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甘肃政局有一个相对较长的稳定时期,即从乾隆中期至同治元年(1862年)陕甘回民起义之前。“盖自乾隆以来,重熙累洽,关陇腹地不睹兵革者近百年”[30],陇右“乾嘉数十年较太平”[31]。甘肃书院在这一时期有了较快的发展。
顺治朝,甘肃无书院建置,从制度层面来看是受制于书院禁创政策,实际上当时甘肃处于乱局,根本不具备兴学的基本条件。明末清初易代之际,李自成起义军先后八次进入甘肃,庆阳、天水、陇西、兰州、西宁等地成为主要战场。顺治五年(1648年)河西地区爆发由米喇印、丁国栋领导的甘州回民起义,历时将近两年,波及甘肃中部及东南部广大地区。当时陇东一带,“无城不屠,无村不戮”,“所遗残民,十仅存一”[32];河西、西宁、宁夏、兰州一带,“寇乱数十年,民化青磷,田鞠茂草,无处不有荒田,无户不有绝丁”,“民间所种熟田,不过近城平衍之处,其余则荒芜弥望,久无耕耨之迹”[33]。
自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而始的安定西陲、统一新疆的过程,历经三朝,费时数十载,直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准噶尔部的叛乱被平定,这一大业才算完成。在此期间,甘肃一方面始终发挥着军事前沿阵地的作用,如提供兵源、转挽粮饷等,自然还要承受战争的侵扰;但另一方面,基于西北战略地位的提高以及清政权在中原统治地位的渐次稳固,自康熙朝始,清廷也重视了对这一地区的经营,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措施,诸如民族隔离、扶助生产、蠲免粮草和救济灾荒等。特别是新疆的收复,意味着西北边防线大大向西推进。乾隆帝就说:“陕甘自展拓新疆以来,伊犁已驻将军,乌鲁木齐、巴里坤久成腹地。”[34]《甘州府志》亦云:“圣天子文经武纬,渐海被沙,金方以往,火部而遥,式廓新疆二万余里,故甘州旧本边陲,今为腹里矣。”[35]这对甘肃来讲,安全压力减轻。作为地方官施政,文治也会很自然地提上议事日程。(www.xing528.com)
肃州(治今甘肃酒泉市)酒泉书院,由乾隆间知州黄文炜创建,其记曰:“今天人和同,西戎款服,一时敌忾同仇之辈,皆相与安土绩业。余用是慨然曰:‘是真可以洗兵戎之气,而谋弦诵之乐矣’”[36]。甘州府甘泉书院,在附郭张掖县城南,乾隆间知府冯祖悦创建,其碑记曰:“甘镇地处极边,代为用武地。我皇上德化覃敷,四夷宾服,自嘉峪关外拓新疆二万余里,皆得偃武修文。”[37]云川书院在永昌城西,清乾隆年间知县郭昌泰建,黄时《创建云川书院记》:“永地处边陲,近百余年来,登科第者仅三人,士气抑塞,风教颇未光,其需书院最急。”[38]乾隆、嘉庆两朝甘肃新建书院共41所,这一时期是甘肃书院的大发展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