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正处在关键时期,重庆作为全国抗战的大后方,此刻正在经受着战争的考验。3月的重庆,街头巷尾,大家都在议论一部话剧,这部剧已经在重庆各大剧院连续上演30多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这部话剧就是《清宫外史》三部曲之第一部《光绪亲政记》。该剧以清末光绪帝和慈禧太后之间的权力斗争为主线,穿插了各种人物的不同命运。
戏台上出现了一幕场景:年轻宦官寇连材上疏慈禧太后,要求太后释放光绪帝,结果被暴怒的慈禧下令推出斩首。刑场上,小太监寇连材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刽子手手起刀落,台下观众已经哭作一片。
此剧一出,山城百姓轰动,大家在同情光绪帝遭遇的同时,也深深记住了一个小太监的名字——寇连材。
近百年来,寇连材经过各种野史笔记和民间传说的渲染,俨然是一副忠烈爱国宦官的形象。历史上的寇连材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真实的历史形象又是怎样的?
应该说,寇连材的忠烈形象,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梁启超撰写的《戊戌政变记》中的《烈宦寇连材传略》。他在文中热情讴歌了寇连材的爱国情怀,并把慈禧太后杀害他作为慈禧剪除光绪帝羽翼的第六事。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十六日午时,寇连材在北京菜市口被斩杀。时人传言寇连材是因为违反了“太监不得干政”的祖制而被慈禧下令诛杀的。京城士大夫们对他纷纷歌颂,把他的事迹记录进了各种笔记、书信之中。例如恽毓鼎、汪大燮、吴樵、王文韶、汪鸣銮的信件和日记中,都提到了寇连材被杀事件。他们的记载虽然各有不同,但基本思想都是认为寇连材上疏牵涉宫廷秘事和敏感时政,触怒了慈禧,从而导致被杀。众人对他以歌颂为主,认为他是忠烈宦官,敢言他人之不敢言,吴樵甚至还将他比作明代直臣杨继盛。
值得注意的是,《申报》对此案的记载略有不同。报道引述寇连材自己的话说,被杀是因为在皇帝面前妄谈,而非上折给太后;寇连材临刑之前,“面有惨色”,而不是大义凛然;太后、皇帝怀疑寇连材上疏背后有人指使,命令严刑逼供;等等。
这一切又给扑朔迷离的事件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寇连材作为一个身份卑微的太监,为何一夜之间让京城士大夫们对其称颂不已?我们应该注意到,就在寇连材被杀前两个月,维新组织强学会被朝廷查禁,京城民意沸腾。而寇连材被杀的次日,内阁侍读学士文廷式又被勒令革职,京城清流派人士对朝廷极其不满。联系到强学会被查禁,清流派正好可以利用寇连材事件,将矛头直指慈禧。
恰好此时,京城出现了“寇太监从容临菜市,文学士驱逐返萍乡”这样的联语。有人刻意将此二事联系在一起,京中清流派正好借助寇连材之事,将对慈禧太后的种种不满发泄出来。由此,众人口口相传,出现了一个忠烈宦官的形象。
再看,传言中寇连材上疏的内容:停止勘修圆明园、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停铁路、停用李鸿章和张荫桓、召回安维峻,这一切都是清流派的主张,哪里像一个粗通文墨、整日深处宫闱的小太监所言所思?可以说,清流派正是把对寇连材的颂扬作为抨击慈禧等当权派的口实。(www.xing528.com)
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动用他的如椽大笔,用生动感人的文辞写下了寇连材的传记,在他的笔下,更是与事实相去甚远,寇连材俨然成了维新志士,堪与血洒菜市口的“戊戌六君子”相比肩!很明显,寇连材事件在这里再一次被维新派用来作为渲染维新悲壮的绝好题材。
其实,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仍然可以从片言只语中寻找历史的真相。寇连材,原名成元,北京昌平南七家庄人,是家中独子。15岁时,他与顺义的张姓女子成亲。光绪十六年(1890年),家中发生巨大变故,其父与一赵姓财主因为地界纠纷闹了官司,最终家破人亡。寇成元被迫抛妻弃子,流亡京城并自宫,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入宫,改名寇连材。入宫之初,寇连材供事于奏事处,是最低级的使令太监。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经总管太监崔玉贵奏请,将其补到储秀宫当差。
在储秀宫伺候慈禧太后期间,寇连材因为有一手梳头功夫,颇受慈禧宠爱。应该说,寇连材的待遇是不错的,每年约有两三千金入账。为何他放着安定的生活不要,要冒死上疏,难道真的是出于爱国热情?
一个名叫信修明的老太监的回忆揭开了历史谜底。原来,寇连材平素跟慈禧太后的掌案太监王俊如来往甚密。王因为牵涉到了珍妃卖官案件,被发配奉天充军。寇连材突发奇想,要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迹。他琢磨着凭借着太后的恩宠,上一份奏疏,如果太后采纳了,自己就可以继续升官。如果不采纳,顶多是跟王俊如一样,充军奉天。按照清朝惯例,太监充军到外地,人还没有到,当地就有人帮着代办沿路车马饮食费用,到了充军军所,将军以下长官无不对其高看一眼。因为是近侍太监,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得到圣宠。寇连材寻思,即使发配奉天,也是一个不错的归宿。
寇连材于是告假出宫,五天之内,他草就了一篇奏疏。这天,他直接去了颐和园乐寿堂。早上,慈禧太后刚刚起床,正在床上坐着梳头。寇连材头顶着奏疏说:“奴才有事奏。”太后惊讶说:“这东西,不是找死吗!”慈禧宣李莲英上来,让他将寇带到刑部治罪。李莲英讥笑他说:“好小子,我们的人会有像你这样出色的?”因为清朝规定,太监不得干预朝政,于是不问缘由,就把寇连材推到菜市口斩杀了。而他所上奏疏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被送到司房库存了。
这就是寇连材上疏的全部过程,宫内老太监亲身经历此事,自然所言所闻比宫外的传言可靠得多。
其实,被大肆包装的忠烈宦官寇连材,很可能只是一个做事不考虑后果的莽撞之人,他上疏也是出于投机的心理,最终触犯了朝廷规制,导致被慈禧太后下令斩杀。而他的奏疏本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更是跟维新派扯不上多少关系。
有时候,学习历史需要精心考证,不可轻信众口相传的所谓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