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俭,字仲宝,今山东琅邪临沂人。父亲叫王僧绰,担任过金紫光禄大夫。王俭出生的时候,父亲遭人陷害身亡。后来由他的叔叔王僧虔收养长大。后来王俭袭封爵为豫宁侯,受封之时,王俭念及父亲,痛苦流涕。
年幼之时,王俭便十分好学,勤奋有加,手不释卷,颇有神采。[1]王俭稍长之后,便已声名远播。丹阳尹袁粲非常欣赏王俭,将他推荐给了宋明帝。明帝见后,对其大赞有加,并将阳羡公主许配给王俭,拜官驸马都尉。王俭官任秘书郎时,被破格提拔为秘书丞。出于官职的便利,王俭得以阅读大量的古代典籍,并上请皇上,请求校对古代典籍,仿着《七略》撰写《七志》四十卷。后来,又撰写了《元徽四部书目》。母亲去世,王俭归家守丧,期满之后,回朝任职,被任命为司徒右长史。苍梧王刘昱即位之后,生性残暴,杀人如麻。王俭惊恐忧惧,便要求转至地方为官,任义兴太守。萧道成担任太傅之时,王俭是有功劳的。这点,萧道成一直记着。当萧道成开始设置建制的时候,任命王俭为齐国尚书右仆射,主管吏部。此时,王俭年仅二十八岁。齐王曾经对王俭说:“现在我要以青溪为鸿沟。”王俭说:“天应民从,但愿不会出现楚汉斗争的局面。”
公元479年,刘顺帝将帝位禅让给了齐王萧道成,建立南齐。齐王萧道成登基之时,王俭代替侍中谢某“解送玉玺”,多有出力。齐王登基之后,封赏功臣。褚渊、王俭等人晋升爵位,增加封户,各有等差。后来,齐高帝想用拆掉紫极殿后的材料来修建宣扬门。王俭、褚渊等人认为不可,联名进谏,说:“立身之本,在于德俭。晋代修筑春台,公卿议论纷纷。汉代筑造北宫,大臣劝谏。当时君主,都接受劝谏,何况陛下今贵为天子呢!陛下自登基以来,节俭修德。何况如今正值农忙之时,百姓事情非常多,哪还有时间来修筑城门呢?”高帝听后,认为有理。于是就采纳了他们的意见,并且对他们予以奖赏。建国之后,齐高帝认为都城建康城内居民成分复杂,存在着许许多多的矛盾,不利于管理。于是,齐高帝准备设置户籍制度,编制军民户籍,以伍为单位,每单位五人,这样便于管理。右仆射王俭知道之后,便进谏说:“京城之内,居民多来自四方,如果每人都要随身携带证明身份的官方签证,不免显得非常烦琐,难以维持。”齐高帝接受了劝谏,取消原有的想法。时至公元480年春,齐高帝任命司空褚渊为司徒,任命尚书右仆射王俭为左仆射。褚渊借故推辞,没有接受任命。是年冬季,王俭上奏高帝,再三请求解除自己执掌吏部的职务。齐高帝只好答应了,并加授王俭为侍中,任命太子詹事何戢主持铨选。高帝认为何戢的资望很高,甚是赏识,想加授他为常侍。然而,褚渊劝谏,认为加授何戢为常侍不合适。齐高帝听从了他的劝谏,任命何戢为吏部尚书,加任骁骑将军。公元481年三月,齐高帝召见褚渊和王俭入宫接受遗诏,授命辅佐太子。过了两天,齐高帝去世。太子即帝位,大赦天下。齐武帝相继任命褚渊为录尚书事,任命王俭为侍中、尚书令,任命车骑将军张敬儿为开府仪同三司,任命前任将军王奂为尚书左仆射,任命豫章 王萧嶷为太尉。南齐侍中、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王僧虔坚决辞让开府仪同三司一职,他对侄子王俭说:“如今,你在朝中将为三公,肩负重任。如果我再接受三司职务,便是一家中有两人同时出任宰相,这种局面实在是令人心惊胆战。”王僧虔坚持推辞,齐武帝只好加授王僧虔为特进。有一天,王僧虔发现侄子王俭修建一座巨大的书斋,其规模已经超越了相关规定。王僧虔很不高兴,不愿进家门,王俭无可奈何,只好拆掉了书斋。公元483年十二月,王俭晋升官职,名号为卫将军,参与执掌选拔官吏的事务。萧衍有勇有谋,文武全才,甚得王俭器重。王俭曾赞赏萧衍说:“做事喜欢运筹谋略。”他文武全才,王俭非常器重他,对他的才能惊异不止。王俭曾说:“萧郎出三十,贵不可言!”二十九日,齐武帝任命柳世隆为尚书左仆射,任命丹阳尹李安民为右仆射,任命王俭兼领丹阳尹。