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延续276年,加“三公”者不可胜数。可是以总兵官出身加三公的,只有一位——周尚文!他的传奇是不可复制的。
周尚文,字彦章,陕西西安人。自幼就熟读诗书,粗知书中大义,并且精通骑射,富有谋略。尚文名曰尚文,实则勇悍。16岁时就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后来因为屡次出塞作战有功,进官为指挥使。正德年间,宁夏安化王朱寘造反,周尚文扼守黄河渡口,捉拿叛贼丁广等人,因功升掌本卫之事。
但仕途通顺的周尚文随即迎来人生的第一次考验。御史刘天和因弹劾飞扬跋扈、危害一方的太监廖堂入狱,周尚文受到牵连,也下了狱。在狱中受尽折磨的周尚文始终坚称刘天和无罪,面对如此铁骨铮铮的一条汉子,朝廷也是无可奈何,只好将他释放出狱。
嘉靖改元,周尚文被任命为凉州副总兵。当时正好御史在庄浪巡边,不想突遇扰边的鞑靼人。周尚文火速分兵让人保护御史先行,自己另率一部士兵射击敌人,敌人逃走。明中期以降,边军的战力逐渐下降,多数将领只是扼守城池要塞,很少有人有勇气主动出塞追击蒙古人,但是这次周尚文做到了。面对蒙古人的挑衅,周尚文带兵击退他们,并秉承着除恶务尽的原则继续追击。结果敌人越来越多,反戈一击,而周尚文的部队只有一半人到达。在敌众我寡的危急情况之下,周尚文展现了大将风度。他不慌不忙,从容解鞍下马,背对山崖跟敌人血战,战果是敌我双方伤亡相当。关键时刻,部下丁杲来援救,敌人终于被击退。战后周尚文因为受伤比较严重,只好告假休养。
战场的召唤让周尚文无暇享受更多的安闲时光。一个战士只有战死沙场才是最光荣的归宿。回到战场的周尚文又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鞑靼的吉囊部。吉囊部屡次踏过结冰的黄河入侵大明,熟读史书战册的周尚文一定读过杨延昭浇水成冰的守城故事。他仿前贤之道,在筑好的一百二十里边墙之上,寒冬之日,浇水成冰,冰之滑让敌人根本无法攻城。但是冰总有化的时候,别急,我们的周将军还有办法。他让大力士在城墙之上,手持长杆铁钩,专门钩杀敢于渡河攻城的鞑靼人。鞑靼人遇到如此文武全才的周将军只好哀叹命运不公了。
嘉靖十六年(1537年),周尚文跟儿子君佐在阻击吉囊部4万骑兵的战斗中,都受了重伤。很快,周尚文就还以颜色。嘉靖十九年(1540年),在黑水苑之战中,周尚文斩杀吉囊的小儿子十王,让入侵者实实在在体会到了丧子之痛。此战获得敌人首级130余颗,在明朝与蒙古部落的战史上算是规模不小的胜利了。(www.xing528.com)
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功累累的周尚文也逐渐有了“傲骄”之气,屡次跟文职官吏对着干。明中后期重文抑武的风气之下,文官当然对这个武将出身的“大老粗”看不惯,于是极尽各种打压之能事。皇帝听从巡按张光祖的建议,革了周尚文的职。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周尚文被推荐为东官厅听征总兵官兼佥事后府都事。当时严世蕃跟周尚文在一个部门共事,因为傲慢无礼,曾经被周尚文当面训斥,并打算弹劾他。大学士严嵩爱子心切,为儿子求情得免。后来严世蕃被调到了治中的位置上以避开周尚文,周尚文因此得罪了严嵩父子。
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周尚文与来犯的吉囊部数万骑兵在黑山血战,又杀了吉囊的另一个儿子满歹罕,一直追击到凉城。他因功晋为右都督。周尚文又与总督翁万达一起商议修筑200多里的长城,后又增修400里,开垦屯田4万多顷,被嘉靖皇帝嘉奖,升为左都督。周尚文最终因为抓获了意图勾结鞑靼入犯的宗人朱充灼的使者,被朝廷晋封太保之衔。整个明朝以总兵官身份得到此衔者唯有周尚文一人,可以说,他到达了他人生功业的顶峰。
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老将军周尚文已经年届74岁。鞑靼部强势首领俺答汗带兵在五堡设伏,引诱指挥顾相等出击,结果明军被围困于弥陀山。周尚文赶紧带两个儿子去救援,在野口遇到了鞑靼人的伏击。面对蜂拥而至的鞑靼人,老将军对手下将士大喊道:“我从军五十多年,大小数百战,从不畏惧,我帐下大明将士都是热血好男儿,将士们拿起手中的刀,斩杀敌寇,保卫大明的子民,跟我一起杀啊!”明军将士听闻此言,个个热血贲张,如下山猛虎般冲入敌阵。老将军周尚文已经是白发苍苍,胡须眉毛皆白,对面杀来一个鞑靼将领,却见此人豹头环眼,膀大腰圆,掌中开山斧,一晃仿佛有千斤之力,胯下马一带,快如疾风,恰似闪电,眨眼间来到老将军面前,以泰山压顶之势,持大斧用力朝老将军头上劈来。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咣当”一声,周老将军双手举刀,将来将之斧挡了出去。敌将大喊一声,虎口发麻,掌中斧差点飞出手。此人不禁叹服,此老儿看似老迈,却也宝刀不老,有一身好力气。二人刀斧相加,战作一团,不出十个回合,周老将军大喊一声,震得敌将心惊胆战,刀光闪处,敌将首级早已被砍飞出去。大明将士齐声高喊:“周将军威武!……”
经过一场相持一月有余的激战,周尚文老将军终于打退了鞑靼人的进犯。当然这还不是老将军人生的最后一战,他的最后一战是在曹家庄,击败了俺答汗数万骑兵的进犯,老将军因功兼太子太傅。就在这一年将星陨落,周尚文以75岁高龄离世。老将军一生爱惜士卒,清廉俭朴,善于用间,能提前知道敌人的动向,因此百战百胜。嘉靖朝文武荟萃,济济一堂,因此能在南倭北虏的严峻形势下力保国势不衰,可见人才在任何时代都是最重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