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楚北儒宗:晚清学者王柏心荆州文化简史

楚北儒宗:晚清学者王柏心荆州文化简史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次年,王柏心受邀入其幕府。在京期间,王柏心又作《续枢言》九篇。咸丰三年,王柏心入湖广总督张亮基辟入幕府,同居幕中的左宗棠称其“筹笔从容,算无遗策”。同治六年,左宗棠出征西北,王柏心专程到汉口送行。王柏心继承了杜甫诗史的传统。其后战事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但清军腐败无能,张亮基力不从心,使王氏谋划付诸东流。(四)因地审时、宏纤具列的修志思想王柏心晚年,潜心史地之学,声名远播。

楚北儒宗:晚清学者王柏心荆州文化简史

王柏心(1799—1873),字子寿,又字冬寿、坚木、筠亭,号螺洲、薖叟。监利白螺镇(今属洪湖市)人,是晚清湖北大儒,在文学水利军事书画、地方志领域均取得较高的成就。

道光十年(1830年)夏,监利大水,时任湖北布政使林则徐檄调天门县令唐树义赴监利指挥抗洪,王柏心呈上其水利专著《导江三议》,唐阅而奇之,推荐给林则徐,林大为欣赏,“礼致之,许为国士”,并聘他做其子林汝舟的老师。

道光十五年(1835年),唐树义得林则徐等保荐,升甘肃巩昌知府。次年,王柏心受邀入其幕府。其间,他撰成著名的政论《枢言》,“于历代兴亡成败得失之故,言之了然,尤多可采”[43]。道光十七年冬(1837年),王柏心回到湖北。次年三月,曾赴武昌谒湖广总督林则徐,并短期供职于林幕。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林则徐谪戍伊犁途中,王柏心曾致函慰问并赠诗。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王柏心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在京期间,王柏心又作《续枢言》九篇。提出“天下之事,任法者敝,任人者强。兵虽疲,财虽匮,得其人而治之,不难振也。”次年,他即以母老为由辞官归里,执教荆南书院。1851年,太平军进入湖北,他奉命在藉办团练,并与湘军将帅联系频繁。

咸丰三年(1853年),王柏心入湖广总督张亮基辟入幕府,同居幕中的左宗棠称其“筹笔从容,算无遗策”。咸丰五年(1855年)胡林翼任湖北巡抚,王柏心协助他对整顿税收,使地方财政扭亏为盈,为湘军镇压太平天国起到重要作用。

同治六年(1867年),左宗棠出征西北,王柏心专程到汉口送行。光绪四年(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闻王柏心病殁,上疏奏请将其事迹“宣付史馆立传,以存其人”。[44]王柏心挚友郭嵩焘作《王公墓志铭》,称“江汉间言道德文章,裒然属之先生者五十余年。”[45]

光绪十九年(1893年),《百柱堂全集》于荆州出版,门人杨守敬题签。《全集》按体裁可分为诗词、政论、书札、杂着几类。其中以诗赋居多,全书五十一卷,近百万字。以下对王氏在文学、水利、军事、方志、书画等几方面的成就略加阐述。

(一)雄浑深博、悲楚苍劲的诗词风格

王柏心平生以雄才大略自负,这种志趣时常形诸吟咏,如《赠周筱楼》诗云:“未奏终军对,驱车出帝京”;《陟螺阜望江水犹壮》诗云:“目击滔滔思砥柱,几人无愧障川功?”

这类诗作有杜甫沉郁顿挫之风,关注严峻社会现实,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天朝上国”的幻象破灭后,作者看到的是大清帝国的破败以及民族的积弱,对于这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王柏心在其《漫兴》中慨叹:“寇乱何时息,人才此日艰。干戈悲老至,江海愧身闲。”

《春兴六首和庶泉(其三)》作于鸦片战争前夕,对主和派提出尖锐的批评。

潮头翻动戴山鳌,倏见天吴跋浪豪。

露布何曾三捷至,宵衣无乃九重劳。

楼台蜃气当春暗,燧火羊城入夜高。

太息国殇终不返,鬼雄魂魄莽波涛。

《春感》反映太平天国对朝廷的威胁,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大淮南北失金汤,进犯中原下太行。(www.xing528.com)

今日两河成战地,早时三辅略军防。

壶关天井非无险,滏水滹沱岂易杭。

节相行营连献捷,风烟多在帝京旁。

王柏心继承了杜甫诗史的传统。其门人唐炯在《百柱堂集序》称道:“感时书事,引古喻今,汪洋恣肆,别开门径,直上夺杜少陵之席,天宝后无此作也”。虽有过誉之嫌,亦不为无据。王柏心亦善倚声,诗词中也不乏清词丽句,如“深树蝉吟细,长天鹤去迟”(《晚坐》)“寒林疏木叶,细雨动江波。”(《遣兴》)“径滑苔全湿,庭虚桂自花”(《中秋雨夕》)。

