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汉民族关系对清朝统治的稳定与否有决定性作用

满汉民族关系对清朝统治的稳定与否有决定性作用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满汉民族关系的张弛对于清朝统治的稳定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荆防八旗屯驻荆州二百多年,并未激起大的民族矛盾,正如有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八旗驻防时期的荆州满汉民族关系在主流上是互通有无与和谐共处的。这正是由于民族习性差异而引发误会及矛盾的例证。[24]因此,荆州驻防八旗在二百多年中与当地汉人以和平交往、互通有无为民族关系的主流,但是旗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

满汉民族关系对清朝统治的稳定与否有决定性作用

清朝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在对待“民族”这个问题上,显然极为慎重,以上“旗汉分治”政策正是这一态度的反映。通过史料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清朝统治者在文化上并非仅仅进行汉化,而是刻意地维护自己的本民族文化,并且力图使之与汉文化互相作用。美国汉学家卡尔·奥古斯特·魏特夫(Karl August Wittfogel,1896—1988)将此类外族统治王朝称为“征服王朝”。[15]以武力征服中原的清朝统治集团,对人数众多的汉人始终存有芥蒂。满汉民族关系的张弛对于清朝统治的稳定与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朝廷在处理满汉矛盾问题上是极为慎重的。八旗驻防军孤悬于汉民族汪洋大海之中,驻防旗人与汉人显然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朝廷虽采取各种政策以隔离限制满汉往来互通,但民族间的交流与碰撞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荆州八旗驻防旗人与当地汉民既有和平相处的一面,也有矛盾冲突的一面。荆防八旗屯驻荆州二百多年,并未激起大的民族矛盾,正如有些研究者指出的那样,八旗驻防时期的荆州满汉民族关系在主流上是互通有无与和谐共处的。[16]而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旗人的汉化。如:

乾隆二十五年六月十二日,上谕:八旗满洲、蒙古皆各有姓氏,乃历年即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姓氏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今若不行整饬,因循日久,必致各将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17]

咸丰四年四月,上谕:八旗人员,骑射清文是其本务。即使于清文义理不能精通,亦岂有不晓清文、不识清字、遂得自命为旗人之理?……乃近日八旗人员仍有专习汉文,于清语、清字全不讲求,沾染习气,徒务虚文,实堪痛恨![18]

咸丰十一年二十九日,上谕:……该驻防八旗人等仍不得专鹜汉文,致将翻译国语稍涉荒废,用副敦本育才之至意。[19]

从上述荆州八旗驻防史料可知,驻防旗人多沾染汉人习气,改汉姓、用汉文,朝廷对此三令五申仍不得禁止。此类圣旨,乾嘉以后明显增多,据此可知驻防旗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汉化,以致不识清字清语。至于今日,驻防旗人后裔已与当地土著居民无甚差别。

在互通有无与和谐共处的主流背景之下,驻防旗民与汉民的冲突也是时有发生的。在史料中我们可以找到旗民与汉民相互斗殴的记载,这些斗殴事件正是民族矛盾的体现。如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闰五月初五事件:(www.xing528.com)

荆州驻防旗人与汉城铺户,先因观划龙舟,争抢互殴,频年结怨未释,以致本年闰五月初五日,有满洲旗人纠众绕进汉城,专寻咸宁武昌二县铺民滋闹,将民人殴伤二十余人之多,且有因伤毙命之人。复拆毁铺面弃掷货物,并将咸武客民会馆放火烧毁,不法已极。[20]

由此可见,驻防旗人尚武剽悍,与汉人频年结怨,矛盾激化则一呼百应,凭武力寻衅滋事,手段残忍,不计后果。此事“不法已极”,影响极坏,且惊动了封疆大吏及朝廷,最终处理结果也是极为严厉的:“旗兵中为首闹事者及持刀伤人至死人命者,各拟斩监候和绞监候,其余人等各判流徙边远地区当兵或做苦差、及杖刑等。”[21]另外,荆州将军恒通上奏道光帝曰:“咸武民人,素称刁悍,旗人常被欺侮,往往寻衅争殴。”[22]这虽是恒通为袒护驻防旗人所言,但也道出旗人与汉人因为习性不同而常产生误解及矛盾的事实。另外,有学者在荆州旗人后裔中间做调查时,当地旗人所讲述的一件斗殴事件也印证了因民族差异而产生误会及滋生矛盾的事实。

在东门外的草市,一次看戏,旗兵就与当地青年发生了冲突。由于看戏是件比较隆重的事,当时与旗兵一起看戏的满洲妇女,就穿上本民族的服装,梳了大叉子头。当地青年可能是出于好奇,有出言议论的,也有扔砖头石块的。旗兵一怒之下,与之发生了斗殴,把戏园也砸烂了。当地人不依,告到了官府,后来据说还惊动了朝廷。最后由荆州将军出面,负责修复了戏院。参与闹事的旗兵被打了军棍,罚了俸饷,才算了事。[23]在上述事件中,错显然并不全在旗人,但对旗人处理相当重,这或由清末局势飘摇,汉人大员在朝廷中外举足轻重的局势所致,此且不论。我们观察此事的起因,可知是当地汉人青年出于对旗人妇女民族装饰的好奇,而引发的议论及一些好事者的不友好举动。这正是由于民族习性差异而引发误会及矛盾的例证。

我们知道在清代旗人与汉人之间界限严格,明确规定不交产、不通婚、不同刑,“满城”的设置即是这一理念的产物。因此,在诸多方面的不平等及相互隔阂是旗汉矛盾的根源所在。在这种情况之下,旗人长期在心理上保持着对汉人的优越性,这更易滋生汉人对满人的不满甚至仇视。或正由于这些原因,在辛亥革命之时才会出现“六百六十六”(北方口音与荆州方言在对“六”的发音上有所不同,当时有人凭借这一读音抓捕杀戮旗人)的事件。[24]因此,荆州驻防八旗在二百多年中与当地汉人以和平交往、互通有无为民族关系的主流,但是旗汉之间的民族矛盾同样也是不可忽视的。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大清王朝走向末路。荆州驻防八旗军抵抗新军进攻一月有余,由于大势已去,最终选择弃城而亡。经历了二百多年的荆州八旗驻防,最终也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中结束了它的使命。清朝的覆亡,打破了当时清王朝在旗汉之间的设置壁垒,使得荆州旗人后裔与当地居民快速融为一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