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陶侃生平
陶侃(259—334),字士行,一作士衡,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曾祖父。原为鄱阳郡(今江西都昌)人,后徙家至庐江寻阳(今江西九江),东晋著名将领和政治家,《晋书》有传。大约在303年至313年、322年至344年期间有三十余年的时间一直活动于荆州。
陶侃出身贫寒,在门阀士族制度盛行的东晋时期,仕途之路颇为艰辛。他初为县吏,因极尽能事礼待拜访他的鄱阳孝廉范逵,而得到范逵的赏识和推荐,得以被庐江太守张夔召为督邮,并领枞阳令。寒雪之时因为张夔病妻迎医数百里外被人赞誉。后陶侃以举孝廉入洛,但入洛后的仕途依然坎坷黯淡。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得到了杨晫等人的赏拔,通过杨晫受到江南名士顾荣的重视,但另一方面也被温雅、吕岳等打击压制。陶侃在政治上的最终发迹则始于荆州刺史刘弘辟他为南蛮长史。在此后平定荆州及江南的一系列军事行动中,他显示出过人的政治军事才能,为将来立足荆州、荣登相位奠定了良好基础。
后历任武昌太守、荆州刺史,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334年,陶侃去世,年七十六。晋成帝下诏追赠陶侃为大司马,谥号“桓”。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64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时将其位列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史载其有文集二卷,现散佚。
(二)荆州战功
303年,陶侃帮助刘弘平定义阳蛮张昌在荆州的叛乱,因而在政治上崭露头角。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引起江南局势动荡。张昌在江夏起义,声势浩大,不久便控制了荆、江、扬等大部分地区。朝廷任刘弘为南蛮校尉、荆州刺史率军镇压。刘弘便辟陶侃为其长史,作为先锋讨伐张昌。在竟陵,陶侃大败张昌,张昌逃亡,他的部下全部投降,荆州得以平定。陶侃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得到初步显现,刘弘高度肯定曰:“吾昔为羊公参军,谓吾其后当居身处。今相观察,必继老夫矣。”[5]陶侃也因此军功封为东乡侯。
305年,扬州刺史陈敏发动叛乱,刘弘又任命陶侃为江夏太守、鹰扬将军,率军抵御陈敏弟弟陈恢对武昌的进攻,多次击败陈恢。306年,陶侃母亲病故,陶侃离职服丧。丁忧期满后,311年,陶侃升任龙镶将军、武昌太守。当时因战乱不断,天下饥荒,长江船只经常遭受抢劫。陶侃便令部下假扮商船引诱山贼,在得知这些山贼原来是西阳王司马羕的部下后,派兵逼司马羕交出盗贼并斩杀,从此水陆交通太平通畅。陶侃还在武昌设立夷市,很好地促进了汉、蛮的商品交易和民族关系。
永嘉年间,巴蜀流民分布在荆、湘之间,屡为官吏、土民所侵害。312年,时任晋醴陵令的杜弢带领流民起义,占据荆、湘两州的大部分地区,琅邪王司马睿即派陶侃攻打杜弢。313年,荆州刺史周被杜弢围困浔水城,陶侃及其部下朱伺前往救援。他率军从小路连续行军三昼夜,在武昌周围埋伏下来,把经陆路准备偷袭武昌的杜弢打得大败,不仅杀敌甚多,而且缴获大批辎重,使杜弢退入长沙,而保全了荆州。王敦对陶侃的军功大加赞扬曰:“若无陶侯,便失荆州矣。”[6]并上表拜陶侃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后陶侃说服杜弢部将王贡归顺,攻克长沙,起义军溃散,杜弢逃走,死于途中。历时四年的杜弢流民起义终于被陶侃等镇压。(www.xing528.com)
