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陇中文化研究第3辑:自传体叙事技巧与语言艺术

陇中文化研究第3辑:自传体叙事技巧与语言艺术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纪略》在艺术上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自传体叙事艺术上。牛树梅按时间为顺序,以第一人称“余”作叙事主体,采用双线叙事、主辅结合的叙事模式,体现了较高的叙事艺术。作为自传体叙事,牛树梅以叙事为主,同时渗透了自己的诸多想法和建议,也抒发了其忧国忧民之情、友情和亲情,叙事、议论和抒情三位一体。牛树梅的叙事语言,往往笔不露而意有指,内涵量极大。

陇中文化研究第3辑:自传体叙事技巧与语言艺术

《纪略》在艺术上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自传体叙事艺术上。牛树梅按时间为顺序,以第一人称“余”作叙事主体,采用双线叙事、主辅结合的叙事模式,体现了较高的叙事艺术。双线之一是国事与家事的结合:牛树梅以亲见亲闻记载国家社会大事,尤其战事为主,中间穿插家事小事,国事与家事相结合,以国事为主,家事为辅。牛树梅担任四川按察使期间,经历了咸丰同治年间蓝大顺与李永和起义,擒拿审问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听闻了陕甘地区回民起义,这些都是影响当时社会的大事。同时他也记录了自己被起用为官的具体情况,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朋友之间的交往,家人之间的亲情等。另一条线是陕甘事与川事的结合:牛树梅生于在陕甘,长于陕甘,为官在四川,他对陕甘和四川的社会现实境况体验最深刻,也最关心。在他的《纪略》中,以记录四川事件为主,记录陕甘事件为辅。牛树梅记载的四川事多为亲历,以时间为顺序,如记载滇军蓝大顺、李永和起义事件,石达开被擒拿事件,牛树梅作为按察使,都亲自参与其中。记载陕甘事则多为见闻,作为插叙存在,主要记录了回民起义等社会动荡境况。这两条线又有诸多联系,如记录蓝大顺与李永和起义自四川,入陕西,影响至甘肃等地,“余到任之初,蓝大顺由太平入陕境,陷洋县。而汉中之祸起矣”[23]

作为自传体叙事,牛树梅以叙事为主,同时渗透了自己的诸多想法和建议,也抒发了其忧国忧民之情、友情和亲情,叙事、议论和抒情三位一体。牛树梅擅长思考,其罢官后,对自己七年来的按察使生涯进行了反思,认为自己犯了为官三忌,但反思中,牛树梅并未后悔,而是以“钝秀才[24]自嘲。针对动荡的社会境况,牛树梅内心极为担忧,也常发议论:“凡失守城池,非由于人心之震慑,则由于疏懈耳。”[25]指出地方官的不作为:“贼去勇来,勇去役来,委员催军面者,至于斩粮差,并欲割知县之耳。嘻!民生乃至此哉。”[26]对当时的社会境况充满忧叹。牛树梅长期在四川为官,其对四川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入川以后,毋许在地方别有所索,一路山川风物,抚景触情,不胜今昔之感云”[27]。牛树梅非常重视亲情,在《省斋全集》中,有许多文章述及父亲、母亲、兄弟和子侄,《纪略》对亲情的抒发尤其感人:“梅自少时春,凡有家禀,首称祖父母。祖父母殁,则称父母。道光十六年后,只称父而不称母,举笔怆然。咸丰元年后,惟称胞弟,其情更惨。此次来川,欲写家信,则并无弟可称矣。悲哉!”[28]在这段文字中,牛树梅对祖父母、父母长辈的敬重依恋,对兄弟的深情,于悲哀的心情中显现,真实感人。

《纪略》的语言简练质朴而老道,寥寥数笔,揭示事件原因及严重后果,给人警醒反思。如整治秽水缸事件,先是,秽水缸中常杂有倒掉的“饩米、肉菜”,揭示了此事因公门中人浪费而起。接着,挑秽水者见有利可图,为免除竞争而出资“包挑之”,挑秽水者与司厨者开始达成协议。事件进一步发展,“水愈浓,则钱愈多。”司厨者为收取更多金钱,故意浪费粮食肉菜,将之变为“䁆喂猪粪之资”,这样循环下去,终导致“两相利而暴殄无极矣”[29]的恶性结果。文章揭示了事件产生原因,及进一步发展终所产生的巨大破坏力,指出小事不小,让人痛心,值得警惕。(www.xing528.com)

牛树梅的叙事语言,往往笔不露而意有指,内涵量极大。如卢又熊事件中,表现卢又熊造成的破坏,用语极简:“公私储蓄,概为所罗掘。巨室大家,皆饿死室中。在外者未绝气,即为人食。易子析骸,未为惨也。”[30]无论公私,罗掘殆尽,巨室壮族,竟被饿死,到处是人吃人的惨状。虽未写如何恶劣对待民众、巨族,逼迫官府,但其威逼胁迫、无法无天、凶恶残酷的匪态和土匪本性,已经显现无疑。而究其原因,是作为同乡明知卢又熊有劣迹而任用、明知自己家乡四川招勇时的弊端而不审查的县令的罪过。牛树梅文章中并没有任何指责周县令的词语,仅仅介绍了县令和卢又熊为同乡的关系及川省风气,便在笔外表达自己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