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州荆河戏:传承现状与保护探索

荆州荆河戏:传承现状与保护探索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荆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实在堪忧。书籍主要对项目的介绍、传承情况进行了搜集、挖掘、普查,通过文字、图片、曲谱等多个表现形式展示了荆州市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详细介绍了“荆河戏”分布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便于读者直观、便捷地了解荆州荆河戏这一异常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荆州荆河戏:传承现状与保护探索

荆沙城区目前有一个业余荆河戏团仍在演出荆河戏,以“打采街”为主的“挑担围鼓”仍有20多个乐班常年在民间活动。但现在尚在的荆河戏艺人都年事已高,且因人员、经费等原因,很多精彩剧目无法恢复演出,后学乏人,荆河戏已面临失传的危险。作为荆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荆河戏的传承与保护现状实在堪忧。近几年,市群艺馆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已搜集到荆河戏曲牌(工尺谱)400多个,打击乐乐谱100多个,已初步完成翻译,并搜集到大量荆河戏流传情况的文字和口碑材料,荆河戏艺人手中尚保留有大量荆河戏剧本。但是,文献的搜集和“博物馆”式的保存,毕竟不能重现荆河戏舞台艺术的光芒。近十年来,当代的舞台表演和戏曲艺术上,昆曲开始深受年轻人欢迎,走出了一条重现活力的艺术之路和切实可行的非遗保护之路。

荆州荆河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李正栋、谭复秀、陈顺珍,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刘厚云。他们是荆州荆河戏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荆州荆河戏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荆州荆河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为了让这些国宝级的传承人能尽心尽力地施展他们的艺术才能,彰显荆河戏的独特魅力,形成代代相传、后浪推前浪的良性循环,荆州市政府和相关高校的非遗研究机构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进行专项的调查研究、挖掘探考工作,在确保荆河戏现有发展规模的同时,更要创造条件通过亲缘传承、地缘传承以及业缘传承等多种方式、多条路径促成其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表演态势。(www.xing528.com)

荆河戏是荆州及鄂西群众最喜欢的剧种,民谣称“汉腔偏是客帮重,调爱荆河本地哥”。研究荆河戏的兴衰对揭示戏曲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民间习俗,与人们的心理、文化需求的关系,与社会伦理道德标准的认同,有着十分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荆河戏经过荆河艺人们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积累,其剧目,声腔,音乐表演等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因而荆河戏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荆河戏故事叙述流畅,人物刻画细腻,道白准确生动,唱词形象精彩,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研究荆河戏的声腔,曲牌,锣鼓经,乐器使用,演奏技巧等,破译音乐旋律中的密码,对解读戏曲音乐、声腔的发展、流变具有重要的作用。非常令人欣慰的是《荆河戏史料集》一书已于2014年5月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书籍主要对项目的介绍、传承情况进行了搜集、挖掘、普查,通过文字、图片、曲谱等多个表现形式展示了荆州市鲜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详细介绍了“荆河戏”分布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式、文化价值和濒危状况,便于读者直观、便捷地了解荆州荆河戏这一异常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据悉此书已被《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收录。以此为契机,我们期待着更多的荆州市民、求学于荆州的青年学子、致力于楚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以积极的心态、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素养加入到荆河戏的了解、学习、研究、实地调查、现场表演等一系列活动和工作中来,齐心协力共同推进荆河戏在当今的发展。我们相信经过系统科学的挖掘整理、项目研究、传承保护,荆州人的“昆曲”定能早日重放光彩,成为荆州永远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名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