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州文化简史:谢家桥出土文物丰富多彩

荆州文化简史:谢家桥出土文物丰富多彩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谢家桥一号墓出土器物种类丰富,精美绝伦,世所罕见。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共有竹简208枚,竹牍3枚,保存完好。这些简牍为研究西汉初期棺椁制度、名物制度、户籍制度、丧葬习俗及书法艺术等提供资料。[24]谢家桥一号汉墓文物的出土,为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动植物学、纺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实物材料。

荆州文化简史:谢家桥出土文物丰富多彩

谢家桥一号汉墓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关沮乡清河村六组,地处秦汉时期南郡江陵县城郢城东约2公里,西北距楚故都纪南城遗址约5.5公里。墓主名恚,女性,有四子一女,四子爵分别是:昌为五大夫(西汉二十等爵第九级),贞、竖为大夫(西汉二十等爵第五级),乙为不更(西汉二十等爵第四级)。下葬年代为“五年十一月癸卯朔庚午”,即西汉吕后五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公元前184年12月26日)。已发掘出罕见丝绸棺罩、精美漆木器、丝囊、竹笥、铜器、古瑟等大量文物,墓中发现大量木俑、马、车等明器昭显墓主身份尊贵。

该墓为带墓道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保存完好、密封严实。斜坡墓道方向185°。椁室结构为五室,四边室(出土遣策名为“便椁”)较狭小,中央棺室较宽大,四边室均有通往棺室的门及象征性望窗。墓口(含墓道)残长13米(墓室长6.04米)、宽3.6米。墓底长5.12米、宽3.2米、距墓口残深4.9米。椁盖板外有一周护椁(出土遣策名为“收方”)长4.63米、宽3.08米、厚0.26米。除去护椁后,椁室长4.16米、宽2.58米、深1.85米。棺为平底方棺,长2.42米、宽0.84米、高0.83米。整个墓葬用材巨大、材质良好、做工精细,尤其各厢室隔梁、门窗和分置器物的隔板、横衬以及带木栓的凹槽垫木等,更是结构严谨、匠心独具。

椁之五室均有随葬器物,共计489件。随葬器物按质地可分为漆器、木器、竹器、陶器、铜器、铁器、骨器、丝织品等几大类,按用途可分为日常生活用品、礼器、乐器车马器、丧葬用具等。器物保存之完好、工艺之精湛,为同类墓葬所罕见。

东室出土大部分为鼎、钫、蒜头壶、盘、盂、勺、甗、鐎壶等成套铜礼器,另有部分丝织囊和少量漆壶、竹笥和以蒲草包裹困扎的竹简牍。西室出土大部分为盘、盂、盒、奁、卮、骑佣等漆木器,其次为釜、甑、盂、仓、灶等日用陶器,另有部分丝织囊和少量铁器,以棕绳绑束的一捆20件铁锸。南室出土有丝织囊和拉薪牛车一辆。北室出土大部分为圆耳杯、圆盘、樽、卮、匕、俑、梳、篦及带丝织品的车马等漆木器,另有较多篓、筒等竹器和罐、瓮、薰等陶器以及少量丝织囊;棺室出土大部分为荒帏、绳套、幡、袍等丝织品,另有包裹着丝织物的木辟邪、砣状物和以缚棍丝带悬于棺挡板外的龙凤虎环双连璧形雕花板,还有少量麻绳、绕线棒、竹帘、草鞋等;棺为单棺,在棺内发现大量丝织物残片,墓主人尸体已朽,骨骼保存较完好。

谢家桥一号墓出土器物种类丰富,精美绝伦,世所罕见。其中以漆木器最为丰富,丝绸和竹简最为珍贵。7组漆耳杯,它们成捆出土,色泽亮丽如新,是捆扎最完好的;出土的蒜头壶保存最完好,身圆颈长、造型优美,密封得非常好,是西汉青铜器的典型代表。该壶的木塞及棕绳都没腐坏,生动再现古人的使用方式,是为考古史上首次发现。(www.xing528.com)

大量丝织品出土,是近年来全国汉代丝织品考古的重要发现。四床质地各异、造型独特、纹饰华丽、做工精细的棺罩(荒帷);一次出土5件保存完好的大丝绸香囊,数量最多,为全国首次发现,对研究西汉初期服饰、丝织品制造技术和手工业水平等有重要价值。

谢家桥一号汉墓出土共有竹简208枚,竹牍3枚,保存完好。竹简内容为遗策,记录随葬器物的名称、数量、质地和形态等。竹牍内容为告地书,是比照现实通行公文格式,为死者开列前往阴间的“通行证”。此外,竹简、竹牍记载其他内容,如棺椁的形制、尺寸及名称。这些简牍为研究西汉初期棺椁制度、名物制度、户籍制度、丧葬习俗及书法艺术等提供资料。[24]

谢家桥一号汉墓文物的出土,为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动植物学、纺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实物材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