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巴当舞”概述
巴当舞,藏语称“莎木春”,意为在广阔的空地上所跳的舞蹈。这种舞蹈主要流传在洮河中游岷县、漳县、卓尼、临潭交界地带的部分村庄,历史上流传的范围可能更广。其中,只有岷县巴当舞最完整地保留了单纯、古朴的原貌。根据当地传说,巴当舞在明代就开始跳了,距今有500多年历史。
之所以称“巴当舞”,是因舞蹈过程中所用的道具“鼓”藏语名为“巴当”,即敲打皮子之意。巴当舞是一种宗教祭祀歌舞,与古老的苯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岷县,跳巴当舞的主要目的是祈祷山神保佑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巴当舞集歌、舞、乐于一体,舞蹈过程中所唱歌词均为藏语,其中夹杂了部分汉语方言,曲调古朴优美,但内容艰深难懂。
图1 2014年正月岷县中寨业力沟巴当舞大会
“巴当舞”包括“安场”“攒山神”“扯节勒”三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安场”,是在“春巴”的带领下,男子们围成圆圈、手摇长柄“巴当鼓”按逆时针方向行进,唱古老的藏语舞曲,脚踏各种舞步,开始尽情地舞、尽情地唱。在安场阶段,最常见的舞步有直脚步,曲目有春巴洋、春巴洋撒、难直洋撒、雄巴、难个儿麻滩、澳洋洋、古艾、撒艾等。一种脚步(舞步)对应一种曲调,场面庄严、热烈,充满神秘色彩。第二个环节是“攒山神”,是“巴当舞”中最主要的部分。在这个阶段,会长、“春巴”点燃大火,引领男舞者开始“拜五方”,然后在新立的秋千下尽情舞蹈。“攒山神”步法与“安场”又有不同,采用曲目有澳乃洋撒、澳达、沙母洋、澳呦呦等。舞蹈表演节奏明快、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美感。这个环节中的歌曲唱腔原始古老,歌声悠扬婉转,富有很强的抒情趣味,是当地羌、藏、汉各族群众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真挚感情的集中表现。第三环节为“扯节勒”,所有舞蹈者到被访村民家里开始吃饭、喝酒、品茶,集体进行藏语大合唱。同时,他们还唱酒曲、茶曲,围观的群众也参与其中,或拍手、或歌唱,藏汉语混杂,气势磅礴,非常壮观。[5]
2.“巴当舞”音乐特点
史学界有种观点认为,中国传统音乐大多是以歌、舞、乐三者结合的形式出现的,至宋出现戏曲、说唱等艺术类型后,三者合一的形式便不复存在了。然而在一些偏远的山区,很多音乐舞蹈艺术种类延续了早期未分化的状态,这种艺术形式如今一般概括称其为“乐舞”。岷县“巴当舞”,正是这样的一种乐舞艺术形式。据说“巴当舞”最早曲调有一百多种,现如今传承下来的也就十五六种。巴当舞的全过程都是用藏语完成,以春巴为核心,两家春巴互问互答,其他人跟上唱和。其歌唱形式具有仪式歌的特点,与节令庆祝祭祀仪式相结合而颂唱,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凝聚着劳动者的生活气息,动作强烈、顿挫有力,给人以集体力量的雄壮感,以宫调式和羽调式居多,多为五声音阶。
巴当舞活态传承的曲调共有15种,其中七字句、五声调式类则以徵调式为主。
歌词:大娄娄知沙尼上, 知巴喜给尼麻来,
喜切尼麻春切上, 拉在物拉春欧拜,
旁路王给帕加切 主路王给路时以。
业力拉在贺喜春, 年年长规旧礼来。
得令测主尼麻来, 拉在贺喜春给大。(www.xing528.com)
尼拉古拉拉古(沙巧) 不咋草大喜知因。
休知休止沙木休; 沙木得以休哇少
休而休及拜大那; 呀知呀知沙木呀
沙木呀市呀哇因; 步陈拉在拜大那
得知得知以沙得; 以沙得时得哇因
沙大路念拜大那; 中知中知以沙中。
以沙中布麻大扎, 下娄西里轧知巴。
阿休明休大欧拜, 得干麻春轧吉春。
【丧哀尼昂呦样斯唵唵昂上木阿唵斯】[1]
二句体结构为简练“上下句”结构,如下图“昂样样”。15首乐曲多使用三拍子,二拍的只有一首。音乐轻盈跳荡,反映出独特的民族审美情趣。其中,音调结构多用三度加二度,也有三度加三度。从整体上看,旋律具有抒情和质朴明快的特点。这种音调结构同“岷县花儿”旋律框架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两者之间仍有明显的不同之处。
曲式结构以单乐句反复体为最基本的结构形式,能很好地配合舞蹈。此外还有双乐句和多乐句变化反复体结构,这两种曲式结构都是以单乐句反复体为基础发展变化而来的。音乐的展开十分自然完整。在双乐句及多乐句的结构中,两个乐句的长短常常不对称,前乐句的小节数如果为偶数,后乐句则为奇数,反之亦同。这种乐句之间的不对称性,便于演唱者反复演唱多段歌词。这种现象在其他民族的民歌中也很常见。
巴当舞中的歌曲纯真朴实,格律自由独特,按律变换,曲调高亢奔放,能表达各种感情,具有一定的艺术特色。
从现存歌词分析我们可知,巴当舞祭祀仪式古时一般是在夜间进行的,程序严格,气氛庄严肃穆,祭祀仪式中的乐舞是专曲专用、专舞专用,而不能泛用于别的场合,也就是说,乐完全是与仪式、舞蹈组对应的,属于功能性很强的仪式音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