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一股子清宫热扑面而来。大街小巷,老人小孩,大姑娘小媳妇,小伙子老大爷,张口闭口讨论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荧屏上的“英明神武”。一时间“四爷很忙”,成为大家的调侃话。其实,这祖孙三代都很忙,尤其康熙,随着根据二月河小说改编的《康熙王朝》的热映,更有洗脑之特效,让一班老百姓真真切切听到了康熙老爷子那一声“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的呐喊。
于是,很多人在喋喋不休地为康熙歌功颂德,不少历史通俗读物也对康熙赞声一片。受此影响,很多人甚至觉得清朝康雍乾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盛世,可谓“空前绝后”,恨不能自己生在那个年代,也亲身体验一下。
康熙一朝明面上功绩不少:平定三藩、收复台湾、打败噶尔丹、打败俄国、喜欢学习西方科技、“盛世滋丁,永不加赋”、治河、修《明史》,等等。可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大家会发现这些功绩也多有名不副实之处。
先看平定三藩。当时,三藩之中最有势力的吴三桂已经年迈,如果当时康熙可以隐忍一时,等吴三桂等人自然死亡再去削藩,效果会好得多。不至于导致八年之战,害得天下大乱,生灵涂炭。可以说,三藩就是康熙逼反的。在平定三藩的过程中,康熙恼恨江西、湖南等地的百姓支持吴三桂的军队,在战争中纵容清军对当地百姓烧杀抢掠,战后又刻意加重当地赋税以示报复。就是对未曾帮助吴军的百姓,康熙也默许清军对他们无差别地杀害抢掠。身为天下之君,口口声声“仁政”的康熙也可谓虚伪至极了。
收复台湾向来被看作康熙的一项政绩。无可否认,从历史发展的大势来看,收复台湾确实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做出了贡献。
然而,为了封锁明郑经集团,康熙施行迁海禁海之策。沿海三十到五十里之内的百姓必须迁徙到内地,不从者杀无赦。很多百姓不愿意背井离乡,就被清兵当场杀害,这一血腥的政策导致了无数沿海百姓的惨死。禁海政策又导致中国跟外界联系的长期断绝。迁海令之后,沿海的经济被严重破坏,本来明中后期开海禁以来已经大幅度发展的海洋经济又被沉重打击。这些地区的经济很多年后都没有发展起来。沿海的赋税多被转移到内地,又导致内地百姓负担的加重。
很多人说康熙爱好西方科技。这没有错,他一个人在宫中喜欢看数学、物理、化学、医学等书籍,这只是他作为“盛世”文治的点缀罢了。跟同时代的俄国彼得大帝相比,康熙的喜欢科技只是停留在了个人爱好层面,并没有推广到国家层面。他担心百姓掌握科技会对自己的统治不利,愚民政策才是他统治的王道。康熙认为满洲专恃骑射,不可重鸟枪而废弓矢。在他的这种思想指导下,清朝的火器长期滞后,以至于后来左宗棠感叹不已,说若早点发展火器,中华不至于为外夷欺辱。
康熙顽固地执行满汉分畛政策。满汉不婚,阻滞了满汉融合;满官为正官,汉人为副官,汉人官员地位低下。有清一代,满汉矛盾始终存在,统治61年的康熙难辞其咎。(www.xing528.com)
康熙七年(1668年)的封禁东北政策,导致了东北土地大量荒芜,防备疏松,以至于19世纪沙俄乘虚而入,强占我东北大量土地。
对于文化来说,清朝残酷的文字狱也是康熙开的恶例。对知识分子的打压导致了思想界的全面停滞。明末以来激扬文字、指点朝政的风气再也不在,代之的是万马齐喑。那时候的文人只能埋头于艰涩的考据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不敢过问政治。而《明史》的修纂更多是一种政治行为。
从政治宽容度来说,康熙一朝更是严重专制,甚至容不下哭庙的金圣叹。朝中一片奴才歌功颂德之声,清朝的皇权专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康熙中后期的吏治腐败也是让人惊叹。康熙朝两大重臣索额图和明珠都招权纳贿,富可敌国,康熙却对他们的贪腐视而不见。至于地方吏治腐败更是司空见惯,历代开国不到百年就如此贪腐的还真罕见。各地府库亏空成为后来雍正登基亟须解决的问题。
“盛世滋丁,永不加赋”向来被看作康熙朝的一项仁政。可是不加赋只是正式的农业税,其他税外加征是非常沉重的。一名叫陆世仪的官员就说过江南漕粮的正税是400万石,而百姓们实际要交的是1400万石,这多出来的1000万石落入了贪官污吏之手。康熙晚年对各地官员额外加赋,听之任之,以至于火耗成为各地百姓沉重的负担。继位的雍正干脆施行火耗归公,这也是公开承认了额外加税的正当性,这就使得永不加赋的政策成为空文。康熙立储的失败,导致了后来诸皇子的内争,这也是他晚期政治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评价一个皇帝,要看他对国家民族做出了什么贡献。如果从以上我们的分析来看,康熙对中国发展的阻碍作用也是极大的,他并不是什么“千古一帝”,当然他也有开拓领土、维护统一、发展经济的功绩,只不过并不像后人吹嘘的那样伟大而已。至于“康乾盛世”,名不副实之处就更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