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江陵乐:西曲歌中的荆州文化简史

江陵乐:西曲歌中的荆州文化简史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曲”有《石城乐》《估客乐》《襄阳乐》《乌夜鸣》《莫愁乐》《共戏》《寿阳》《秦阳乐》《寻阳乐》《江陵乐》等曲。(一)《江陵乐》的内容《乐府诗集》“清商曲词六”之“西曲歌下”有《江陵乐》四首,其歌曰:不复蹋踶人,踶地地欲穿。从“阳春二三月,相将蹋百草”的记载可知《江陵乐》表现的正是上巳节的节日习俗。“西曲歌”很多歌曲都产生于江南经济发达的商业城市,如江陵、襄阳、竟陵等。

江陵乐:西曲歌中的荆州文化简史

东晋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商业发达,城市繁荣,促进了民间歌舞的兴盛。由此产生出两大民歌流派“西曲歌”和“吴声歌”,代表了当时中国南方民歌的最高水平。《乐府诗集》云:“按西曲出于荆、郢、樊、邓之间,而其声节送和与吴歌亦异,故谓之西曲云。”[42]可知“西曲”是指产生于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城市,即荆襄一带的民歌,不仅产生地域与“吴歌”不同,风格也异于“吴歌”。“西曲”有《石城乐》《估客乐》《襄阳乐》《乌夜鸣》《莫愁乐》《共戏》《寿阳》《秦阳乐》《寻阳乐》《江陵乐》等曲。其中《江陵乐》是记载荆州地方的歌曲,反映了荆州地区当时的社会生活状况,对于我们了解荆州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社会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江陵乐》的内容

《乐府诗集》“清商曲词六”之“西曲歌下”有《江陵乐》四首,其歌曰:

不复蹋踶人,踶地地欲穿。盆隘欢绳断,蹋坏绛罗裙。

不复出场戏,踶场生青草。试作两三回,踶场方就好。

阳春二三月,相将蹋百草。逢人驻步看,扬声皆言好。

暂出后园看,见花多忆子。乌鸟双双飞,侬欢今何在。

《乐府诗集》还载曰:“《古今乐录》曰:‘《江陵乐》,旧舞十六人,梁八人。’《通典》曰:‘江陵,古荆州之城,春秋时楚之郢地,秦置南郡,晋为荆州,东晋、宋、齐以后为重镇。梁元帝都之有纪南城,楚渚宫在焉。’”由此推测《江陵乐》可能是一首舞曲,或者至少配有舞蹈,《乐府诗集》所录应是歌词。

《江陵乐》描写的是一位少女在阳春时节,对曾与她共舞的一位蹋踶男子的思念。那位男子与女子在一次游戏舞蹈中偶遇,舞蹈中男子踢穿地,踢断绳,踢坏了少女的罗裙,异常英武有力,而让女子心生爱慕。后来男子离去,踢踏场也被青草覆盖。又是一年春天,女子再次前来游玩。人们争相踏足而歌,欢欣愉悦,都驻足为女子优美的舞姿喝彩,少女却内心忧伤,因为她再也没有遇到那个心仪的男子,不禁发出了“侬欢今何在”的追问诗歌以少女的心理活动发展为线索,细致地表现了她的暗恋情感

(二)《江陵乐》的诗歌艺术(www.xing528.com)

《江陵乐》作为“西曲”中颇具地域特色的一首诗歌,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首诗以“蹋踶”为意象,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一位闺中少女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细读本诗我们不难发现,“蹋踶”这个词使用的频率非常高,这正是通过词语回环往复的不断出现,反复渲染少女的思念之情。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使得本首诗歌婉转多姿,语语相承,环环相扣。

《江陵乐》以一位少女的心路历程为线索,记述了她和“踢踏人”的相遇、相合、相别,以及触景生情的相思,像是用四帧绘画或四个特写镜头将女子的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江陵乐》与文化习俗

民歌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产物,因此我们可以从《江陵乐》中去了解魏晋南北朝时荆州的民间习俗和社会状况。

《江陵乐》中频繁出现“蹋踶”一词,即踏蹄或踏踶,意为歌舞时以足踏地为节,这实际是一种舞蹈形式。据《南史·王神念传》:“胡太后追思(杨华)不已,为作《杨白花歌辞》,使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声甚悽断”[43]。《太平广记》中也有这种舞蹈的记载:“有诸男女,或歌或舞,饮酒作乐,或结伴踏蹄。有童子百余人,围不疑马,踏蹄且歌,马不得行。”[44]从这些记载可知,蹋踶就是男女一起结伴挽臂,用脚踏地踩出节奏配以乐曲的舞蹈。古时在三月三日,即上巳节,青年男女都会来到水边洗沐,以祓禊不祥。《诗经·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就是这一习俗的记载。魏晋以后上巳节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的节日,同时也是未婚男女结识、相知、相爱的日子。从“阳春二三月,相将蹋百草”的记载可知《江陵乐》表现的正是上巳节的节日习俗。

除上巳节外,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四民并蹋百草。今人又有斗百草之戏。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以菖蒲或缕或屑以泛酒”。[45]可见,南朝时期江陵一带端午也有“踏百草”的习俗,这应该是上巳节春游习俗的延续。

不论是上巳节,还是端午节,南朝时的江陵百姓都通过“踏百草”,以祓除不祥,这种带着宗教仪式的游戏后来则发展成一个民间共同的娱乐项目。在这样一个大型的户外踏青游戏中,大家共同欢歌跳舞,尽情摇摆,以至于把长裙都蹋坏,表现出独特的荆楚浪漫主义。至今农历三月三日,荆州人仍保存着踏青、采摘野草和衣物煮食的习惯。而端午节,人们也会采摘艾蒿插在门楣以辟邪,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一种美好向往。

“西曲歌”很多歌曲都产生于江南经济发达的商业城市,如江陵、襄阳、竟陵等。繁荣的经济环境,安定的社会背景,富足的社会生活,人们才有闲暇闲情去载歌载舞,从而孕育出城市商业经济的歌曲舞蹈,也才能创造出这么多以表现往来商贾离别愁绪为主的诗歌。汉魏之际,北方战乱频仍,但“荆州丰乐,国未有衅”,许多民众因避战乱南迁荆州。北方的混乱与社会的分裂造成了政治中心的多元化,也给南方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机会。人口大量地南迁,充实了荆州等地的劳动力,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以及本来地广丰饶的优越地理环境,再加上当地政权的有意举措,极大促进了荆州经济的发展。南朝时期,荆州已然成为与下游扬州并重的两大方镇之一,正所谓“江左大镇,莫过荆扬”。“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46]江陵成为长江流域建康之外最为繁华的城市,梁时江陵还一度成为首都所在地。《江陵乐》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荆州经济的繁荣、商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商业城市的气息和情调。在经济发达的商业城市,人民生活一般比较优裕,思想较为开放、豁达,传统礼教对人们的约束力也较小,因此人们可以更自由、更大胆地表达情感。《江陵乐》描写的是女子对男子的暗恋之情,这在中国古代的爱情诗歌中也算非常独特的一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