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起源还应“知人论世”。道家创始人老子,又称为“老聃”,属老氏,出于楚国的祖先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也是为楚人所追记和祭祀的先祖之一。包山楚简第237简载:“举祷楚先老童、祝融、鬻熊”,可见老童是楚之祖先,从血缘关系上来讲,老子是属楚人的。从老子的个人成长环境而言,楚国“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战国策·楚策一》)。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自然地貌有平原、山地、丘陵、盆地。楚地植被丰富、水系众多,有“江汉沮漳”,纵横交错。在后天的文化环境中,老子的思想很明显是受到了商、周传统官学的影响。道家学术渊源首先与周王室“官学”有很大关系。《汉书·艺文志》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老子曾担任了周朝典藏史,负责管理周王室图书。后来老子思想中的“贵柔守雌”“以柔克刚”的观念,均是来自于商、周官学思想体系。
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楚人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所萌发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以及阴阳学说,都是道家主要思想的来源。宇宙意识是楚人所看重的思想。在楚人的“观象授时”之中,形成了对宇宙的直观认识,形成了最初的宇宙认识论。老子对宇宙的生成,有了终极的判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41章)。庄子也对天地、日月提出了很多哲学问题。《庄子·天运》载:“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于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对宇宙、行星的运行进行了深入思考。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对宇宙生成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谁能极之?冯翼惟象,何以识之?明明暗暗,惟时何为?阴阳三合,何本何化?[11]
这些问题具有超前唯物主义思想意识。楚人对宇宙的集体意识,不仅是道家深邃思想的起点,也使楚人的学术形成了包容的特点。道家的“道”实际上是宇宙本体和万物的本原。同时,楚人也产生了“天人同构”“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人和宇宙是统一的,并认为人类要持续发展,就必须要了解宇宙发展规律、遵循宇宙的规律“天道”,才能指导人类可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与北方文化中的“舍生取义”生命观念相比,楚人更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淮南子·汜论训》载,“楚人有乘船而遇大风者,波至而自投于水,非不贪生而畏死也,惑于恐死而反忘生也。”这段文献对楚人或有讥讽之意,但其中也反映了楚人特别珍爱生命、重视生命的意识。没有了生命,一切都是空谈。楚人因为害怕船翻而丢命,所以选择投水而逃生,体现了楚人极强的生命意识。道家思想提倡重视生命,将生命看作一切存在的意义,这与楚人强烈的生命意识是密切相关的。
阴阳学说是楚国思想中的又一重要内容。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般知识水平”,而这一知识水平的产生,即与楚国思想有着密切关系。楚国思想体系中的庄子学派和黄老学派,在其所倚重的理论中,阴阳学说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他们都把阴阳之运动看作是宇宙生成的根本原因。道家《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模式,即是以阴阳学说作为其思想背景的。
从出土文献来看,楚地出土了《老子》的最早的版本,即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本,一共有3组,共计2000余字;还有一篇是《太一生水》,为传世文献所未见,李学勤认为是关尹的遗说[12]。从整体出土的楚简文献来看,道家文献具有代表性的是《老子》《太一生水》《恒先》《凡物流形》,这些篇章代表了楚国道家思想的发展水平。其中《老子》《太一生水》出土于荆门郭店楚墓,《恒先》《凡物流形》为“上博楚简”,可能也是出土于荆州市一带。这4篇楚简共同体现了楚人对宇宙的哲学思考,形成了楚地独特的宇宙论。楚国道家把宇宙本原称为“道”“恒”“太”“一”“太一”。楚简《老子》载,“有状混成,先天地生,悦穆,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凡物流形》载,“一生两,两生三,三生四,四成结。是故有一,天无不有;无一,天下亦无一有。”《恒先》云,“恒先无有。”《恒先》形成了“恒—或—气—有—始—往”的序列,《太一生水》形成了“太一(道)—水—天—地—神明(日月)—阴阳—四时—寒热—湿燥—岁”[13],后者更具有体系和层次。楚国道家的宇宙认识论,后为汉代学者所普遍接受,基本传承的是楚人的哲学思想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