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刘禅投降洛阳,称安乐公,提前全国为上!

刘禅投降洛阳,称安乐公,提前全国为上!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等到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自身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迫使姜维外出屯田避乱,蜀国逐渐衰败。刘禅称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

刘禅投降洛阳,称安乐公,提前全国为上!

刘禅,字公嗣,又字升之。他是刘备的昭烈皇后甘夫人所生之子。据说甘夫人在生刘禅的夜里有白鹤一只飞来县衙屋上,高鸣四十余声,望西飞去。临分娩时,异香满室。甘夫人尝夜梦仰吞北斗,因而怀孕,故乳名阿斗

公元223年汉王刘备病重,命令丞相诸葛亮辅佐太子刘禅,令尚书令李严做诸葛亮的副手。不久,就病逝于永安,谥号为昭烈帝。

刘禅还是太子的时候,刘备为了让他见多识广,掌握治国本领,令他学《申子》《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书,并由诸葛亮亲自抄写这些书让他读,又令其拜伊籍为师学习左传》。不仅如此,还令其学武。对于刘禅的表现,诸葛亮是很满意的。诸葛亮在《与杜微书》中评价刘禅说:“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公元223年五月,刘禅即位为蜀汉皇帝,当时只有十七岁,尊奉吴皇后为皇太后,大赦罪犯,改年号为建兴,后人把刘禅称为蜀汉后主,封丞相诸葛亮为武乡侯,兼任益州牧,国事无论大小,都取决于诸葛亮,对诸葛亮充分信任。公元234年,诸葛亮死的消息传来,刘禅连日伤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龙床之上。当灵柩运回时,刘禅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但是蜀地民众请求为诸葛亮建立祭庙,他先是不准;百姓于是随着岁时节令在路上自己祭祀步兵校尉习隆等向后主建议:请在靠近诸葛亮墓地的沔阳,建立一个祭庙,断绝私人祭祀;后来刘禅还是同意了。在之后刘禅以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授予符节,督领汉中,任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管国事,不久又给蒋琬加官,授予符节,兼益州刺史。当时由于刚刚失去统帅,远近都惶惶不安,蒋琬则出类拔萃,处在百官之首,既没有悲戚的面容,也没有高兴的样子,神态举止,如同平日。于是逐渐赢得人心。

等到蒋琬等贤臣相继去世后,刘禅自身无力把持国政,宦官黄皓开始专权,迫使姜维外出屯田避乱,蜀国逐渐衰败。后魏国大举伐蜀,蜀汉刘禅投降,举家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刘禅称帝在位共四十一年,是在三国时期所有国君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在那种群雄割据、兵连祸结的战乱年头,能执政这么久,没有相当的才智是不行的。有人把刘禅安稳地做皇帝归因于诸葛亮的辅佐。其实,诸葛亮死于公元234年,他死后,刘禅还做了二十九年的皇帝,很难说成是全凭诸葛亮的辅佐之功的。所以刘禅是一位平庸的君主,但还是有一定的才能的。

到了公元263年,魏兵大举进攻蜀汉,蜀汉人没想到魏兵突至,没做好守城的准备;听说魏兵将领邓艾已经进入平在,百姓们惊恐万状,都逃往山林大泽,不可禁止。汉后主召集群臣讨论,有人认为蜀与吴本来是友好邻邦,应该投奔到吴国;有人认为南中七郡,山势陡峭险峻,容易防守,应该奔向南面。光禄大夫[1]谯周却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居别国仍为天子的,如果到吴国去,也当臣服于吴。而且治国之道从来就没有什么不同,大国吞并小国,这是形势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这点上说,魏国能吞并吴国,而吴国不能吞并魏国,这是很明显的事。同样是称臣,对小国称臣就不如对大国称臣,与其忍受两次受辱之耻不如一次受辱!而且如果想要奔赴南方,就应当及早计划好,才能成功;如今大敌已经临近,灾祸失败也将要降临,而且众小人之心,没有一个可保其不变,恐怕我们出发的时候,其变化不可预料,怎么能到达南中呢?”有人说:“如今邓艾已经不远,恐怕他不接受我们投降,怎么办呢?”谯周说:“现在吴国还没有臣服于魏,事情的形势使他不得不接受,接受了也不得不待之以礼。如果陛下投降魏国,而魏国不划分土地封给陛下的话,我请求只身到洛阳,用古代的大义与他们争辩。”众人都听从了谯周的建议。汉后主仍然想入南中,犹豫不决。谯周上疏说:“南方偏远蛮夷之地,平常就不交纳供奉租税,还多次反叛,自丞相诸葛亮用武力威逼他们,走投无路才顺服。如今如果去南中,外要抗拒敌兵,内要供奉日常粮食物品,费用浩大,没有其他地方可以收取,只能耗损各个夷人部族,那他们必然会反叛。”于是汉后主就派侍中张绍等人捧着玉玺,投降了。

