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融入民歌形式,呈现陇中文化风味

融入民歌形式,呈现陇中文化风味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陇中小曲的唱词明显受到了当地或周边地区民歌语言形式的影响。民歌语言形式的借鉴与吸收为陇中小曲唱词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其唱词的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清新自然、生动活泼,进一步增强了其戏剧效果。其次,陇中小曲多采用民歌一问一答的两人对唱形式。

陇中小曲的唱词明显受到了当地或周边地区民歌语言形式的影响。民歌语言形式的借鉴与吸收为陇中小曲唱词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使其唱词的形式更为丰富多彩、清新自然、生动活泼,进一步增强了其戏剧效果。

首先,陇中小曲广泛吸取了民歌的比兴手法。如《山里的野鸡子》:

(哥)山里的野鸡子红冠子,谁给你打下的银簪子?

(妹)阿哥给我打下的银簪子,穿上阿哥给我的红衫子。

(哥)山里的野鸡子叫鸣哩,尕妹子打扮得娆人哩。

(妹)尕妹子打扮上浪一浪,看上阿哥你的好模样。

(哥)尕妹子把阿哥看上了,我把你心疼着咽上了。

(妹)你把我心疼着我把你爱,单等着阿哥你迎我来。

(合)妹妹山丹丹红花开!

(注:娆人:迷人。浪:显摆风姿。心疼:喜爱。迎:娶)

该唱词以“山里的野鸡子”托物起兴,形象地表现出一对青年男女火辣辣的情和爱,具有十分浓厚的民歌风味。

再如《旱船曲》:

南海岸上一只船,船上坐着一女仙。

头上青丝如墨染,两耳金环垂两肩。

柳叶眉毛赛弓弯,杏核眼睛惹人欢。

箭杆鼻子端上端,樱桃小口一点点。

糯米牙齿尖对尖,粉白汗衫镶金边。

这段唱词运用一连串形象贴切的比喻,将一个天仙般的女子描绘得惟妙惟肖、美丽绝伦,引人神往,令人惊叹,可以说把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发挥到炉火纯青的极致之境。(www.xing528.com)

其次,陇中小曲多采用民歌一问一答的两人对唱形式。这种形式在陇中小曲的唱词中随处可见,有效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使得情节集中紧凑,明快淋漓,悬念频出,高潮迭起,给人以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在观众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兄妹观灯》(又名《下四川》)中兄妹的对唱、《牧牛》中牧童与小英的对唱等,不但有效地表现出青年男女真挚和谐的情感关系,而且也有力地渲染了热情欢快的戏剧氛围,让人流连忘返。而《转娘家》中婆媳的对唱、《张连卖布》中四姐娃和张连的对唱,既彰显了剧中人物个性,又突出了戏剧矛盾冲突,令人深思寻味。下面是《牧牛》中牧童与小英的一段对唱(小放牛调):

(牧童)天上的桫椤树什么人栽?地下的黄河什么人开?

    什么人把定三关口?什么人稳坐钓鱼台?

(小英)天上的桫椤树王母娘娘栽,地下的黄河是龙王开;

    杨六郎把定三关口,姜太公稳坐钓鱼台。

(牧童)洛阳的桥儿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

    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轧开一道沟?

(小英)洛阳的桥儿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古人留;

    张果老骑驴桥上过,柴王爷推车轧开一道沟。

(牧童)什么穿青又戴白?什么穿着一锭墨?

    什么穿上十样锦?什么穿的绿豆色?

(小英)喜鹊穿青又戴白,黑老鸹穿着一锭墨。

    孔雀穿上十样锦,鹦哥儿穿的绿豆色。

(牧童)对得好,对得妙,好似鸳鸯两头叫;

    倘有月老搭鹊桥,我二人双双对对渡鹊桥。

此外,陇中小曲还吸收了民歌中的一些语词形式,如回族“花儿”中的“阿哥”“尕妹子”“娆”“浪”等,这些“外来语”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陇中小曲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