命太尉东阳王拓跋丕为太傅[5]、录尚书事,并令其留守平城。初七,孝文帝亲自去太庙祝告,又令高阳王拓跋雍和于烈奉命迁神主于洛阳。初十,孝文帝携众开始从平城出发,前往新都洛阳。

提问 北魏孝文帝为何迁都洛阳?(www.xing528.com)

提问 北魏孝文帝迁都面临着哪些阻碍?

提问 北魏孝文帝又是如何完成迁都大事的呢?

智慧小锦囊

变革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变革之路,阻碍的力量是难以避免的。变革操之过急,往往会遭到多方的反对,将会面临很大的阻碍,所以变革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努力。

[1] 分析:自然环境恶劣,不宜久居,不宜经济发展,这是孝文帝迁都的原因之一。

[2] 中国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

[3] 分析:由此可见,孝文帝关于迁都之事,思考得非常缜密,百姓之思,了然于心。

[4] 古时预测吉凶,用龟甲称卜,用蓍草称筮,合称卜筮。

[5] 中国古代辅佐君主的大臣,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