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十一天城市规划快题设计

第十一天城市规划快题设计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研究城市布局形式及其利弊,对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有指导意义。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典型的环状布局形式的城市尚属少见。这种城市布局形式因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和城镇现状等因素影响,使一定地区内各城镇在工农业生产、交通

第十一天城市规划快题设计

深入了解方案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在规范运用娴熟并且理解的前提下,对方案的整体性进行把控,解决整体方案结构、城市肌理等技能。

1.总体规划定额指标是城市发展的控制性指标,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依据。主要内容有:

①城市人口规模的划分和规划期人口的计算。提出不同规模和类别的城市基本人口、服务人口和被抚养人口各自占城市总人口比例的参考数值。

生活居住用地指标。指居住用地、公共建筑用地、公共绿地、道路广场等四项用地的人均用地指标(近期的和远期的)。规定城市每一居民占有生活居住用地,近期为24m2~35m2、远期为40m2~58m2

③道路分类和宽度。城市道路按设计车速分为四级,并分别规定了各级道路的总宽度,不同性质和规模的城市采用不同等级的道路。还规定出干道间距、密度和停车场的用地等。

④城市公共建筑用地。规定分为市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三级。居住区人口规模一般按4~5万人、小区按1万人左右考虑;每一居民占有城市公共建筑用地的指标,近期为6m2~8m2,远期9m2~13m2

⑤城市公共绿地。也规定分为市级、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三级。每一居民占有城市公共绿地的指标,近期为3m2~5m2,远期为7m2~11m2

2.详细规划定额指标是编制居住区详细规划的依据。

主要内容有居住建筑技术指标、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用地指标、建筑密度指标和公共建筑定额。居住建筑技术指标包括平均每人居住面积、住宅平面系数、房屋间距、住宅层数。规定大、中城市住宅层数以5~6层为主;小城市、工矿区和卫星城以4~5层为主。居住区用地和小区用地指标分别规定为每一居民19.5m2~29m2和14.5m2~22m2不同层数的住宅有不同的居住建筑密度指标。居住区级和小区级的公共建筑主要指为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各种设施,平均每一居民拥有的建筑面积为1.6m2~2.2m2,用地为5m2~7m2

3.城市公共建筑定额指标一般采用三级,即市级、居住区级和小区级。居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按四五万人考虑,小区的人口规模一般按一万人左右考虑。

城市公共建筑用地定额,近期为6~8m2/人,其中市级为1m2/人,居住区级为1.5~2.0m2/人,小区级为3.5~5.0m2/人。远期为9~13m2/人。

4.城市道路广场定额指标一般采用三级,其用地定额近期为6~10m2/人,其中市级为3.5~5m2/人;居住区级为1.5~2m2/人;小区级为1~3m2/人。远期为11~14m2/人。

5.公共服务设施图例

6.城市布局指城市地域的结构和层次,城市内部各种功能用地比例,就是城市建成区的平面形状以及内部功能结构和道路系统的结构和形态。城市布局形式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或为自然发展的结果,或为有规划的建设的结果。这两者往往是交替起着作用。研究城市布局形式及其利弊,对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有指导意义。

①城市布局形式的形成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有直接因素的影响,也有间接因素的影响。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城市布局形式的直接因素,包括:(www.xing528.com)

经济因素。主要指建设项目,如工业基地、水利枢纽、交通枢纽、科学研究中心等的分布和各种项目的不同技术经济要求;资源情况,如矿产、森林、农业风景资源等条件和分布特点;建设条件如能源、水源和交通运输条件等。

地理环境。如地形、地貌、地质、水文、气象等。

城镇现状。如人口规模、用地范围等。

影响城市布局形式的间接因素,包括:

历史因素。城市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从城市核心的形成开始,经过自然的发展和有规划的建设,各个时期呈现不同的形式。明清北京城是一座中心轴线对称、棋盘式道路网结构的城市。这是经过封建社会几百年的历史发展,逐步形成与完善的。北京古城墙经过元代兴建和明代改建形成“凸”形城郭。

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不同阶层、集团的利益、意志、权力等,都对城市的选址、发展方向、规划思想和城市布局结构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巴黎19世纪下半叶的道路呈放射型是同拿破仑三世及其大臣奥斯曼的规划思想分不开的。他们为了追求城市的豪华气派,便于镇压人民起义,开辟了林荫大道,这种格局至今仍影响着巴黎的城市总体规划。

科学技术因素。现代工业的产生使城市的布局形式发生变化。钢铁工业城市要求工业区和居住区平行布置,化学工业城市要求工业区同居住区之间有一定的隔离地带。现代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技术的问世,使大城市的有机疏散(见“有机疏散”论)、分片集中的规划布局形式成为可能。

②根据城市建成区平面形状的基本特征,城市的布局形式大致可归纳为下列主要类型:

块状布局:城镇居民点中最常见的基本形式。这种布局形式便于集中设置市政设施,土地利用合理,交通便捷,容易满足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游憩等需要。

带状布局:这种城市布局形式是受自然条件或交通干线的影响而形成的,有的沿着江河或海岸的一侧或两岸绵延,有的沿着狭长的山谷发展,还有的则沿着陆上交通干线延伸。这类城市向长向发展,平面结构和交通流向的方向性较强。

环状布局:这种城市围绕着湖泊、海域或山地呈环状分布。环状城市实际上是带状城市的变式。此种城市同带状城市相比,城市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较为方便。它的中心部分为城市创造了优美的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在中国,典型的环状布局形式的城市尚属少见。

串联状布局:若干个城镇,以一个中心城市为核心,断续相隔一定的地域,沿交通线或河岸线、海岸线分布。这种布局灵活性较大,城镇之间保持间隔,可使城镇有较好的环境,同郊区保持密切的联系。这种布局形式的城市,在中国有秦皇岛、镇江等。

组团状布局:由于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城市用地被分隔为几块。进行城市规划时,结合地形,把功能和性质相近的部门相对集中,分块布置,每块都布置有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每块称一个组团。组团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并有便捷的联系。这种布局形式如组团之间的间隔适当,城市可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获得较高的效率

星座状布局:一定地区内的若干个城镇,围绕着一个中心城市呈星座状分布。这种城市布局形式因受自然条件、资源情况、建设条件和城镇现状等因素影响,使一定地区内各城镇在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其他事业的发展上,既是一个整体,又有分工协作,有利于人口和生产力的均衡分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