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州文化史: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与教育

荆州文化史: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与教育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一段时间内,该校有了明显的发展,共设有教育、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与体育八个系,成为荆州中心城区教育事业的一方重镇。解放战争时期荆州中心城区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是压抑的、沉滞的,乏善可陈的,然而在这种大的环境中,仍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求民主、求解放,在努力奋争。

荆州文化史: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与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有几所省立学校相继复员,从战时校舍迁回荆州,它们是:湖北省立第四高级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迁沙市,现沙市第三中学),湖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现荆州师专校址)。另外,还有江陵县立简易师范学校于1947年2月在荆州城内县文庙旧址设立。与之同期应运而生的私立中学也有几所,其中如郢都中学(现胜利街城关中学宿舍),分高中、初中部,校长为雷鸣泽(松滋人);文萃中学(现江陵中学校址),为教会所办,校长皇甫世明;在荆沙公路上,另有武德中学(现荆州专区教师进修学院校址),分高中、初中部,校长熊务民(远安人)。而设在沙市的私立中学,也有如晴川中学(现沙市二中前身,为汉阳商帮所办);新沙中学(现沙市一中前身,分高中、初中部,为教会所办学校);黄蜕中学(原泾太会馆址;华中中学,分高中、初中部);蜀英中学(现沙市十四中前身);另外还有中州中学、太岳中学和两江中学等。这些私立学校的大部分因校舍简陋,师资匮乏,生源有限,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而难以形成气候。

从总的态势上看,这一时期荆州中心城区的教育事业除了湖北省立第四高级中学之外,与抗战时期相比较基本上没有什么特别的进步与发展。

湖北省立第四高级中学的前身系抗日战争中在江陵南五洲(今属公安)林家祠堂仓库办的江陵中学,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945年秋迁回时受当时江陵县政府的委托接收了沙市中学(沦陷时期开办于沙市童家花园的一所中学)。复兴后的江陵中学于当年10月迁往荆州城内原张文忠公祠(现荆州中学校址)处办学,全校拥有各年级男女生接近五百人(其中有寄宿生60多人),专任、兼任教师40人,职工7人,为江陵县较为完善的一所公立中学。教师多半住校外,早来(校)晚归(家)的教学,培养本县及邻县的青少年

1946年秋,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也准备复员。这时,担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湖北军管区中将副司令的黄仲恂系江陵人,因见荆州、沙市向无高等院校,使很多有为青年失去了求学深造机会,他有心让桑梓子弟便于就学,于是力主该校入迁已被腾空的童家花园原沙市中学校址。[20]

黄仲恂先生早年间曾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9期步科就读,后来曾于陆军大学特别班第3期毕业,他在1925年即任黄埔军校少校教官,所以在湖北省国民党军政当局颇有影响。1947年3月,他出任国民政府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中将委员,重庆解放时参加起义,后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校高级班学习;1950年结业时为刘伯承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大学时特聘为教官,1952年转业到中央铁道部工作,直到退休。

国立湖北师范学院经过黄先生的全力斡旋,最后迁到沙市,聘回了许多江陵籍的著名学者与教授回桑梓执教,如物理学教授陈祖炳为留德归国学生,教育学硕士王碧如为日本留学生等。在一段时间内,该校有了明显的发展,共设有教育、国文、英语、史地、数学、理化、音乐体育八个系,成为荆州中心城区教育事业的一方重镇。

解放战争时期荆州中心城区的文化和教育事业是压抑的、沉滞的,乏善可陈的,然而在这种大的环境中,仍有许多仁人志士为了求民主、求解放,在努力奋争。其中,较为引人瞩目的,即为松滋西斋籍人士、郢都中学校董会董事长雷鸣泽。

