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州文化简史:荆籍名儒项安世的正学直行

荆州文化简史:荆籍名儒项安世的正学直行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任职期间,安世刚直敢谏。安世因入“伪学”“逆党”籍遭罢,还居江陵约十年之久。与上述名流的广泛交游、论学酬唱,项安世不仅进一步砥砺忠直气节,而且启迪、提升自身的思想、才学。安世卒后,朝廷因其生前精忠报国事迹,于淳祐四年十月追表其为“正学直行,先朝名儒”,并“特增集英殿修撰”。南宋著名史家李心传曾为之作传,后为元人作《宋史·项安世传》所采。荆籍学人除项安世外,王奎文也颇值得一提。

荆州文化简史:荆籍名儒项安世的正学直行

项安世(1129—1208),字平父,一作平甫,号平庵,南宋著名学者、诗人。祖籍括苍(今浙江丽水),父叶温恭始迁江陵,遂家于此,安世后自称江陵人。自幼聪慧,七岁能赋诗,并志当“善士”。勤学好问,中秀才后曾远赴浙江金华向张栻请教治学方法问题。栻作《答项秀才》书,教以“为学之方,循循有序,要须着实趋约,自卑近始。”江西诗派代表人物曾几次子时任荆南知府的曾逮,曾在外甥吕祖谦面前称赞安世“年虽少,而志操坚正。”[119]

淳熙二年(1175年)中进士,除绍兴府教授。时朱熹为浙东提举,因吕祖谦之荐,二人结识,“相与讲明义理之学”。后历仕成都府教授、潭州教授。光宗时因朱熹荐入馆阁,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任职期间,安世刚直敢谏。曾上书切谏因畏惧、怨恨父皇孝宗而故意不去探看的光宗,望其恪守孝道,因“有父子然后有君臣”,“父子之情,终无可断之理;爱敬之念,必有油然之时。”[120]结果,未得回应,安世便给宰相写信请辞。

宁宗即位,安世应诏言事。对当时军费和宫廷开销过大问题提出尖锐批评,直陈此“侈且滥”不良风气将致国库空虚,“内外上下之积不得而不空,天地山川之藏不得而不竭”。他恳请皇帝以身作则、节省用度,以此带动外廷官吏、四方州县“从风而省”,共创“简朴成风,民志坚定,民生日厚”“国力日壮”[121]新局面,为实现“复祖宗之业,雪人神之愤”的恢复大计奠定坚实基础。

此外,安世率馆职上书请留刚任宁宗侍讲、旋遭驱逐的朱熹之举,亦是其政治生涯中勇担道义的光辉一笔。他认为宁宗既决心任贤使能,召朱熹至朝,当委以重用,不应于其刚入职四十天,仅凭一己好恶将其驱逐。他还批评免职程序不当,“御笔除熹宫祠,不经宰执,不由给舍,径使快行,直送熹家”。在他看来,此属“骇异变常之举”,不只令“举朝惊愕,不知所措”,且此“明知其贤而明去之”与“明知公议之不可而明犯之”做法,亦必导致“示天下以不复用贤”与“示天下以不复顾公议”严重后果。因此他恳请宁宗“谨守纪纲,毋忽公议,复留朱熹,使辅圣学”[122],以期“人主无失,公议尚存”。结果,安世因之遭劾,出判池州,又知重庆府。

不久,外戚韩侂胄于庆元年间(1195—1201)掀起了打击赵汝愚、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势力,旨在排除异己的政治事件——“庆元党禁”。安世因入“伪学”“逆党”籍遭罢,还居江陵约十年之久。他深居简出,“耽思经史,专意著述”。解禁后,他于嘉泰四至五年间(1204—1205)知荆门军,后丁母忧。开禧二年(1206年)因北伐用兵起知鄂州,又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曾果断派兵救援德安府(今湖北安陆),解金之围。后接替挚友吴猎任京湖宣抚使,又升太府卿。旋因斩吴猎幕僚王度被免。

安世性豪放,素怀抗金之志,又因仕宦多地,尤在人文渊薮浙江宦居多年,遂结交众多名士大夫。其中,既有朱熹、张栻、吕祖谦、陆九渊、叶适等理学大家,又有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辛弃疾姜夔文豪名流,还有赵汝愚、周必大、王淮等显宦大臣。与上述名流的广泛交游、论学酬唱,项安世不仅进一步砥砺忠直气节,而且启迪、提升自身的思想、才学。

后世学人对此多有共识,如元代著名学者、诗人虞集在为安世《周易玩辞》一书所作序中就指出,对朱熹、陆九渊、叶适等理学名家,“项公尝从而问辨咨决”,故“项公之学,上不过于高虚,下不陷于功利,而所趋、所达,端有定向。”[123]宋诗研究名家钱锺书亦认为安世在诗歌创作上深受杨万里影响,称其“亦推诚斋(杨万里)空扫前人、独霸当时。自运各体皆有肖诚斋者,七律尤如唐临晋帖,才思远在张功父上。”[124]

