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中文化研究:质朴的生活语言、浓郁的乡土气息

陇中文化研究:质朴的生活语言、浓郁的乡土气息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陇中小曲源于陇中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其唱词与千百年来植根于这片热土上的生生不息的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来自生活、贴近生活、“言之不文”的“里巷俗语”,既朴质自然又丰富多样,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这是多美好的田园风光、多纯朴的风土人情、多浓郁的乡土味儿!

陇中文化研究:质朴的生活语言、浓郁的乡土气息

艺术起源于劳动。陇中小曲源于陇中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其唱词与千百年来植根于这片热土上的生生不息的人民群众的劳动生活密切相关。小曲的社会基础在民间,小曲的唱词也来自民间,“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李渔闲情偶寄》)因此,生活化、口语化、地域化、通俗化是陇中小曲最显著的特点。这些来自生活、贴近生活、“言之不文”的“里巷俗语”,既朴质自然又丰富多样,更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如《牧牛》(又名《小放牛》)中牧童的一段唱词:

养着一对牛,长的狸花角;吆着击地去,倒把铧打破。世上的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

种了一垧谷,打了两石多;篅着篅子里,老鼠都拿没。世上的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

走了个阿干镇,买了个大砂锅;舀着吃饭去,把我的锅砸破。世上的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

穿着件烂皮袄,虱连虮子多;搭着墙头上,老鸹累成窝。世上的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

盖了个新瓦房,鹁鸽雀雀多;抢着吃食去,把我的头挖破。世上的穷人多,哪一个就像我?

(注:吆:赶。革地:耕地。一垧:二亩或二亩多地。篅子:麦秆做成的圆形谷囤。虮子:虱子的卵。老鸹:乌鸦。鹁鸽:鸽子。雀雀:鸟儿)

唱词中通过名词短语“一对牛”“一垧谷”“(一个)砂锅”“(一件)烂皮袄”“(一个)新瓦房”与动词“吆着”“篅着”“舀着”“搭着”“抢着”“击地”“拿没”“砸破”“累窝”“挖破”和名词“篅子”“虮子”“老鸹”“鹁鸽”“雀雀”等最朴实不过的生活化的方言土语的完美组合,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一幕幕旧时代劳动人民特有的生活场景与画面,同时也真实地吐露出他们生活窘困的悲凉辛酸。真可谓字字是生活,句句显真情。

再如《摘棉花》:

(妻子)你担上担担我抱上娃,咱夫妻收拾要摘棉花。

(丈夫)小步走来大步儿跨,转过了湾湾翻过了洼。(www.xing528.com)

(妻子)翻过山坡陡嶛嶛,来到平川二里八。

(合唱)放下担担睡好娃,咱两口子动手摘棉花。

    人家的娃娃会摘棉花,咱们的娃娃才这般大。

    多亏今年的好年华,棉花丰收结疙瘩

(妻子)头梢开的碗一样大,二梢开的白蜡蜡。

    摘到了手里赛雪花,一阵子摘了几疙瘩。

(丈夫)风吹下两朵都拾下,筐筐儿装来草腰儿扎。

(妻子)你担上担担我抱上娃,咱夫妻二人转回家

(合唱)摘下的棉花纺成了纱,穿衣莫忘种棉花。

(注:担担:担子。嶛嶛:山坡。草腰:草绳)

唱词运用极为平实朴素的方言栩栩如生地描绘出一对农村夫妻摘棉花的忙碌场面和动人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丰收的喜悦。妻子怀里抱着孩子,丈夫肩上挑着扁担,一路越沟翻山,来到自家的地里采摘棉花。一阵子工夫,雪白的棉花采成了堆。这是多美好的田园风光、多纯朴的风土人情、多浓郁的乡土味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