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文革”结束以后,大批受到错误处理的教师重新回到教学岗位。1977年驻校工宣队员全部撤出,农村停止贫下中农管理学校。1978年统一执行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使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在校学生巩固率达到98%以上。高中、初中单独设校。1978年8月,全县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要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学水平,造就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新人。恢复党组织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调动教职员工办教育的积极性,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解决教师两地分居和住房困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同年,召开全县文化教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总结28年来教育工作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讨论研究教育工作的若干问题。会议提出大办教育,办好重点,力争8年内教育事业有个大发展,城镇普及高中教育,农村普及初中教育。
文化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1977年3月15日,茅虎坡差转台转播湖南电视台的节目。5月1日,毛竹山差转台开始转播央视电视节目。各区、乡陆续建立起差转站,解决全县人民收看电视的问题。
1978年,县委成立革命史调查组,开启党史、革命史征编工作。
从1978年开始,图书发行、电影放映、文博事业、文艺队伍、区(镇)文化机构等逐步恢复、发展起来。图书发行品种丰富,发行网点增多。县新华书店1978年实现建店以来第一次盈利,被评为湖北省图书发行先进单位。国家办、集体办电影放映队增多。全县涌现业余作家队伍,创作出一批好作品。这一年,全县文化教育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代表大会要求努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文艺工作要坚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要加强文艺队伍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要大力普及农村群众文化活动。
在文艺创作上,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建立一支专业和业余相结合的创作队伍,充分利用鹤峰的民间器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曲艺等形式,发掘极具地方特色的鹤峰围鼓、傩愿戏、柳子戏、板凳龙、满堂音、山民歌等。(www.xing528.com)
卫生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1974—1978年,先后在中营、溪坪、新鹤、走马等公社医院和县医院举办中医培训班;1977年,县卫校举办西学中学习班,全县先后有38名医师(士)脱产学习中医。1978年国家拨款7万元,在杨柳湾修建中医院住院部。这一年,全县有卫生机构66个,年末病床数442张,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8人。医疗卫生部门对地方病、多发病有计划地开展全面调查,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甲状腺肿、地方性氟中毒、肺吸虫病、麻风病等患病率明显下降。
科技事业的恢复和发展 1977年,县农业局、太平农技站在杨柳坪良种场试验苞谷“沟施垄种”栽培法成功;国营走马茶场对低产茶园加强管理和改造,有计划有步骤地淘汰挂坡瘠地茶园,实行退茶还林。1978年4月,在太平公社沙园大队建立林业科学研究所;6月,建立农业机械研究所。县电力公司试制、生产变压器,解决全县的需求矛盾。县医院放射科利用中药蕃泻叶泡服作X线术前肠道清洁准备成功,等等,为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方便。
1978年6月,县委、县革命委员会召开科技人员大会,传达全国和全省科学大会精神,要求全县干部深刻认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学技术必须走在生产的前面;要深刻认识知识分子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1977至1978年,农业战线上举办农村技术骨干培训,内容有“有土无火温室育苗”“洋芋沟施垄种”“苞谷制种”“洋芋脱毒”“天敌资源普查知识”等。卫生战线举办“西医学中医”“防止肺吸虫病”等培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