雷鸣泽(1904—1949)早年间曾先后就读武昌博文中学、武昌中华大学、上海光华大学等高等院校,于1927年返回松滋,捐巨款于街河市苦竹寺创办了一所向上小学,自任校长。次年曾因掩护过黄杰、沈德纯等发起九岭岗暴动的中共党员而离开松滋,辗转于黄州荆门等地从事教育事业。抗战期间,曾在1941年出任兴山县县长,后因宣传抗日救国、抵制日货、严禁鸦片而开罪于当地豪绅,被控以“通匪”罪被湖北省国民党军政当局判刑12年,四年后经保释出狱。抗战胜利后,他出任联合国救济总署湖北分署沙市办事处主任,秘密吸收共产党员亚东、李寿慈、史林峰等参与工作,设法将上千吨小麦调运至鄂豫边区,帮助解放区军民自救度荒。1947年当江陵高中迁到沙市后,雷鸣泽创办的郢都中学也迁往沙市五权街(今民主街)东头,暂借已停办的两江中学原址开学上课,他还经常奔走于沙市与松滋两地,筹措巨款在沙市文昌宫(贫民工厂)废址上兴建校舍……1948年,雷鸣泽接江汉军区敌工部部长沈德纯密信返回松滋,想要策反县保安团团长陈煜,以期组织敌后武装,迎接解放军南渡。1949年,因陈猝然翻脸,重新投向国民党当局,以致雷被捕遇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其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1]

日本投降后,江陵县将沙市分为民生、民族、民权三镇,连同荆州镇,各镇均设中心国民小学一所;镇下各保,即采用一保或几保联合办学的方式,开办保国民学校。由于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有的学校将收取的学杂费在社会上以每月大五折的高息,以放贷收取利息而谋私利,并因此而故意延迟发放教师的应发工资。1948年,随着国民党统治区域经济危机的持续恶化,政府财政面临破产,而教职员工的工资又不能按期发放,以致出现沙市三镇中心国民小学的教师向各校校长提出总辞职、而省立江陵高中教师联名通电省教育厅提出“总请假”的严重事件。[22]

[1]田雁主编:《汉译日文图书总书目》(1719—2011)第一卷(1719—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第35页。

[2]姚颖编著:《恩格斯反杜林论〉研究读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版,第34页

[3]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编:《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10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32页。

[4]夏光宏主编:《石首爱国主义教育丛书·爱我石首》,中共石首市委办公室、中共石首市委党史办公室编印,2009年版,第61页。

[5]李娟婷著:《商会与商业行政: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商关系(1912—1927)》,经济管理出版社2015年版,第74页。

[6]虞和平:《商会与中国早期现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2页。

[7]湖北省沙市市地方编纂委员会编:《沙市市志》(第四卷),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第27页。(www.xing528.com)

[8]焦山著:《梅峰山房诗存:适轩联语》,2004年版,第5页。於曙峦(1892—1958),安徽怀宁人,毕业于安徽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土木工程测量科,曾任黔鄂两省陆军测量局地形测量员,后从政,历任国民革命军中校参谋、安徽省政府秘书、南昌行营新生活运动总会干事、浙江省第二(后改第一)行政公署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1949年在湖州专员任上,决定不去台湾,留在大陆,维持湖州的社会安定,让老百姓避免了战乱之苦,将湖州完整地移交到解放军手中,属起义人员。后寓居上海,镇压反革命时被判无期徒刑(后减为15年徒刑),病死于浙江衢县狱中。1987年始获平反。

[9]邓之诚著、邓瑞整理:《邓之诚文史札记》(上),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第35页。

[10]徐福龄:《续河防笔谈》,黄河水利出版社2003年版,第142页。

[11]李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两湖地区水灾与社会研究》,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3页。

[12]李梓楠:《一九三五年洪水决堤真相》,见载于《江陵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版。

[13]程德培、部元宝、杨扬编:《1926—1945良友散文》,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版,第334页。

[14]张研、孙燕京主编:《民国史料丛刊》(影印),卷186,政治·政权机构;沙市管理委员会:《沙市市政汇刊》民国二十五年排印,大象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页。

[15][日]武田雅哉著:《飞翔吧!大清帝国:近代中国的幻想科学》,任均华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238页。

[16]倪海曙著:《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60页。

[17]刘梦华、唐振南:《熊瑾玎传》,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150页。

[18]周老嘴镇人民政府、中共周老嘴镇委员会编:《周老嘴镇春秋》,1994年版,第477页。

[1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沙市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沙市文史资料》,第4辑,1988年版,第94页。

[20]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一至四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551页。

[21]湖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北省志人物志稿》(第一至四卷),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210页。

[22]《荆州百年》编纂委员会、荆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荆州百年》(上卷1900—1949),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64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