因屡立战功,陶侃遭到王敦忌恨,一度被降为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并险些被王敦杀害。直到322年,王敦起兵反晋,陶侃才被重新召回中原。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司马召为避免重臣一人专权,一方面重用庾亮、郗鉴制约王导的权力,同时擢拔江东士族,平衡侨、吴士族势力;一方面改授荆、湘、雍、梁四州职务,使方镇互相牵制。在这种背景下,陶侃被任命为都督荆、湘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荆楚民众听到这一消息大加庆贺,可见陶侃在荆州的声望。
治荆期间,陶侃非常重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王敦之乱平定后,荆州大饥,百姓多饿死。陶侃“至秋熟辄籴。至饥,复价粜之。士庶欢悦,咸蒙济赖”。[7]而且他“务勤稼穑,虽戎阵武士,皆劝励之。有奉馈者,皆问其所由,若力役所致,欢喜慰赐;若他所得,则呵辱还之。是以军民勤于农稼,家给人足”。荆州社会整体较为安定,生产有所发展,史书载曰:“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8]陶侃也成为东晋当时雄踞上游、手握强兵的一个重要势力。328年,苏峻起义。陶侃以位重兵强被推为勤王军的盟主,与庾亮、温峤等一起平定苏峻叛乱。自此后,江南保持了较为长久的安定局面,可以说,陶侃在其中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苏峻之乱后,陶侃因功升为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加羽葆鼓吹,封长沙郡公,邑三千户,赐绢八千匹,仍驻荆州。
330年,陶侃征讨后将军郭墨,控制了江州,势力得到进一步增强。332年,陶侃派毋丘奥经营巴东,又派其子陶斌和南中郎将桓宣西伐樊城,派侄儿陶臻、竟陵太守李阳等共同攻下新野,收复了襄阳。襄阳为荆州北门,它起着阻止后赵沿汉水南下的作用,又是东晋经略北方的一个重要阵地,体现出陶侃长远的政治眼光和卓越的军事谋略。朝廷拜陶侃为大将军,赐予赞拜不名、剑履上殿的殊荣。陶侃晚年虽位极人臣,却晓进退之理,能“怀止足之分,不与朝权”。334年,陶侃在樊溪去世,享年76岁,葬于长沙南二十里的地方,他的部将又在武昌城西为其刊石立碑、图作画像。
陶侃一生征战无数,战功卓越,在军四十一年中三十余年都主要镇守荆州。他“雄毅有权,明悟善决断”,虽出身贫寒,被人讥为“溪狗”,却在风云变幻的两晋王朝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才智,冲破门阀士族政治制度的限制和障碍,建立功业,尤其当上东晋极具重要位置的荆州刺史,不管是否“潜有窥窬之志”[9],其在东晋政权中都可谓是一朝要臣,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明代杨士云有诗《咏史·陶侃》曰:“苏峻王敦敢胁君,太真甘卓约兴兵。试将心迹从头看,颇怪长沙似不情。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用法意恒存法外,当时梅谢有公评。八翼天门上九重,八州都督奏肤功。后人流落谁生谤,晋史难凭梦寐中。”对陶侃一生作了精当的总结和评价。
(三)文武兼备
陶侃在军事、政治上富有才能,在书法和文学上也颇有修养。他擅长书法,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雄毅明悟,书法肌骨闲媚远近,书皆自手裁,笔翰如流,未尝壅滞”。此外还著有文集二卷,现已散佚。《全晋文》收录其《相风赋》《表》《上温峤遗书请停移葬表》《让拜大将军表》《上表逊位》《上成帝杂物疏》《遗荀崧书》《答温峤书》《答慕容隽书》《报封抽韩矫等书》《与王导书》等。[10]其中《相风赋》《上表逊位》为其名篇之作。陶侃在《相风赋》中托物言志,寄予了自己不愿碌碌无为,希望建功立业,为国尽忠的热情与决心。《上表逊位》作于陶侃晚年生病之时,全文言辞真切,体现出他谦虚退让、老尔弥笃的高尚精神。陶侃之后,陶氏家族产生了陶渊明这样光辉史册的伟大诗人,也不意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