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指由高碳脂肪酸和高碳脂肪醇构成的酯所组成的可燃物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按其来源可分为矿物蜡、动物蜡和植物蜡。在矿物蜡烛被广泛使用之前,人们主要使用由蜂蜡、白蜡及牛、羊、猪等动物油脂制作的动物蜡烛和由小烛树蜡、米糠蜡、甘蔗蜡等制作的植物蜡烛。
蜂蜡,又称蜜蜡,是工蜂腹部蜡腺分泌的白色液状蜡质凝结物,是蜜蜂修筑巢房的主要原料,具有芳香的气味,常温下呈黄色或棕黄色固态,故也叫黄蜡。蜂蜡具有绝缘、防腐、防锈、防潮、润滑等特性,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还用于制作蜡烛、蜜印、蜜玺、蜡丸、蜡笔、蜡纸、封书保密、制板、蜡染等,而制作蜡烛是蜜蜡最重要的功用。《西京杂记》载:“闽粤王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厚报遣其使。”[6]此处的蜜烛即蜡烛,由此可见汉初还没有蜡烛。晋初时已有蜡烛,《世说新语》记载:“石季伦以蜡烛作炊。”[7]以“蜡烛作炊”意在竞富,可见当时蜡烛还属于奢侈品。“自晋以后,有蜡烛,有油灯。蜡烛美而洁便于提携;油灯污而秽,难以携带。于是富贵之家用蜡烛……贫俭之家燃油灯。”[8]《农桑衣食撮要》“割蜜”条记载:“柤却将纽下蜜入锅内,慢火煎熬。候融化拗出纽柤再熬。预先安排锡镟或盆瓦,各盛冷水,次倾蜡汁在内,凝定自成黄蜡,以柤内蜡尽为度”。[9]蜂蜡制作的蜡烛曾经是奢侈品,只有在宫廷、官宦、富贵人家的喜寿宴会及丧葬祭奠仪式或庙宇中祭祀时才会点燃。人们在礼佛、敬神、许愿、还愿及祭祖时点燃蜂蜡以示虔诚,同时也增加了庙宇的神秘色彩和肃穆气氛。用牛、羊等动物油脂制作的蜡烛燃烧时味道腥膻,不能用于敬神祭祖,只能用来照明。养蜂大国墨西哥也有相同做法,“远古时代,印第安人不仅知晓蜂蜜的食用和药用价值,蜂蜜和蜜蜂还被用于宗教祭祀活动中。比如,蜂蜡被精心制成蜡灯,用于教堂和宗教仪式,是纯自然品,印第安人认为用石蜡做成蜡烛‘没有心灵’,对上帝不恭敬”[10]。
在陇中农村地区,人们常常自己灌制蜡烛来礼佛敬神祭祖。每逢过年或举行祭祀活动时,许多家庭都要打一块蜂蜡,在家中自己灌制蜡烛。灌制蜡烛是一项精细的工作,先将旧扫帚的竹棍或芨芨草的茎秆拃洗尽刮光截成一多长的段,在竹棍或芨芨草的茎秆的一端约三分之二的部分缠上一层薄薄的棉花,用手抓着另一端,把缠有棉花的部分伸进盛有用清油(胡麻油)熔化的蜂蜡的容器里蘸一下,再插在装有谷子或糜子的容器中,等将所有准备的蜡杆蘸一遍后,前面蘸的蜂蜡已经凝固,再依次进行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一般情况下待四遍结束后,一个个小黄萝卜似的晶莹剔透的蜡烛就算完成,之后将顶端外层包裹的蜡体切掉,露出蜡烛内的棉花便于点燃,通常将灌好的蜡烛插在粮食中或麦秸编的塔形蜡座上随用随取。当地有“怪怪怪,毛包骨头肉在外”的谜语,谜底就是这种蜡烛。用自己亲手灌制的蜡烛来敬神祭祖,能够体现虔诚的心意。(www.xing528.com)
陇中养蜂人觉得“一锅煮”式割蜂蜜方法过于残忍,杀生太多,心中产生一种罪恶感,当求食求物的需求与杀生的罪孽感出现冲突时,养蜂人便用蜂蜡制作蜡烛敬神祭祖来化解内心不安,以减轻自身的罪恶感。其实这只不过是养蜂人的一种自我心理安慰而已,但也成为长期以来民众使用“一锅煮”式割蜜方法时的精神支撑。随着社会的进步,加之现代养蜂业的冲击,一方面农户已经不太依赖本地养蜂来满足对蜂蜜的需求,另一方面,许多养蜂人也不太依赖自产蜂蜜盈利来补贴家用。因此,有些农户采取了更为温和宽容的方式。如果掌握了现代的割取蜂蜜方式,能够把蜜蜂安全转移,则割取蜜蜂自用、送人或出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许多人家则任由蜜蜂自生自灭,把养蜂当作一种爱好和兴趣,只作为给家庭带来好运的兆头,因为当地人认为有蜜蜂来家安家落户是该户人家招财进宝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