投降之后,到了公元264年,刘禅举家东迁洛阳,临行时十分纷乱仓促,刘禅的大臣没有随行的人,只有秘书令正和殿中督汝南人张通舍弃妻儿老小单身随刘禅而行,刘禅仰仗他的导引帮助,才使自己的言谈举止合乎礼仪而无所缺误,于是他慨然长叹。

到了洛阳后,刘禅受封为安乐公,刘禅的子孙及群臣受封侯者五十余人。魏王与刘禅一起宴饮,为他表演蜀国的歌舞,旁人都为之伤感不已,而刘禅却高高兴兴得同平时一样。魏王对贾充说:“人之无情,竟然到这种程度;即使诸葛亮还在,也不能辅佐他长久平安,何况姜维呢!”后来,魏王又问刘禅:“你还思念蜀国吗?”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随从听到后,连忙就对刘禅说:“如果魏王以后再问,你应当哭着回答说:‘祖先的坟墓,都远在岷、蜀,我心常常西望而悲,没一天不思念。’然后闭上眼睛。”后来魏王又问他,刘禅就像随从说的那样回答,晋王说:“你说的怎么像你的一个随从说的话。”刘禅惊讶地睁开眼说:“确实像您所说的那样。”周围的人哄堂大笑。

其实在当时曹魏兵围成都,刘禅也不是没有盘算的,他在诸葛亮死后已经开始渐渐地改变之前坚持北伐的主张,因为看到了曹魏的壮大;那么在这个时候如果蜀国坚持抵抗,士兵的伤亡一定会很大,而且很有可能招致曹魏屠城,让百姓遭殃。为了保全子民,刘禅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开门投降。刘禅投降后,北上到达洛阳,被封为安乐公。这样一来,刘禅多了一个卖国的骂名,却保全了百姓的性命和财产,无论在当时老百姓来看,还是从当代历史学的角度来看,都应该是一件好事。对于刘禅不战而降,实乃“全国为上之策”。刘禅,这样注重国人现实利益的政治家,没有为一己私利而不断地鼓动老百姓为自己卖命。(www.xing528.com)

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刘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也许刘禅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能瞒天过海,养晦自保。所以当司马昭在一次大宴蜀国君臣时,其实是在试探他们是否真的投降。蜀国旧臣听后无不现出悲戚之容,当刘禅表现得不悲反笑,开心得不得了时,活脱脱就成为一个严重的缺心少肝、苟且偷安的无耻之徒。司马昭当时就跟人说,一个人没有心肝怎么可以到这种地步!后来刘禅说“此间乐,不思蜀”的时候更是使得司马昭对其大加放心。“乐不思蜀[2]”这个成语从此诞生。乍一看,刘禅的确是一副没皮没脸的嘴脸,而且无耻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可细细一想,刘禅不如此回答又能如何?

司马昭若想杀刘禅,可谓易如反掌,身为阶下囚的刘禅,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想要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必须让司马昭觉得他懦弱无能、不足为虑,而“此间乐,不思蜀”正是刘禅所释放的一个烟幕弹,给司马昭留下了“我无忧矣”的好印象,成功地保住了性命。在当时的环境中这是最为明智的选择,堪称上上之策。在这个问题上,刘禅也许是一个比较平庸的君主,却不是我们所说的“扶不起的阿斗”,在许多问题上可以看到他的大智若愚

提问 刘禅是谁?

提问 刘禅是怎样投降于魏国的?

智慧小锦囊

在生活中像刘禅这样大智若愚的人还是有很多的,我们不能仅仅从一个人表面的行动而对其做出很草率的评价,而是要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充分考虑这些行动背后所蕴含的东西,这会使我们看到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1] 三国时期的一种官职名,执掌议论等。

[2] 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