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州历史气候与水系的变迁及文化概况

荆州历史气候与水系的变迁及文化概况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汉平原区域的历史气候,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基本一致,境内水系丰富,河流密布,是荆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长江是在今荆州行政区域内从古至今都有影响的重要水系,长江水道在历史上多有变迁,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荆江北岸城市的发展与堤防的建立,使长江南岸形成了众多支流。内荆河原为长江分流的水系,《禹贡》记载是由古夏水演变而来。这些湖泊是荆州区域范围的河道、水系在历史上变迁的结果。

荆州历史气候与水系的变迁及文化概况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农业而言,气候和水土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荆州地处江汉平原长江由西向东,至中游则经过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以及下游的苏皖平原、长江三角洲平原。江汉平原区域的历史气候,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气候基本一致,境内水系丰富,河流密布,是荆州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气候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自然地理所考察的重要内容。气候的变化往往与人类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蒙文通、竺可桢、胡厚宣等学者对历史气候的研究做出了极大贡献[39]。楚国时期,江汉平原气候温暖湿润,十分有利于传统农业发展。在早全新世、中全新世以及晚全新世的历史时期,江汉平原的气候主要经历了温凉偏湿、暖热湿润以及湿凉、温暖潮湿波动的三个气候时期[40]。研究认为,春秋时期为暖期,战国时期为温凉[41],“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气候与植被状况,其气温略高于现在,有时则与现在相差不大”[42],楚国当时气候的变化是与全国大体同步的。楚国时期的荆州气候,与洞庭湖区基本一致,总体上是以“温—湿”“凉—干”的气候形态为主[43]。江汉平原孢粉组合考察结果显示,长江中游的气候在战国初期以后开始趋于冷干,战国中后期以后,长江中游的气温开始下降[44]。隋唐时期,中国的气候在整体上是温暖类型[45],在干湿类型上,长江中上游保持一致,是偏湿的类型,这种气候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北方的气候也呈现出冷干的特征,战乱和气候干旱使长江中游成为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此时的长江中游地区,牛耕技术得到推广,水稻的种植面积也不断扩大。文献长江流域水稻发展情况有相当多的记载[46],这是唐代荆州具有有利于农业生产气候条件的明证。明清时期,长江中游则出现了暖冷交织的气候特征[47],农业生产的条件也优于北方。不同历史时期的气候条件及其变化,对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上楚国境内河流水系众多,这些水系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丰厚水资源。长江是在今荆州行政区域内从古至今都有影响的重要水系,长江水道在历史上多有变迁,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荆江北岸城市的发展与堤防的建立,使长江南岸形成了众多支流。从枝城而下为荆江河段。荆江河段上自宜昌市枝城,下迄湖南城陵矶,全长337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又有上荆江、下荆江之别。荆江河道曲折而下,极易发生水灾。目前荆州市所在的长江荆江段,经历了上古至先秦无河床时期、秦汉时期三角洲分流时期以及荆江河床时期等三个时期。在楚国时期,由于境内水系众多,春秋时期令尹孙叔敖治楚时,就大力兴修水利,是荆江流域最早的水利活动。秦汉时期,荆江三角洲形成,荆州成为其顶点,荆江段出现了众多长江支流。唐宋时期,荆江河改道,人水争地,水患增多。特别是两宋时期,围垦洲滩,逼水归槽,筑堤御水,使荆江河床得以逐步形成,南北两岸出现了“九穴十三口”的局面。明清时期,农业得到进一步开发,使荆州水系发生了很多重要的变化,长江中游大力兴建垸田,围水域成田亩,给长江水道带来了地理上的变迁。

长江有着众多支流,这些支流贯穿荆州境内,纵横交错。长江流至中游,南北的支游争相汇流而入,北有清江、沮漳河、汉水等,南有沅水、资水等。有的是自古有之,但也有一些小的支流,是在历史的发展中逐步形成的。长江及其支流的分布与变迁,对荆州古代所倚重的水上交通产生了重要影响。沮漳河为沮河和漳河的合称,是长江北岸的支流,由北向南入长江。《左传》将江、汉、沮、漳并举,可见沮水、漳水在先秦时期楚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沮、漳河道在历史上多有改道,明末清初由学堂洲进入长江。松滋河为同治九年(1870年)长江干堤黄家铺一带溃决而形成的新河流,民国时期,一度还成为川、湘、鄂三省之间的重要航运线。咸丰十年(1860年),长江发生特大洪水,将藕池堤冲破而形成新藕池河。历史上一些军事活动也给荆州水系变迁带来了影响,如虎渡河本为长江故道,至清朝康熙时期,吴三桂兵变,达于荆州,因战争需求,吴三桂军掘开虎渡口,使其河口大开。清同治时期,洪水将其冲开,逐渐成为今日荆州虎渡河。调弦河,又名华容河,是古荆江“九穴十三口”之一。《大明一统志》载,“华容河西晋杜预所开,以通郴桂之漕。北沅江水南达洞庭”。明万历《华容县志》等文献均认为华容河是杜预所开。咸宁四年(278年),杜预都督荆州军事,开华容河,实为南下用兵之利。荆州境内还有内荆河、洈水河以及三江口等,其流经地域甚广,为农业发展创造了丰富条件。内荆河原为长江分流的水系,《禹贡》记载是由古夏水演变而来。屈原《哀郢》述,“去故乡而就远兮,遵江夏以流亡”,即是写此河。内荆河经荆州市以及所辖江北诸县,连贯众多湖泊,于洪湖入长江,其流域内湖泊众多,是内陆断陷盆地典型的河流。洈水河,流至公安与油水汇合注入长江,至元明时期,向南与澧水汇合而入江。清同治年间,又与新产生的松滋河相汇流而后注入长江。以上所述长江的主要支流,是历史上荆州和所属县市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通道,起到了水上交通要道的作用。(www.xing528.com)

荆州处于江汉平原腹地,因而地势较为平坦,也易受水患,故而水系四通八达,形成了星罗棋布的湖泊。这些湖泊有的是古云梦泽中湖泊的部分遗存,有的是长江故道遗存,有的是后世治水、导水、战争等原因而形成的新湖泊。从现代地质学考察,荆州有河流遗迹湖、河间洼地湖、岗边湖、堤防决口湖等几种主要类型[48]。如长湖为河间洼地湖,光绪《荆州府志》载,“长湖旧名瓦子湖,在城东五十里,上通大漕河,汇三湖之水达于沔,其西有龙口水入焉,水面空阔,无风亦澜”[49],一直到现代仍是荆州市区附近重要的湖泊之一。河流遗迹湖泊有洪湖,是古云梦泽消亡后所留下的湖泊,目前也是长江中下游沼泽型浅水湖泊。这些湖泊是荆州区域范围的河道、水系在历史上变迁的结果。

时至今日,历史的变迁于此定型,荆州境内较大的天然湖泊共有270多个,荆州市诸县的主要湖泊,还有监利县的白鹭湖、离湖,江陵县的三湖,洪湖市的大同湖、大沙湖、沙套湖、里湖,石首市的上津湖、三菱湖、白莲湖,公安县的崇湖、玉湖,松滋市的王家大湖、小南海湖等湖泊,为地方和江汉平原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也为荆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总之,荆州区域内的气候和水系变迁,对历史时空中的荆州政治、经济以及农业生产都产生过重要作用,并影响其发展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