安世博学多识,著述甚丰。据《宋史·艺文志》载,安世著有《周易玩辞》十六卷、《毛诗前说》一卷、《诗解》二十卷、《中庸说》一卷、《丘礼丘乘图说》一卷、《孝经说》一卷、《家说》十卷(附录四卷)、《项氏家记》十卷、《丙辰悔稿》四十七卷,凡九种。其中,《家说》为说经之作,兼论时事、政治,所说之经遍及《易》《诗》《书》《周礼》《礼记》《论语》《孟子》《孝经》《中庸》等。《丙辰悔稿》为其诗集。足见安世博通经学,尤邃易学,并擅诗学

四库馆臣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盛赞安世经学造诣,称其“学有体用,通达治道,而说经不尚虚言。其订覈同异,考究是非,往往洞见本原,迥出同时诸家之上。”在易学上,安世治《易》别具特色:既宗主程颐,以探究义理为旨归;又受时代学风所染,注重对象数的考察。其易学专著《周易玩辞》一书以程颐《易传》为宗,首次提出“象辞一体”的解易思想,从理论上解决了义理与象数融合的可能性问题,并特别强调天道、卦象、人事三者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其易学研究融入了大量历史事实,避免了凭空虚说[125]。

在诗学上,他能根据创作对象之不同,选择与之相契合的风格,如“其抒写景物,则清新隽永,记事送别,则颈健有豪气”[126]。南宋中兴诗坛盟主杨万里曾将项安世置于“隆兴以来以诗名者”十位后进之列。清代书画家、藏书家赵魏在《项氏悔稿跋》中亦曰:“读其(项安世)集中诗,材力富赡,每每以诗自豪,是亦宋季巨擘,迥出江湖诸派之上者。”

安世卒后,朝廷因其生前精忠报国事迹,于淳祐四年(1243年)十月追表其为“正学直行,先朝名儒”,并“特增集英殿修撰”。南宋著名史家李心传曾为之作传,后为元人作《宋史·项安世传》所采。

荆籍学人除项安世外,王奎文也颇值得一提。他是宋末元初的荆籍理学家,“谙悉性命义理之学”。据《湖北艺文志》载,王奎文著有《中庸发明》一卷。他于荆州收徒讲学,颇有声名。高弟有宋本(1281—1334)、谢端(1279—1340)二人,《元史》皆有载。

宋本为大都人,随父宋祯仕宦荆州,遂慕名求教于王氏;谢端为遂宁人,宋末父母为避蜀地兵祸迁居荆州,端成年后与宋本一起师事王奎文。二人学成后,同在荆州教授生徒。他们不只通晓理学,亦以文学齐名,时号“谢宋”。宋本著有《至治集》四十卷,谢端著有《谢文安集》。二人分别官至集贤直学士兼国子祭酒、翰林直学士,在元代政治、文化舞台上均扮演重要角色。

[1](宋)王宗稷编:《东坡先生年谱》,清康熙新安朱翠庭重定本,日本早稻田大学藏。

[2](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24页。

[3](元)脱脱等:《宋史》(第七册),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2201页。

[4](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5页。

[5](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6页。

[6](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6页。

[7](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6页。

[8](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6页。

[9](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24页。

[10](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七册),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972页。

[11](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24页。

[12](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363页。

[13](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363页。

[14](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6页。

[15](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6页。

[16](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6页。

[17](清)倪文蔚等修,顾嘉蘅等纂:《荆州府志》(一),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07页。

[18](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6页。

[19](清)倪文蔚等修,顾嘉蘅等纂:《荆州府志》(一),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66页。

[20](宋)苏轼著,邓立勋编校:《苏东坡全集》(上),黄山书社1997年版,第546页。

[21](宋)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2~203页。

[22](宋)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页。

[23](宋)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页。

[24](宋)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03~204页。

[25](宋)范成大:《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74页。

[26]于北山:《陆游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6页。

[27]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1),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122页。

[28]于北山:《陆游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78页。

[29]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2),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197页。

[30]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2),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29页。

[31]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3),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46页。

[32]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3),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67页。

[33]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1),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页。

[34]于北山:《陆游年谱》,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06页。

[35]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1),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09页。

[36]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2),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37]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2),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4页。

[38]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2),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5页。

[39]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2),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40]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2),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41]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2),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42]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2),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429页。

[43]钱仲联等主编:《陆游全集校注》(3),浙江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246页。

[44](清)翁方纲著,陈迩冬校点:《石洲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40页。

[45](宋)陈亮:《陈亮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22页。

[46](宋)张栻:《张栻集》(2),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437页。

[47]谢葵:《荆州曲江楼考》,巫育明主编《张九龄学术研究论文集》(上),珠海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页。

[48](宋)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24),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9页。

[49](宋)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24),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9页。

[50](宋)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24),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9页。

[51](宋)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24),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0页。

