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县委、县政府经过艰苦努力,基本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群众温饱问题。1991年,全县贫困人口达21.29万人之多,占全县人口50%以上。“八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以经济开发为主,集中力量打温饱攻坚战,重点解决“两缺、两难”(缺粮、缺钱,饮水难、行路难)问题。在产业结构调整上,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因地制宜,统一规划,规模经营,建立商品生产基地。全县划定“五个经济开发带”,综合开发5万亩桑蚕带、8万亩金银花带、3万亩水果带、2万亩板栗带、红河两岸百里竹林长廊带。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吸收贫困户参与开发,以基地连接千家万户,以规模开发形成优势,使贫困户在参与项目开发中受益脱贫。同时,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全县建立宁江、马泗等6个乡(镇)级扶贫开发培训中心,先后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1538期,培训技术骨干18268人次。至1995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906元,比1991年的340元增长1.66倍。解决温饱13.39万人,农村贫困人口下降至7.9万人,占农村总人口20.35%。全县先后修建四级公路16条101公里,桥梁5座,总长182米。修筑机耕路32条总长165公里,马驮路68条总325公里;架高低压线26条总长179.4公里。建成人畜饮水池105处5.12万立方米,引水渠道56条89.2公里;解决13.99万人、13.06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砌墙保土1.2万亩,中低产田改造1.87万亩。完成造林面积0.71万亩,封山育林10.6万亩。建成思练、大塘两镇的程控电话300门。全县新办林果地10.6万亩,发展养羊4.5万只,养猪5.5万头,养兔4万只。1996年,县委、县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精神,从县、乡抽调1000多名干部组成扶贫调查组,深入全县130个行政村开展扶贫调查,帮助贫困农户做好建档立卡工作。坚持“两个为主”(即以就地开发为主,以开发式扶贫为主),主攻大石山区,继续解决“两缺两难”,抓好“三个落实”(即包扶任务落实到单位,责任落实到干部,效益落实到农户),实现“八个目标”(即通过包扶使贫困户有饭吃,有水喝,有钱用,有衣穿,有房住,有路走,有电用,有学上),实施“八个一工程”(即一人五分基本农田,一人一只商品羊或猪,一户一个林果园,一户输出一个劳务,一户掌握一门致富技术,一户或一个自然屯一个小水柜或水池,一个村委修通一条路,一个干部包扶两户以上贫困户)。1997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喀斯特地区环境恢复项目”(简称KERP项目或澳援项目)设立,忻城县被定为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少数民族地区,项目总投资6051.75万元,其中澳方投入911.5万澳元,折合人民币4101.75万元,中方配套投入1950万元(后追加自治区扶贫资金投入800万元)。同年2月,县委、县政府为解决农村贫困户人口的温饱问题,打好打赢八七扶贫攻坚战,出台《关于尽快解决忻城县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实行党政一把手扶贫攻坚责任制。县委书记、县长,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和各部门第一把手是扶贫攻坚第一责任人。县四家班子成员包乡镇,县直机关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县正、副处级干部每人包扶5户,科级干部每人包扶3户,一般干部包扶2户,村委干部包扶1户。全县共有扶持农户项目12694个,其中养猪项目3105个,养羊项目2896个,养兔项目2583个,林果、甘蔗、桑蚕、加工、劳务输出项目365个。全县有1.26万个贫困农户,落实项目数达15194个。同年9月,中共忻城县委召开常委会(扩大)会议,学习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研究部署加快发展忻城经济,确立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同年10月20日,县委在县城举办全县领导干部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学习班,以实际行动联系本县实际,清除改革与发展的思想障碍。打破传统习惯势力的束缚,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意识;打破“小进则满,小富则安”的小农经济意识,强化“发展才是硬道理”;打破等待观望、坐而论道、因循守旧、畏惧困难、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敢闯敢干、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奋发进取精神;打破忻城自然条件艰苦,而又不是“三沿”地区和改革开放实验区,难以得到的特殊照顾和扶持,无法加快发展而安于落后的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创业精神;打破极左思想束缚,大力发展多种经济方式;打破盲目追求发展速度,重项目、轻管理,重生产、轻效益的思想,树立按经济规律办事,依靠科技进步和科学决策,实现“速度与效益相统一”的观念;打破狭隘思想,树立“大开放、大联合、大发展”的观念。1998年6月13日,县委召开县直机关副科局长以上干部和乡(镇)党委、政府一把手会议,重点部署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活动。是年,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达8.01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2002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130元,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8元。同年9月24日,中国共产党忻城县第十次代表大会在县城隆重召开,把忻城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向前进。1999年10月8日,县委、县政府作出《关于切实抓好“三田”建设的决定》,提出全县13个乡镇每年建成吨粮田3万亩,其中示范面积0.25万亩,粮食总产量要超过3万吨;建成吨糖田(地)3万亩,其中示范面积1.2万亩,亩产原料蔗7吨以上,收获期平均含糖量在15%;建成万元田(地、园)3万亩,其中佛手瓜1万亩,冬玉米1万亩,秋冬番茄1万亩。同年11月9日,中共忻城县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委扩大会在县城召开,确定推进全县国有企业改革和高效农业发展战略目标。同时,县委发出《关于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决定》,提出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步伐的任务。当年,全县有5.9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1世纪初,县委提出全面落实“农业稳县、工业富县、财政强县、旅游活县、科技兴县”的“五大战略”。认真做好“十篇文章”(水的文章,电的文章,路的文章,农业产业结构调优和农村生态建设的文章,财政体制和农村税费改革的文章,国有企业改制、招商引资和发展乡镇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章,扶贫开发的文章,城镇建设的文章,旅游开发的文章,科技开发和人才培养的文章),加快科教与经济协调同步发展的步伐,实现农业发展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2000年,全县先后建立高塘果场、龙图果场、新乐果场和祥凤岭、唐宁、唐虽、弄王、六谷、弄足等异地安置场点,租赁土地2000多亩,征用土地3705亩。安置大石山区的贫困农户348户1748人。全县建设家庭水柜共4414座,解决19168万人、19.9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建设地头水柜29258座,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4.39万亩。2001年2月,县政府制定忻城县“十五”计划纲要,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结构优化战略、科技兴县战略、城镇带动战略、德治法治战略”,努力实现“富民兴县”的总体目标。同年3月,县委、县政府在县城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着力抓好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忻城特色农业经济的优势,整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促进完成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当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10.33亿元,财政收入达6108万元。(www.xing528.com)
忻城县实施产业扶贫、基础设施扶贫、教育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金融扶贫、培训扶贫、旅游扶贫、救济扶贫、社会扶贫工程、结对扶贫“十大扶贫工程”。2011年,县委深入实施“环境立县、工业富县、城建旺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继续抓好“工业大推进、城建大攻坚、民生大改善、稳定大争先、党建大创新”五大核心任务,全面推进“投资增大、农业增效、工业增量、城建增容、文化增乐、交通增程、科教增力、财政增收、稳定增强、民生增益”十增工程,加快实现“经济增长、城乡建设、文化旅游、改善民生、社会稳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社会发展、党建创新”十大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