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的室内合唱观念,是2000年由前中央乐团合唱艺术家黄培方先生传授的。
当年的甘肃广播电视合唱团赴京参加第五届北京中国国际合唱节时,合唱大师杨鸿年教授推荐黄培方先生作辅导,他们从黄先生那里第一次听到“室内合唱”的提法。室内合唱的基本要点是:第一,从20世纪60年代起,全世界的合唱都以16世纪欧洲“牧歌”为经典;第二,在用声方面采用高、轻、直的方式。高是美声唱法发声的高位置,轻是用比较小的“半声”音量,直是平直的行腔方式,避免无控制的波浪形抖动。这样发出的声音泛音丰富,有动感,因而富于感染力。第三,合唱队的4个声部在发声方法上以女高音声部为准,有利于产生和谐美。黄先生用这样的理念一句一句地纠正他们的唱法,自己频繁示范,不到一个小时就初见成效。据说,总共辅导了4次之后,甘肃广播电视台合唱团参加比赛,以外国专家为主的评委会,把金奖第一名的殊荣授予了该团。
从此,黄培方先生就和甘肃结下了不解之缘。现西北民族大学合唱团常任指挥窦铁民老师,就是先生一手培养起来的。据说,黄先生对他毫不保留地口传心授,有时全天上课,竟然分文不取。2007年,西北民族大学聘请黄培方先生为合唱课客座教授。(www.xing528.com)
优美的民歌旋律、高超的改编技巧、得法的演唱形式三方面相辅相成,共同造就了无伴奏合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有关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问题,强调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合唱《夜夜的晚夕里梦见》让一首名不见经传的民歌《下四川》走出了小圈子,走上大舞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正好符合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我们从这种变“俗”为“雅”的成功尝试中得到启示,认为以西洋作曲手法改编或在原民歌基础上二度创作是对民间音乐的一种比较好的、使之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护方式。
在大力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如何保护祖先留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以何种方式将它变成“公共的财产”,是值得音乐工作者思索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