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荆州文化变迁:秦汉时期的变化》

《荆州文化变迁:秦汉时期的变化》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秦汉时期,“荆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而正式出现,这是伴随着秦朝郡县二级行政管理制度以及汉朝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制度的出现而逐步被确立下来的。秦汉之际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对“荆州”作为行政区划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促进了秦汉时期荆州概念内涵的重要转变。秦朝建立之初,荆州所在地多因楚国而闻名北方,故世多以“楚”称之。荆州之名,在春秋时期与九州概念一道,是作为夏朝历史概念而提出并使用的。

《荆州文化变迁:秦汉时期的变化》

秦汉时期,“荆州”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而正式出现,这是伴随着秦朝郡县二级行政管理制度以及汉朝州、郡、县三级行政管理制度的出现而逐步被确立下来的。秦汉之际行政区划制度的发展与变迁,对“荆州”作为行政区划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也促进了秦汉时期荆州概念内涵的重要转变。

在《尚书·禹贡》的归纳与总结中,“荆州”名称就开始有了相对明确的地理空间指向。秦朝建立之初,荆州所在地多因楚国而闻名北方,故世多以“楚”称之。秦庄襄王名为子楚,秦国建立后,为避国讳,将“楚”改为“荆”,两汉时期“荆”“楚”两字互通,大多更以“荆”“楚”相同,这一点似与秦之避讳有关。前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荆、楚为同义,又王筠《句读》释“荆,一名楚也”,其制相同。汉代“荆”字已开始单独指称原楚国所在地,《史记》等典籍即是如此。但是,汉代的“荆”与“荆州”之间,仍并无概念上的直接联系,倒是与“楚”有着不解之缘。

秦朝建立之后,在行政管理上实行郡县制度。《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32],加上内史共三十七个郡政区。春秋时期,楚国所设的县是各诸侯国中最早的,也是最多的[33]。楚以县制作为镇守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创立郡制,将分封诸侯国的制度改变为郡、县两级行政区域管理制度,以加强中央集权。其具体做法是设立郡县两级制,在郡下设立县,以郡来统辖县。秦国在楚国纪南城所在区域设置南郡,并在南郡所在地设江陵县。据文献记载,因该地近长江,又多有平原和丘陵之地形,故有“江陵”之称。明代学者曹学佺认为,“近地无高山,所有皆陵阜之属,故名江陵”(曹学佺《名胜志》);光绪《荆州府志》载,“江陵县,为南郡治,莽曰江陵”[34]。“江陵”之名始于汉代,后世并无异论。后世多用荆州、江陵之名指现代荆州市所在区域。

汉代对秦代行政区域管理制度进行了变革,为加强国家对郡国机构以及地方官吏的管理和监察,在郡之上又设立州。州的行政长官称为刺史,起初为监察性质的官吏,只对郡一级行政进行监督和监察。汉代以后随着“九州”概念的深入发展,荆州之名称,渐渐成为荆楚地区的代名词,并成为人们所接受的“历史观念”。“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禹乃以息土填洪水”(《淮南子·坠形训》),“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史记·夏本纪》),此时期对九州形成的记载,更加具体化和形象化了,大禹划分九州的“历史场景”也逐渐显现而重新得以接受和流传。(www.xing528.com)

汉代“州”的设置与行政化的管理,也需要提出比郡更高一级的名称。汉朝深受先秦九州观念影响,开始沿用《尚书·禹贡》《周礼·职方》中的州名,对九州所划分的具体地理区域加以充分利用,并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划划分的依据,但是仅以九个州来划分天下,是远远不够的,故对这些州名进行调整并命名。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分汉朝疆域为豫州、兖州青州徐州冀州、幽州、并州、凉州、益州、荆州、扬州与交趾、朔方十三区,各以刺史一人掌之。在荆州设立荆州刺史部后,至成帝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各州改置州牧,后名称又多有改变。至东汉晚期,州的名称才开始以专称固定下来,并具有了行政区划的内涵。此后,荆州就正式成为全国十三个州的州名之一,也成为后世行政区划的专用名称。

总而言之,夏商时期,现代荆州所在区域深受商代文化影响,加之本地苗蛮悠久的历史,或许已经形成了相似的区域文化特征,但此时期的荆州并非地名,而是模糊的历史方位概念。荆州之名,在春秋时期与九州概念一道,是作为夏朝历史概念而提出并使用的。春秋战国时期,当今荆州所在地多以“楚”称之。至秦朝建立以后,“江陵”一词作为县级名称而首次出现。汉朝建立以后,荆州则正式作为州一级行政区域名称而使用,后世其行政级别虽多有改变,但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