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居正政治生涯:辅政兼任皇权,为改革保障

张居正政治生涯:辅政兼任皇权,为改革保障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张居正为迁居江陵的第三代。张居正当权是由于皇帝年幼,无法亲政,而他得到太后支持,以辅政之名代行皇权,从而为改革事业提供了政治保障。去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桢等就劾罢张居正临终所荐的潘晟。言官们穷追猛打,又奏张居正侵占辽王的府第田庄,嗾使辽王府次妃王氏告发张居正。相当程度是张居正自身性格上的不足,为他的政敌提供了攻击的口实。我们评价张居正,主要看他的政绩和影响。

(一)起衰振隳,威柄震主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市沙市区张家台)人。祖籍安徽凤阳,其祖先因追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以功受封湖北秭归,后徙居江陵。张居正为迁居江陵的第三代。其祖父张镇为辽王府护卫卒。父张文明屡试不第,以乡绅终老。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授庶吉士,得到内阁重臣徐阶的赏识和提拔,徐阶对张居正扶掖有加,是他步入政坛的引路人,张一直尊其为老师,终生执弟子礼。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上《论时政疏》阐述其改革政治的主张,但没有引起朝廷重视。次年,他离开京师回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重返翰林院供职。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张居正进官右春坊右谕德兼国子监司业,徐阶荐他为裕王朱载垕的侍读、侍讲。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被擢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隆庆六年(1572年)万历皇帝即位后,任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开始担任内阁首辅,历时十年(1573—1582)。面对极其严重的财政危机,他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创立“考成法”以考核官吏的政绩。裁撤冗员,澄清吏治。推行“一条鞭法”,清理了积欠租赋,抑制豪强兼并,增加了国库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纾解财政困难。改良驿递,减轻百姓的赋役负担。整顿学政,扭转学风。巩固边防,选贤任能。安抚俺答汗,抗击土蛮,封贡互市,稳定边陲。“十余年间,海宇清晏,蛮夷宾服”。[34]

(二)祸萌骖乘,人亡政息

万历十年六月二十日(1582年7月9日)张居正病逝,卒年58岁,赠上柱国,谥文忠。他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

早在万历五年(1577年),张居正父亲去世。按照明朝丁忧的制度,他要回乡守孝二十七个月,期满起复。张居正在明神宗的支持下“夺情”(不去职,以素服办公),遭到朝野反对,与言官产生激烈的矛盾。张居正当权是由于皇帝年幼,无法亲政,而他得到太后支持,以辅政之名代行皇权,从而为改革事业提供了政治保障。皇权相权一体,是他改革成功的关键,也正因此,他无法摆脱专擅之嫌,相权与君权的冲突注定了张居正的悲剧结局。(www.xing528.com)

张居正去世不久,明神宗就迫不及待地利用言官势力开始对他进行全面清算,他的政敌也完全无视和抹杀其改革功绩,挟私报复。去世后的第四天,御史雷士桢等就劾罢张居正临终所荐的潘晟。他的支持者冯保也被弹劾。言官还以党附、行贿等罪名,劾罢张居正生前任用的一批官员:殷正茂、陈瑞、梁梦龙、张学颜、潘季驯、徐学谟、曾省吾、王篆等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三月,明神宗下诏夺张居正上柱国兼太子太师。八月,再夺谥号。言官们穷追猛打,又奏张居正侵占辽王的府第田庄,嗾使辽王府次妃王氏告发张居正。次年九月,明神宗给张居正定罪为:“诬蔑亲藩、箝制言官、蔽塞朕聪、专权乱政、罔上负恩、谋国不忠”,等等。下令抄家,并削尽其官秩,追夺生前所赐玺书、四代诰命,以罪状示天下。张居正长子敬修自杀,次子嗣修充军,全家饿死十多人。后来,明神宗在舆论的压力下才中止进一步的迫害。

张居正改革成就巨大,功在社稷,但生前死后,反对者不绝如缕。这并非仅是触犯了统治集团的利益,以及“威柄之操,几于震主”[35]的原因。相当程度是张居正自身性格上的不足,为他的政敌提供了攻击的口实。尤其是他执政后期,刚愎自用,排斥异己,压制言路,又喜听阿谀,重用小人。在他事业鼎盛时,家乡为他立的牌坊就有七八座之多。有人用黄金制作对联云:“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立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36]如此僭越、肉麻的称颂他竟欣然接受,置之座右。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回乡为父送葬,地方官为他特制32名轿夫扛抬的巨型轿子,沿途官员跪接迎送,其声势之大,排场之奢华,可谓空前绝后。在张居正患病后,举国若狂地为之斋醮,更是难以理喻。同时,他未能禁绝亲属受贿、奴仆违法等。这不仅是张居正个人的悲剧,更是历史的悲剧,值得后人深刻反思。

(三)毁誉纷纷,日久论定

张居正死后众叛亲离,举世非之,但不足40年即被昭雪,崇祯年间全面平反。而且离他去世时间越远,评价越是客观公正。《明史》评价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又赞张居正“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代思想家李贽称张居正为“宰相之杰”。明末诗人王启茂赞云:“恩怨尽时方论定,封疆危日见才难。”这些评价是超越个人恩怨对王朝安危存亡所做的深刻反思。

对于张居正最为后人垢病的贪权、专权,史学家毛佩琦先生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

我不非难张居正的专权。在当时的体制下不专权就做不成事。而个人操守也不是我们评价政治家的主要依据。我们评价张居正,主要看他的政绩和影响。无疑,他是明朝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具有传统政治家的优秀的政治品格。他曾说:“得失毁誉关头若打不破,天下事无一可为者。”“苟利社稷,生死以之。”真是大吕黄钟般的铮铮之言。他教育、辅佐幼主十年,弼成万历初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一代良相。张居正利用专制权力,强化管理,振衰起弊,使明朝出现了短暂的中兴,是少有的治世能臣,是传统意义上的大政治家。[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