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夺取政权建立西晋以后,大搞政治高压,不与他们合作的人就要受迫害。面对当时险恶的政局,许多文人不愿意投靠司马氏集团,却又不敢跟它进行斗争,他们感到十分苦闷和恐惧,于是就采取了消极反抗的办法。
他们远离仕途,经常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寄情山水,饮酒赋诗,并且故意披头散发,衣冠不整,以示蔑视权贵,不同凡响,过着潇洒飘逸的生活。这些人的典型代表就是“竹林七贤”。
在文章 创作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多运用比兴、象征的手法,隐晦地揭露最高统治集团的罪恶,讽刺那些虚伪的礼法之士,表现了诗人在政治恐怖下的苦闷情绪。嵇康的作品中则以庄子崇尚自然为论点,说明自己的本性,公开表明了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政治态度,颇负盛名。
嵇康是七贤中的代表人物。在讲究相貌风度的魏晋时代,他是人们公认的才貌出众、气度非凡的名士。他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还很有力气,擅长打铁,在哲学、文学、音律等方面也很有造诣,弹琴的技艺深为当时的人们所赞赏,算得上是个文武全才。
但是嵇康很看不起司马集团这一帮人,故意对他们冷嘲热讽,并且坚决拒绝司马集团的收买。有一次,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因为羡慕嵇康的博学,便带着他自己写的宣扬封建礼教的《四本论》,去向嵇康请教,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那天,嵇康正好跟向秀在大树底下打铁,见到钟会来了,他们就互相使了个眼色,打算奚落一下这个权贵。钟会来了之后,他们谁也没看钟会一眼,钟会拿着文章 站了好一会儿,最后自觉没趣,只得灰溜溜地走了。[1]
同嵇康一样,阮籍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阮籍出身于世代儒学家庭,他的父亲阮瑀是“建安七子”之一,因此他从小就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的影响,从小就有奇才异质,显得与众不同。
由于阮籍才华横溢,在当时名气很大,掌权的司马集团很想拉拢他。阮籍曾经当过司马集团给他的一个官—东平太守。他骑着一头小毛驴去上任。进了衙门就令人拆去隔墙,使衙门内外能够互相望得见。这样一来,就消除了老百姓怕衙门的心理,缩短了官民之间的距离。仅仅用了十天工夫,他就把东平郡治理得井然有序,显示出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
阮籍性情豪放,因为不满意现实,所以经常用酒来麻痹自己,喝醉了就跑到山野荒林去长啸,以发泄胸中的闷气。另外,他还有一层想法,就是借酒装糊涂,以此来逃避司马氏对他的收买。[2]有一次,司马昭想替自己的儿子司马炎向阮籍家求婚,阮籍不愿意把自己的闺女嫁于司马氏家族,于是就故意喝得烂醉,装聋作哑,一直醉了六十多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最后只能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代表性,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小的就是王戎,他比阮籍小二十岁。王戎从小就很聪明,六七岁的时候,有一次他去京城洛阳宣武场去玩耍。宣武场是士兵们操练的地方,在场地的一角用铁栅栏关着许多猛兽。当勇士断掉猛兽的牙齿之后,它们因疼痛难忍,扭转着身子,大声怒吼,拼命地冲撞栅栏,仿佛就要破栏而出。围观的人全都惊呆了,不论大人小孩都吓得四处奔逃,只有王戎一点都不害怕,神情自若地在那看得津津有味。事后有人问他:“你为什么不怕猛兽?”王戎回答说:“关在铁栅栏里的野兽出不来,有什么好怕的。”
可是,好景不长,后来,在司马氏集团的威胁利诱之下,“竹林七贤”也逐渐地分化,各奔前程去了。比如,山涛就被收买,做了司马氏政权的尚书吏部郎。他还希望嵇康也出来做官,替司马氏集团效劳。结果被嵇康断然拒绝,他还特地写了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在这封信里面,他痛骂山涛,怪他不该违背当初的志愿,做了司马氏手下的官,更不该想把别人也拉下水,嵇康表示自己决不同流合污,并且对司马氏统治下的虚伪、残酷的政治,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这封信的语言尖锐深刻,可以算得上是一篇痛快淋漓的好文章 。
嵇康的无情揭露,对司马氏集团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司马氏知道对嵇康这样的人利诱不行,就决定要杀掉他。嵇康被捕下狱之后关了一些日子,最后被押到洛阳东市去受刑。面对即将到来的杀戮,嵇康镇定自若,神色不变。他看到临刑的时间还没到,就要来一把琴,当场弹奏了一曲《广陵散》,曲调悠扬悲壮,使当时聚集在东市的三千多名学生都为之落泪。[3]他们还请求司马氏集团赦免嵇康,让他到太学里去做老师。司马氏当然不会答应这种要求。
就这样,一代名士嵇康悲壮而潇洒地走了,死的时候他才只有四十岁,但他给世人留下的是千古绝响。(www.xing528.com)
嵇康被杀以后,阮籍依然每天以酒为伴。最后在一个寒冷的夜晚,病死在家中。
“竹林七贤”中活着的,继山涛之后,其他四人也先后做了司马氏集团的官,但是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内心还是很痛苦的。后来,向秀从洛阳回家的途中,路过嵇康在山阳的旧居,怀念起当年的竹林之游,写了一篇《思旧赋》。赋写得很短,只有一百多个字,几乎是刚开了头,就收了尾。因为心里有太多的话却无法说出,不能说出,所以干脆把思旧之情埋在心底。
提问
这“七贤”分别指的是哪几个人?
提问 是什么原因,让一个一国之君对这七个古人感怀不已?
智慧小锦囊
时光飞逝,斗转星移。经过历史长期的沉淀,“竹林七贤”的形象已经演变为“离经叛道”的人格典型,成为一种特定的思想文化形态,影响着后人。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竹林七贤”自然也不例外,他们中的一些人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也有极为消极的一面。但不管怎么样,可以肯定的是,已经被人们谈论了上千年的“竹林七贤”,今后,仍会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和被关注的一个群体。
[1] 分析:嵇康和向秀这样奚落钟会,无非是为了发泄对司马氏弄权的不满,也可以说是一种消极的反抗。
[2] 分析:魏晋时期很多名士为了逃避政治迫害,都采取此种做法,喝酒装疯卖傻。
[3] 分析:大丈夫,死有何可怕,嵇康临死前的镇定自若,表现出他对司马氏集团的不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