公元484年六月,南齐中书舍人茹法亮,被封为望蔡男。此时朝中共有四位中书舍人,被分别派驻各省,称为四户。分由茹法亮、临海人、吕文显等人担任。四人总揽大权,声势超过了朝廷其他文武官员。四面八方给他们送的礼物,一年就达几百万之多。茹法亮曾当众说:“何必渴望得到朝廷的那点俸禄,就在这一户里,一年就可弄到一百万。”当然,他口里的一百万也只是个虚数,实际有多少,不从所知,但是可以肯定其所贪之财不在少数。后天,天象星辰出现异常。王俭上奏说:“这是因为吕文显等人专断独行,徇私舞弊,贪赃枉法所致。”南齐武帝看后,甚是感动,但也无可奈何,无法改变现状。
刘宋明帝在位之时,设立了总明观,聚集学士,也叫东观。齐武帝即位之后,认为国学已经成立,因此下令撤除总明观。当时,王俭正兼任国子祭酒。齐武帝下诏,要在王俭住宅内,开设学士馆,将总明观的甲、乙、丙、丁四部图书,移交给学士馆。同时,又令王俭将家作为办公的官署。王俭当然很乐意。从刘宋孝武帝以来,士大夫多推崇辞藻华丽的文章 。然而,却没有专门研究经典的人。王俭自小就喜欢阅读《礼》和《春秋》,言谈之间,也都遵循儒家法则,备受当时士大夫追随模仿,以至于在当时士大夫社群中,非常崇尚儒家学说。王俭熟稔儒学,精通朝廷礼仪。对晋、刘宋王朝以来的掌故,他也是了如指掌,熟稔在心。因而,在处理朝中事务之时,思维缜密,往往能够快速做出决断,办事非常干练。每每建言,旁征博引,据理力争。在座之人,没有人能够提出异议。因此,往往有不少官员来找王俭咨询,期待获得他的建议和指点。经常是宾客盈门,但是王俭并不觉得烦恼,从容接待,条分缕析,有礼有节,从不积压或者延迟。无论是口头见解,还是下笔批示,都是有声有色,令人叹服。官任国子祭酒,王俭每隔十天,都会去趟学监,考查学生。学监之内,要求统一服装。王俭来时,学生们常常要头戴葛巾,佩剑侍卫和令史通常站在一旁,仪式非常隆重。王俭常对人说起:“江左之地,风流倜傥的宰相,也只有谢安一人。”言下之意,也就自比谢安。他的这份自信,溢于言表。齐武帝对他是非常器重,礼遇非常优厚,常常委以要职。选任官员,只要是王俭推荐的,没有不被批准的。通常,每隔三天,齐武帝都会令王俭来朝廷一趟,与其商议朝事。有时候,齐武帝甚至还派遣官员前往王俭居所咨询。没过多久,齐武帝认为这样,显得烦琐,于是就下旨令王俭回到尚书下省,允许每月有十天可以回家居住。然而,王俭认为身体欠佳,不免顿感劳累,坚决请求辞去吏部,以免误了朝事。齐武帝只好答应,改命他为中书监、参掌选事。公元489年五月,王俭去世,年仅三十八岁。王俭在世之时,与朝中官员王晏多有不和。王俭去世之后,王晏掌握了官员选拔大权。当时礼官打算按照先例,加封王俭谥号[2]。然而,王晏认为不妥。王晏上奏武帝,提到有关王俭丧礼问题,说:“以往只有王才能得到谥号,自从宋朝崐以来,就不曾把它加给皇族外异姓氏的人。”武帝说:“王俭年富德盛,志向远大,岂料暴疾而亡,让我痛心良久,理应予以厚葬加封。”王晏从宫内出来,与他亲近的官员问起。王晏说:“皇上追谥王俭‘文宪’谥号,这件事情已经定下来了。”
提问
王俭为何会得到赏识和重用呢?(www.xing528.com)
提问 读完此篇,你对王俭有什么看法?
智慧小锦囊
为人处世,谦虚礼让,学会尊重他人。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人的一生,离不开三件事情:一是玩,要懂得和自己玩,保持自己的生活空间;要懂得和朋友玩,学会与人相处。二是阅读,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增加对人生的理解。三是说话,人与人之间,交流是必然的。
[1] 分析:王俭深得赏识,并不是因为他有过人的天赋,是因为他勤学好问,肯于思考。
[2] 始于西周。一般指帝王、诸侯、大臣去世之后,依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