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公安派形成与代表人物,荆州文化简史

公安派形成与代表人物,荆州文化简史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道为公安派中坚,其成就次于宏道。他较两兄晚殁,针对公安派末流多俚俗纤巧的弊端,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袁氏三兄弟对“公安派”文学理论的形成,各自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继承并完成“公安派”学说的是袁中道,在他两个哥哥去世后,高举公安派的旗帜,总结了推倒“七子”统治文坛的成绩,对某些末流之弊也作了矫正。

公安派形成与代表人物,荆州文化简史

明代后期,当文坛为复古主义思潮垄断,在诗风沉滞,思想僵化之际,诞生了一个崭新的文学流派,为文坛注入勃勃生机:这就是万历年间(1573—1620)以湖北公安人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公安派。在中国文学史上,同胞三兄弟能引领文风、享誉文坛,又在思想倾向、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以及性情、气质上和谐一致,并互相配合以实现其文学主张的现象是罕见的。

(一)袁宗道

袁宗道(1560—1600)字伯修,号石浦。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次年任翰林院编修,授庶吉士,在复古派极盛一时的情况下,他独推白居易苏轼,成为公安派的发起者。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八月,以翰林院修撰充东宫讲官,“鸡鸣而入,寒暑不辍”。次年,三袁在北京西郊崇国寺发起组织“蒲桃社”,吟诗撰文,抨击“七子”。袁宗道为人神清气秀,稳健平和。居官15年,“省交游,简应酬”,“不妄取人一钱”[59],身为东宫讲官,死后竟仅余囊中数金,几至不能归葬。

他认为文章要旨在于辞达,学古应学其达,“学其意,不必拘泥其字句”。[60]而文章欲辞达,须先有“理”,“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如先秦及汉唐宋诸名家,“皆理充于腹而文随之”。[61]

其次,要有真情实感,“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62]从这种观点出发,他的诗文创作不事模拟,率真自然。他著有《白苏斋类集》22卷。其诗歌创作稍逊于散文游记、尺牍,都情注笔端,真挚感人。论说文如《读大学》《读论语》中某些章节,浅显通达,警辟有味。但他的多数散文以士大夫的闲情逸兴、说理谈禅为主要内容,社会意义不大。《极乐寺》是其散文代表作:

高粱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杨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

(二)袁宏道

袁宏道(1568—1610)是公安派主帅,袁宗道二弟。字中郎,又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他生性直爽,喜游山水,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中举人,次年入京赴考,未中;返乡后曾师从李贽,自此颇受李贽思想的影响。

万历二十年(1592年),袁宏道举进士。但不待考选,未入仕途,而是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江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被选为吴县令,政绩斐然。首辅申时行赞叹说:“二百年来,无此令矣!”[63]不久解官去,游览江南名胜;后又授顺天教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两年后辞官返里,卜居公安县柳浪湖畔,潜心著文,并游历庐山、桃源等地。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入京补仪曹主事,不久又辞官而去。两年后再度入京,擢吏部主事,转考功员外郎,奏立“岁终考察群吏法”,[64]其后成为定制。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迁稽勋司郎中,赴陕西典试。次年春,陕西乡试事毕,他即请假归里,卜居沙市,同年九月初六病逝。(www.xing528.com)

明代自弘治以后,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垄断。他们宣扬“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65]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争之,但不足以抗衡。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66]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竑、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万历二十三年到二十四年(1595—1560),宏道在吴县县令任内,团结江南文士作诗撰文以抨击“七子”,他首先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这一高扬时代精神的全新观念,使文坛呆滞板结的风气为之一新,为公安派树立了一面旗帜。后来,又由三袁兄弟发起,在北京城西崇国寺组织“蒲桃社”,继续进行反复古运动。“中郎之论出,王(世贞)、李(攀龙)之云雾一扫,天下之文人才士,始知疏瀹心灵,搜剔慧性,以荡涤摹拟涂泽之病,其功伟矣。”[67]

袁宏道传世的作品有诗歌1700多首,游记、书札、序跋、碑记、传状、日记、杂文等近600篇。其中成就最大的是山水游记,文风清新秀俊,自成一家。后人将其全部诗文编为《袁中郎全集》行世,近有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钱伯诚《袁宏道集笺校》本。

(三)袁中道

袁中道(1570—1626)是袁宗道、宏道胞弟,字小修。16岁中秀才,性豪爽,喜交游,好读老庄及释典。后久困场屋,至34岁时才考中举人。考进士又屡试不第,从此更加纵情山水,参禅悟道,以诗酒自娱。宏道病逝,他悲恸过度,隐居当阳玉泉山读书念佛、修身养性。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考中进士,次年朝廷授徽州府教授,后升国子监博士。在此期间,他系统地整理、校对、出版了两位兄长及自己的著作,使三袁的作品及其文风发扬光大。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升南京吏部主事。天启四年(1624年)升南京吏部郎中。两年后病逝于南京。

中道为公安派中坚,其成就次于宏道。他较两兄晚殁,针对公安派末流多俚俗纤巧的弊端,又形成以性灵为中心兼重格调的思想。著有《珂雪斋集》《游居柿录》等。袁中道作品以散文为佳,游记、日记、尺牍各有特色,对后世散文有较大影响。如《游青溪记》:

青溪之跳珠溅雪,亦无以异于诸泉,独其水色最奇。盖世间之色,其为正也间也,吾知之,独于碧不甚了然。今见此水,乃悟世间真有碧色。如秋天,如晓岚;比之含烟新柳则较浓,比之脱箨初篁则较淡;温于玉,滑于纨;至寒至腴,可拊可餐。

袁氏三兄弟对“公安派”文学理论的形成,各自都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最先反对复古的是袁宗道。故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品》中说:“(伯修)其才或不逮二仲,而公安一派实自伯修发之。”[68]在袁宗道向复古主义发难之后,袁宏道随即发起猛攻,并完善了公安派的文学理论。继承并完成“公安派”学说的是袁中道,在他两个哥哥去世后,高举公安派的旗帜,总结了推倒“七子”统治文坛的成绩,对某些末流之弊也作了矫正。在三袁中,他享寿最长,因此能在有生之年巩固两位兄长的理论成果,并在各方面都有所创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