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花儿概述
“花儿”是山歌的一种,是一种广泛流传于西北甘、宁、新、青四省区的山野民歌,有“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流派。[3]岷县境内流行的花儿属于洮岷花儿体系,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现今县内流行的花儿有两种曲调:即以岷县二郎山为演唱中心的南路花儿“阿欧怜儿”和以康乐、临潭两县交界处的莲花山花儿为演唱中心的北路花儿“两怜儿”,在岷县主要流传于维新、中寨、西江三个乡镇内和交界地区。还有第三种曲调的“西路怜儿”,其曲调悲凉凄切,岷县资料中有少量的简谱记录。
岷县处于中国西北的边远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交通闭塞,人们缺乏社会交往的条件。而“花儿”最为盛行的地方都与庙会有关,庙会为人们提供了互相交往、增进友谊的机会,也间接促进了农业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据专家考证,“花儿会”来源于祭祀和敬神活动。[4]“花儿会”上,歌手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兴创编歌词,看见什么唱什么,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语言真挚感人,感染力极强。“洮岷花儿”始终在洮河中上游有限的区域内传唱,它的地域、曲调、演唱形式和词体等都相对稳定,原始意味更浓郁。在流传过程中,“洮岷花儿”逐渐融合其他地域文化的因素,其演唱形式更为灵活多变。在现代化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洮岷花儿”一直以原生态的演唱为主,它的演唱方式和形式依然保持着古老的传统,曲调较为单纯、质朴。
2.“洮岷花儿”的音乐特点
民歌可分为“家曲”和“野曲”,“野曲”包括“花儿”在内的各种山歌,且只能在室外演唱。“洮岷花儿”为代表的歌种,曲调高亢悠长,格调深沉婉转、气质粗犷。以独唱、对唱的形式出现。歌手们见景生情、即兴编词。“洮岷花儿”音乐极具地方特色,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烈的类型。歌词都是精美的诗篇,采用七言句法。所表达内容相当自由、丰富。它的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历史悠久,是一种朴素民歌,善于变化、机动灵活。“洮岷花儿”高音区起唱,自由延长音,音域较高,使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歌唱方式。音乐声调高亢、嘹亮、节奏较自由,也有加穿插句或垛句,有自由、无拘束地抒发情感的特点。歌词中用运比喻、比兴、对比、夸张、叙事等手法,使主题思想更加鲜明、突出。“洮岷花儿”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即兴性和变异性特点。
(1)岷县南路花儿(www.xing528.com)
曲调仅有“阿欧怜儿”一种,根据个人嗓音条件,唱法各异,有尖音和平音两种。“阿欧怜儿”的意思就是“我心爱的少年”或是“英俊少年我的爱”。“阿欧怜儿”曲调高亢悲凄,听起来有震破嗓子扎在心上之感,因此又有“扎刀令”之称。曲调多用散板,以一字对一音、一句主腔自由重复后接一句合腔的古“相和歌”的方式演唱,即兴填词、对唱,并以七字句单字尾结束,以六声羽调式为主,深沉、抒情。“阿欧怜儿”与藏族民歌有同源关系,其和声效果、合唱演唱虽然不是很整齐,但在山谷中的回荡声,三度回旋与二度交织,令人有和谐之感,有着山歌中所有的优点。下图“盼望红军回还哩”便是一首典型的“阿欧怜儿”曲调的花儿。
(2)北路花儿
主要曲调为“两怜儿”,有几种固定唱法,“两怜儿”意为“两个爱怜的人”,“阿花儿”则是因为此种“花儿”曲首起腔和曲中拖腔时多用“阿”字为衬词而得名。两怜儿”曲调多以六声商调式为主,节拍较“阿欧怜儿”规整,常用二拍子和三拍子。曲中多用“搭音”即“和腔”,在唱把式“拖腔”的时候进入,这和其他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帮腔”类似。尤其与和岷县相邻的藏族歌曲相似,具有高亢而质朴的特点。演唱时多用较高音区,但旋律的音域并不宽阔,常用喉部快速颤动发出的连续细碎的装饰音是演唱的特有风格之一。下图“赵云保家眷者哩”便为“两怜儿”曲调的花儿。
“洮岷花儿”的结构、形式、格律都较为独特,曲令较为固定,歌词必须按曲令的章法填词创作,每首以三句为主,每句七到九字,一韵到底,这种形式被称为“单套花儿”。也有四句、五句和六句以上的“花儿”,六句以上的被称为“双套花儿”,这是“洮岷花儿”中北路派的“花儿”歌词结构。而南路派只有单套。
岷县先后被命名为“中国当归之乡”“甘肃省花儿之乡”“中国花儿之乡”“联合国民歌考察采录基地”。“花儿”作为一种群众自发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数百年的演唱和流传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