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鹤峰县发展史: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战果

鹤峰县发展史: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战果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七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制定“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方针,统筹规划,使义务教育得以实施,完成普及初等教育。“七五”期间,“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全县小学毕业生15840人中有10195人升入初中学习。文化卫生事业发展1986年,鹤峰被列为全省山区文化站建设重点县,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施、队伍多方面较快发展,机构13个,有11个在区乡。1981年,鹤峰首次对15岁以下儿童接种卡介苗。

鹤峰县发展史:基础设施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战果

发展影视事业 20世纪80年代,全县初步建成有线无线结合、城镇乡村并重、宣传事业并举、广播电视协调发展的广播电视网络。90年代,着力于提高质量,扩大覆盖,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县乡广播电视微波联网工程,城乡广播电视形成天上有卫星、空中有微波、地上有网络的综合覆盖格局,广播人口覆盖率88.5%,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0.6%。1979年12月,黑白差转机更新为彩色差转机。到1985年底,全县建起小差转站11个。1986年1月22日,全省第一家县级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转播央视节目。

1982年在走马、五里、太平、燕子、北佳、下坪设立电影管理站,全县有27个放映队。1980—1985年全县有34个个体电影放映户。1984年开始有录像放映,到1985年发展到有22个电视录像放映队。

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979年全县公路364.24公里,有汽车98辆,年货运量8.35万吨,货运周转量934.3万吨公里;1985年全县公路里程554.3公里,砂石路199.7公里,货运汽车230辆,年货运量29.97万吨,货运周转量1940万吨公里,客车23辆,客运量57.6万人次,客运周转量314.3万人公里,客运班线17条,通班线客车道路里程450公里,客运班次逐年以10%的速度增长。

纵向比较县内交通条件从1985年以后改善非常大,一是干线公路不断改造升级,二是路面技术等级从等外路逐步发展至二级、三级公路,从1985年的简易砂石路面提高到沥青路面(3公里)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省道由1985年的2条169.35公里扩展到四条:鸦来线、南鹤线、巴鹤线、恩鹤线;五条县道:走桑线、鹤桑线、杨铁线、云马线、腊北线。1985年国家列养的公路里程213.38公里。

1985—1987年采取“以工代赈”修筑区、乡公路155.7公里,桥梁41座。1986—1990年投资647万元建设公路桥梁,5年新增公路450.15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220公里,桥梁73座。1987年对溇水河乡镇船舶清理整顿、普查建档,船舶311只,渡口18个,分别发证,按季逐船检查。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七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制定“一手抓经济一手抓教育”方针,统筹规划,使义务教育得以实施,完成普及初等教育。1990年,全县有各类学校302所,其中小学286所,普通初中18所,职业初中1所,普通高中2所,职业高中3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成人中专1所,幼儿园6所。在校学生29862人,教职工2521人。小学教育基本普及,1990年小学招生2623人,在校学生达20840人,7—11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79%,比1985年提高1.19个百分点;在校学生巩固率达99%,比1985年上升3.98个百分点;12—15岁儿童普及率达97.85%,比1985年上升6.81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的升学率达71.53%,比1985年的43%上升28.53个百分点。“七五”期间,“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全县小学毕业生15840人中有10195人升入初中学习。小学毕业生参加中考,语文、数学双科及格率由1986年的69.54%上升到1990年的71.4%。1990年全县初中招生2121人,比1985年上升9.4%,在校学生5771人。“七五”期间,全县初中毕业生8188人中有531人升入中专学习,3154人升入高中学习。1990年全县普通高中招生359人,比1985年上升8.3%,在校学生976人。“七五”期间,全县普通高中生毕业1473人,其中365人考入大学学习,368人考入中专学习,比“六五”增长157%和50%。1990年职高在校生681人,县林中列为省重点职校。2000年4月,鹤峰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由省验收,评估认为:鹤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达到国家和省定现阶段三类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标准。(www.xing528.com)

文化卫生事业发展 1986年,鹤峰被列为全省山区文化站建设重点县,群众文化活动场地、设施、队伍多方面较快发展,机构13个,有11个在区乡。完成《柳子戏音乐集成》《傩戏音乐集成》等7部有艺术价值的资料收集、整理、出版工作。《跳丧》被全国民间舞蹈集成编纂委员会和省群艺馆联合评为优秀稿本3等奖。1990年编辑出版全省首部记述革命根据地文化活动的《鹤峰苏区文化志》。1986年8月县政府正式公布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3处。1988年,州政府决定把五里坪革命旧址群、官坟园碑刻、九峰桥等列为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1年,鹤峰首次对15岁以下儿童接种卡介苗。接种率为82.79%。1983年,全县有7个大队办合作医疗

1984年7月,县委县政府对农村卫生组织进行整顿,采用多种形式办医,建立135个卫生室,保留4个合作医疗单位。同年木耳康乐村改名皮肤病防治所。1985年底,城关镇有环卫工8人,机动垃圾车2辆,公厕9处。

1985年,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59个,其中国家21个,集体38个,8个区建卫生院,41个乡建卫生所,135个村建卫生室,另有场矿学校卫生室13个,私人诊所13个。医护技术人员639人。这一年,全县有中医药人员267人,享受劳保医疗职工达2627人。

1986年卫生系统全面推行院、所、站、校长负责制,扩大他们在人、财、物等方面的自主管理权;改革经营体制,实行科室承包。1980年1月,56名医务工作者技术职称经考试晋升。1987年改革集体卫生事业经费使用办法,改人头工资为任务补助,把人头工资的30%由卫生协会统筹安排,作为发展乡卫生所的专项资金,采取集资办法,维修或扩建18个乡卫生所。扶贫扶医,对口支援。对2个区卫生院、16个乡卫生所、43个村卫生室定点扶持。1988年进行“一长制”尝试,举办初级卫生保健试点。1989年改革防疫保健制度,实行有偿服务与无偿服务相结合,广泛开展儿童计划免疫,妇幼系列无偿服务,入保1.9万人,入保率86%。1990年新增铁炉、邬阳2所卫生院,全县医疗卫生机构79个,医护人员717人,每千人占有医护人员3.5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