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州文化简史:楚文化在熊渠开始

荆州文化简史:楚文化在熊渠开始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熊渠在征服邻近方国部落的基础上,又将其所占领的地区分别封给他的三个儿子去统治。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熊渠三子的封邑分别为句(勾)亶、鄂、越章。鄂即东鄂,在今日鄂城县境内。可见夷王之时,长江中游两岸皆为楚疆。陈贤一认为,既然江陵为楚王熊渠长子康的封地,因而以张家山为代表的西周晚期的文化应属楚国早期的物质文化。

荆州文化简史:楚文化在熊渠开始

熊渠在征服邻近方国部落的基础上,又将其所占领的地区分别封给他的三个儿子去统治。《史记·楚世家》云:

当周夷王之时,王室微,诸侯或不朝,相伐。熊渠甚得江汉间民和,乃兴兵伐庸,扬粤,至于鄂。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乃立其长子康为句亶王,中子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皆在江上楚蛮之地。

《世本》及《大戴礼记·帝系》所载略同。熊渠三子的封邑分别为句(勾)亶、鄂、越章。句(勾)亶,裴骃《史记集解》引张莹曰:“今江陵也。”司马贞《索隐》:“《地理志》云江陵,南郡之县也。楚文王自丹阳徒都之。”裴骃及司马贞二人均以为句(勾)亶在今江陵县境。鄂即东鄂,在今日鄂城县境内。越章在云梦一带。[53]。

《史记·楚世家》载:“熊渠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这是熊渠封三子皆为王的理由。其实,楚人在先秦民族结构中所占的地位相当特殊,西周时非夏非夷,春秋时亦夏亦夷,直到春秋末才正式与华夏认同,详见张正明《先秦的民族结构、民族关系和民族思想》。[54]

庸在今湖北竹山,鄂在今湖北鄂城,句亶在今湖北江陵。可见夷王之时,长江中游两岸皆为楚疆。陈贤一认为,既然江陵为楚王熊渠长子康的封地,因而以张家山为代表的西周晚期的文化应属楚国早期的物质文化。当然它的形成应是在江汉地区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商代文化,融合了以周文化为主导的姬姓封国的文化,最后发展而成的一支具有独特风格的地方文化。[55]

[1]廖名春等:《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2~133页。

[2]廖名春等:《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页。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38页。

[4]龚抗云等:《毛诗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2页。

[5]郭璞:《山海经·穆天子传》,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186页。

[6]闻一多:《天问疏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32页。

[7]刘安:《淮南子》,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67页。

[8]许嘉璐:《二十四史全译》(第一册),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

[9]顾颉刚:《古史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10]迎春:《保利新藏珍品记述大禹治水为政以德的遂公盨》,《艺术市场》2002年第1期。

[11]李学勤:《遂公盨与大禹治水传说》,《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1月23日。

[12]李零:《〈容成氏〉释文》,《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271页。

[13]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00页。

[14]王国维:《古史新证》,清华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

[15]廖名春等:《尚书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7~151页。

[16]李学勤:《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31页。

[17]彭锦华:《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1987年的发掘》,《考古》2004年第9期。

[18]彭锦华:《沙市周梁玉桥殷商遗址试析》,《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

[19]李天元:《沙市周梁玉桥商代遗址中的扬子鳄》,《江汉考古》1984年第2期。

[20]彭锦华:《沙市周梁玉桥殷商遗址试析》,《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

[21]杨权喜、陈振裕:《沙市官堤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第4期。

[22]彭锦华:《沙市周梁玉桥殷商遗址试析》,《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

[23]杨权喜、陈振裕:《沙市官堤商代遗址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985年第4期。

[24]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25]何驽:《湖北江陵梅槐桥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9期。

[26]何驽:《湖北江陵梅槐桥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9期。(www.xing528.com)

[27]陈定荣:《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8期。

[28]陈定荣:《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8期。

[29]杨明洪:《江陵阴湘城的调查与探索》,《江汉考古》1986年第1期。

[30]院文清:《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5期。

[31]院文清:《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5期。

[32]何驽:《湖北松滋西斋汪家嘴遗址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2年第4期。

[33]何驽:《湖北松滋西斋汪家嘴遗址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2年第4期。

[34]彭锦华:《沙市近郊出土的商代大型铜尊》,《江汉考古》1987年第4期。

[35]彭锦华:《沙市近郊出土的商代大型铜尊》,《江汉考古》1987年第4期。

[36]何驽:《湖北松滋西斋汪家嘴遗址发掘报告》,《江汉考古》2002年第4期。

[37]朴载福:《湖北沙市周梁玉桥遗址甲骨的性质考证》,《江汉考古》2009年第3期。

[38]王宏:《论周梁玉桥文化》,《江汉考古》1996年第3期。

[39]彭锦华:《沙市周梁玉桥殷商遗址试析》,《江汉考古》1989年第2期。

[40]王宏:《论周梁玉桥文化》,《江汉考古》1996年第3期。

[41]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42]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43]何驽:《湖北江陵梅槐桥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90年第9期。

[44]韩楚文:《江陵县纪南城摩天岭遗址试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45]院文清:《湖北荆州市阴湘城遗址东城墙发掘简报》,《考古》1997年第5期。

[46]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

[47]李健:《湖北江陵万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年第4期。

[48]李健:《湖北江陵万城出土西周铜器》,《考古》1963年第4期。

[49]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50]韩楚文:《江陵县纪南城摩天岭遗址试掘简报》,《江汉考古》1988年第2期。

[51]王宏:《湖北江陵荆南寺遗址第一、二次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第8期。

[52]俞伟超:《寻找“楚文化”渊源的新线索》,《江汉考古》1982年第2期。

[53]罗运环:《楚国八百年》,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108页。

[54]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5页。

[55]陈贤一:《江陵张家山遗址的试掘与探索》,《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