[52](宋)朱熹:《江陵府曲江楼记》,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24),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750页。

[53]周梦江:《叶适年谱》,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84页。

[54](宋)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40页。

[55](宋)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8页。

[56](宋)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8页。

[57](宋)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9页。(www.xing528.com)

[58](宋)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9页。

[59](清)倪文蔚等修,顾嘉蘅等纂《荆州府志》(一),成文出版社1970年版,第107页。

[60]荆州博物馆:《荆州城南垣东端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第4期。

[61](宋)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9页。

[62](宋)叶适:《江陵府修城记》,《叶适集》,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139页。

[63]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十一《学校志·师生员额》,光绪六年刊本。

[64]《文献通考》卷四十六《学校考七》。

[65](宋)胡寅:《斐然集》卷二十五《先公行传》。

[66](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十三《胡文定公》。

[67](宋)胡寅:《斐然集》卷二十五《先公行传》。

[68]《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传》。

[69]《宋史》卷四百二十八《杨时传》。

[70]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十一《学校志·学宫》,光绪六年刊本。

[71]周愚文:《宋代各州学学生人数一览表》,《宋代的州县学》,国立编译馆1996年版,第194页。

[72]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十一《学校志·学宫》,光绪六年刊本。

[73]熊贤君主编:《湖北教育史》(上卷),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0页。

[74]《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

[75](宋)张栻:《南轩集》卷八《表·江陵到任谢表》。

[76](宋)叶适:《叶适集》卷二十一《墓志铭·刘靖君墓志铭》。

[77]《宋史》卷四五九《刘愚传》。

[78](宋)周应合:《景定修志本末》,《景定建康志》,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79]《宋史》卷四百五十一《刘鼎孙传》。

[80](清)屠嘉正:《江陵县学记》,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十一《学校志·学宫》,光绪六年刊本。

[81](宋)胡瑗:《重修松滋县学记》,光绪《荆州府志》卷二十一《学校志·学宫》,光绪六年刊本。

[82](宋)张栻:《南轩集》卷八《记·江陵府松滋县学记》。

[83]光绪《荆州府志》卷五《地理志五·风俗》,光绪六年刊本。

[84]参见蔡志荣:《明清湖北书院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85]《宋史》卷四百一十二《孟珙传》。

[86](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卷五《公安竹林书院记》。

[87](宋)高斯得:《耻堂存稿》卷四《公安、南阳二书院记》。

[88](宋)李曾伯:《可斋续稿前集》卷五《公安竹林书院记》。

[89](宋)高斯得:《耻堂存稿》卷四《公安、南阳二书院记》。

[90]蔡志荣:《明清湖北书院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91](宋)胡寅:《斐然集》卷二十五《先公行传》。

[92](宋)胡寅:《斐然集》卷一《送吴郛赋》。

[93](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三十四《武夷学案》。

[94]不仅传世文献——胡寅《送吴郛赋》对此有载,摩崖石刻资料亦证实之。参见汤军《胡安国父子绍兴元年九龙岩摩崖石刻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d6cc97760101wq17.html。

[95](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二十《元城学案》。

[96]《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卷四百六十二。

[97]《宋史》卷四百三十五《胡宏传》。

[98](宋)胡宏:《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66页。

[99](宋)胡寅:《斐然集》卷二十七《祭孙判监奇父》。

[100](宋)胡宏:《胡宏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2页。

[101](宋)杨时:《龟山集》卷二十五《中庸义序》。

[102](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十《杨文靖公·遗事》。

[103](宋)杨时:《龟山集》卷十《语录一·荆州所闻》。

[104](宋)朱熹:《伊洛渊源录》卷十三《胡文定公》。

[105](宋)杨时:《龟山集》卷十九《书四·答陈莹中》。

[106](清)黄宗羲著、全祖望补修:《宋元学案》卷五十《南轩学案》。

[107]《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栻传》。

[108](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十八。

[109](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七十八《记·江陵府曲江楼记》。

[110]《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栻传》。

[111]《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栻传》。

[112](宋)张栻:《南轩集》卷二十九《答问一·答沙市孙监镇》。

[113]《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栻传》。

[114](宋)张栻:《南轩集》卷十二《记四·敬斋记》。

[115](宋)张栻:《南轩集》卷二十四《书六·答朱元晦》。

[116](宋)张栻:《南轩集》卷二十四《书六·答朱元晦》。

[117]《宋史》卷四百二十九《张栻传》。

[118](宋)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第八十九《碑·右文殿修撰张公神道碑》。

[119](宋)吕祖谦:《吕东莱文集》卷五《答项平甫书》。

[120]《宋史》卷三九七《项安世传》。

[121]《宋史》卷三九七《项安世传》。

[122]《宋史》卷三九七《项安世传》。

[123](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三十一《周易玩辞序》。

[124]钱锺书著:《谈艺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10页。

[125]参见谭德贵著:《项安世易学思想研究》,中华书局2017年版。

[126]钱钟联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分类修订本)上册,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