(二)弭平内乱、富国强兵的军政思想

王柏心的军政思想集中体现在《枢言》正续篇、《论军政》《兵事臆议》《军事臆说》《行营事宜管见》中。其次,散见于与湘军将帅的一百多通书札。

道光十七年(1837年)游幕甘肃时所作《枢言》集中体现他的政治思想,提出审时度势、创新变法、循名责实、进贤黜否、固本抑末、端正教化等对策。紧紧围绕清末的社会危机,提出一个比较完备的改革方案。张舜徽先生说:“盖柏心之学以致用为归,所著书如《枢言》上下卷,尤究极古今治体,非拘墟之士所能为。”[46]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他又作《续枢言》,提出打破常规,唯才是举,去除“七蠹”,加强国防的意见,具有更强的现实针对性。“尤其可以说是填补了鸦片战争前后湖北思想界的空白。”[47]

王柏心是传统儒家文化的忠实信徒,而传统文化主要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使他很自然站到对抗和镇压太平军的立场。他殚精竭虑提出了很多“剿匪”策略,得到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人重视,并产生部分效果,有些则因形格势禁而付诸东流。如太平军围攻长沙时,他上书湖广总督张亮基“以汉阳设重兵而后武昌可保,岳州设重岳而后湖南可安,田家镇设重兵而后可制皖。”其后战事发展完全证实了他的预言,但清军腐败无能,张亮基力不从心,使王氏谋划付诸东流。

(三)疏胜于堵、分流纾患的治水策略

王柏心主张经世之学,提倡通识之士,所谓经世包括博古通今、教化育人、用人行政、国计民生的原则和道理,也包括具体实务如导江治水、漕运榷算、行军布阵等。《导江三议》作于道光、同治年间,正是长江水患连年之时。王柏心自称:“生长江滨,数十年来,泛舟上下,纵观江势曲折,深悉其利害”,因此,他认为荆江洪水宜疏不宜堵。《导江三议》主旨是:堤防不足以抵挡长江洪水,应在荆江两岸分流,以减小荆江河段的洪水压力。考虑到提出此议难免涉及不同群体的利益,以致议论蜂起,文章最后又自问自答,提出了十条反对意见,再一一予以解答,申述分流纾患的可行性。

(四)因地审时、宏纤具列的修志思想

王柏心晚年,潜心史地之学,声名远播。两湖江汉之间地方官争相聘请他主持编纂方志,“四方求文者日不暇给,以诗文就正者踵相接”[48]。初步统计,他主持或参与撰有道光《黄冈县志》、同治续修《东湖县志》、同治《宜昌府志》、同治续辑《汉阳县志》、同治《当阳县志》、同治《临湘县志》、同治《监利县志》等七部方志,形成了系统的方志编撰思想,认为:“方志记载略与史同,然其异者有数端。史尚严,志尚核;史褒刺并见,志则称美不称恶;史举大遗小,志则宏纤具列,此其所以异者也。且同一志也,此邑与彼邑,后志与前志,又有缓急详略之不同,亦各举其重大切要者以为体要而已矣。”[49]

王的修志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人为本,重视民生,关心人民疾苦;二是重视区域地理和行政区划的研究;三是重视区域文化、地方历史人物的研究。王氏的修志思想值得重视,他在修志中的一些做法,值得当代修志工作者学习借鉴。

(五)转益多师,自成一家的书画风格

王氏诸艺兼擅,博通赅洽,他既工八法,复擅丹青,书画成就也很高。今存《与姚椿论章草书》《藕湖行为秦淡如公子赋》《草书四条屏》《与鸿轩论书》等书法手迹,并有画兰、扇面数件存世。他曾与湘军名将彭玉麟通信,畅论画梅咏梅之心得。彭氏复函致谢,并写梅花数本相赠。时人将王氏写兰与彭玉麟画梅并称“王孙(王柏心)芳草老彭(彭玉麟)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与王柏心同庚,二人切磋书艺,甚为相得。王柏心也擅长篆刻,是“汉派印学”的代表人物,曾为自己刻过大量名章和闲章,今有印蜕传世。王柏心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剧烈动荡和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但他仍执着于从传统文化中发掘积极因素,从历史经验中寻求借鉴,而不是像同时的魏源那样注目外部世界,终其一生,未有一语及西学,这是其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