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松滋县学:宋代文化瑰宝

松滋县学:宋代文化瑰宝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安、石首等县学于元末遭毁,松滋县学于元代迁徙、遭毁,当与元末该地战乱或元代江水肆虐成灾有关。以上诸县学中,办得最有声色、影响最大的当推宋代松滋县学。如宋代邹君、滕琛、余彦广等多任松滋县令均积极响应国家兴学号召,先后重修县学。张先生首先记述松滋滕、余两任县令相继修建学宫、蓄力而为达四年的感人事迹,肯定他们兴学重教的远见卓识。

松滋县学:宋代文化瑰宝

县学是地方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为州级学校培养、选拔人才之作用。宋代三次兴学运动即含建立或普及县学的内容。如庆历四年(1044年)诏令地方凡“学者二百人以上,许更置县学”;至崇宁元年(1102年),则取消建学人数要求,令“天下诸县皆置学”,并对师资员额及薪资来源作出规定。凡此,显示出宋代从制度层面建立并完善地方教育体系的努力,以期满足科举取士对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要求。

上倡下和,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兴办县学的浪潮荆州辖县亦不例外。光绪《荆州府志》、民国《湖北通志》等对县学所处位置及兴毁情况有简略记载,整理如下:

江陵县学:在县治南,地处江陵城东南沙市。江陵人重教尚学之风始自江陵知府张栻的大力倡导,“自宋张敬夫为帅,讲道平政以辑和其民。江陵之人始欣欣向学。”[80]张栻任职为1178年至1180年,故江陵县学之建当不晚于此。元代县学获重修,胡希圣为撰《中兴路重修江陵县儒学记》。

公安县学:在县治南,濒临长江。宋建,元末毁。

石首县学:在楚望山麓。元祐(1086—1093)年间搬迁他处。元代位于县城西门内,明洪武初因元故址重建。

监利县学:在县治东,宋建。端平三年(1236年)毁,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复建,泰定三年(1326年)修,至正六年(1346年)重修。

松滋县学:在县治东,宋建。崇宁五年(1106年),知县滕琛重修。元迁学宫于县西,寻毁。

由上可知,今荆州所辖县在宋代均已建县学,尽管具体年代不详。江陵、监利等县学在元代的重修、重建,是元代荆州官学于承平年代努力恢复的一个缩影。官学的恢复与发展,离不开地方官员对教育的重视。光绪《荆州府志》对此多有记载:如元公安县令张元恺“崇尚风教”;元大德年间石首县令萨德弥实“建学造士”;元监利教谕文应祥,针对学校废坏现象,率先倡导兴学为理政当务之急;元监利县令李侯“协力赞成”重修县学大成殿,孔思明为撰《重修监利县大成殿记》。可见,荆州各辖县官员都对恢复、发展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公安、石首等县学于元末遭毁,松滋县学于元代迁徙、遭毁,当与元末该地战乱或元代江水肆虐成灾有关。

以上诸县学中,办得最有声色、影响最大的当推宋代松滋县学。这首先归功于该县官员对教育的持续重视。如宋代邹君、滕琛、余彦广等多任松滋县令均积极响应国家兴学号召,先后重修县学。(www.xing528.com)

其次,与名人作记及其传播密不可分。北宋著名教育家、“宋初三先生”之首——胡瑗(993—1059)与南宋著名教育家、理学大师——张栻(1133—1180)均为当地撰写过学记。如胡瑗应松滋县诸生之请,撰《重修松滋县学记》一文。胡先生首先开宗明义,提出学校教育对于作育人材,进而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意义:“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材;成天下之材者,在教化;职教化者,在师儒;宏教化而教之民者,在郡邑之任。而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81]继叙夏商周三代以降的学风演变,肯赞北宋“大道之文炳然,与三代同风”的文教盛况。末述县令邹君响应朝廷兴学诏令、重修学宫的举措。

时任岳麓书院主讲的张栻则应余县令之请,于淳熙元年(1174年)正月撰成《江陵府松滋县学记》。张先生首先记述松滋滕、余两任县令相继修建学宫、蓄力而为达四年的感人事迹,肯定他们兴学重教的远见卓识。继对《孟子》明人伦、重孝悌的教育思想给予理学阐释,最后点明兴学之举不只令士子们受益,亦能通过他们影响当地民风,利于建立淳厚风俗,“士之从事于此,则夫风声气俗之所及,闾里小民亦将视效而知劝,畏威而寡罪,以乐趋于淳厚之习。”[82]毋庸置疑,上述名家名记扩大了松滋县学在全国的影响力,提升其知名度。

荆州县学的广泛建立、恢复与发展,不仅为府学提供稳定、充足生源,助推府学的兴盛,而且也为国家培养不少栋梁之材。据光绪《荆州府志》、康熙《湖广通志》记载,江陵县:在宋代培养出夏侯嘉正、崔遵度两位进士,前者官至右正言,为著名文学家;后者官至判司农寺,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二人在《宋史》中皆有传。

公安县:在宋代曾荐辟王邦直,官至侍郎;在元代培养出进士普元礼,官至参知政事。

松滋县:在元代荐辟过傅璘、傅文鼎,分别官至知府、榷茶提举。

石首县:在宋元时期人才辈出,宋代就涌现出徐旦、张嘉猷等进士,分别官至刺史、学士;元代不仅培养出进士萧明,官至御史,而且还荐辟了李世英、成有端、裴兴邦、吴伯玉等众多人才,其中,李世英、吴伯玉分别官至廉访使、中书省参政。

此外,荆州县学的广泛建立、恢复与发展,也有助化民成俗,渐使当地养成尊师重教、明礼守法等良风善俗。《礼记·学记》曾言:“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史载宋元时期的“荆民质直好义”“多好学”[83],这不能不归功于荆州各县学校教育的普及与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