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乾坤易》确立了父系婚姻制|陇中文化研究

《乾坤易》确立了父系婚姻制|陇中文化研究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乾坤易》在思想和伦理上,为《周易》的问世奠定了基础。《乾坤易》提出了“乾”“坤”卦的概念。《乾坤易》系黄帝所作。

《乾坤易》确立了父系婚姻制|陇中文化研究

图4 乾坤易

《周易·系辞下》云:“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黄帝和炎帝几乎是同时代的君王,二帝还联合进行了著名的涿鹿之战,击败了蚩尤,成为炎黄子孙之祖。但是,黄帝和炎帝之间也有一场“阪泉之战”。“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所谓的“异德”,其实质是黄帝以《乾坤易》替代了《归藏易》成为部落的哲学世界观的主导,并以此来重构现实的政治体系和上层建筑构架。《乾坤易》以八种自然现象作为八卦,以乾坤卦作为“天地定位”的卦体,在数理上,恢复了“河图”结构体系,结合私有制产生以后的男权思想,重点突出了“男尊女卑”的礼法系统,这在后来成为《周易》的自然伦理主体。故《乾坤易》在配卦思想上,继承了《连山易》关注人伦政事的先例,在配卦方法上,采用的也是《连山易》的组合方式,即以上、下体为内卦、外卦,构成《乾坤易》的卦象。显然,其内容已经超越了《连山》《归藏》,其主导思想已经初步具备了国家初建时,以男性皇权为主的思想体系了。如《乾坤易·东浮》之《传》:“川月东浮:圣人以恩及命妇。”[27]“命妇”一词的出现,如同后世所谓的“诰命”,说明以男性主导的国家体系初步形成并替代了母系血缘氏族体系。男子为了树立性别权威,要求不再“嫁出去”,而是将女子“娶进来”。起初,这种婚姻变革的实现,实非一件易事,其间存在着尖锐的对立和激烈的斗争,抢婚制由此而产生。抢婚出现于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周易·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有学者以为“女子贞不字”乃女子不孕,但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其意义为被“抢劫”的女子坚贞不屈,誓死不嫁,后经过男子十年的感化(或强迫),终于同意合婚。(www.xing528.com)

《乾坤易》在思想和伦理上,为《周易》的问世奠定了基础。《乾坤易》提出了“乾”“坤”卦的概念。但是,《乾坤易》以上卦为本,如《周易本义·卦歌》不仅以上卦为本,而且各卦由下而上的读法也改变为自上而下。如无妄卦为震下乾上,《周易本义·卦歌》读为“天雷无妄”。这说明它依照“天地定位”的思想,只是简单地对《归藏易》进行了“形”方面矫枉过正,而没有对《归藏》之“气”的融会贯通。故在文王重新演绎《周易》时,才对《山坟》《气坟》兼并包容,如泰(坤上乾下)卦,虽就其形,坤处尊位,但根据《归藏》之“气”的思想,地气上扬,天气下沉,阴阳交,才可地天泰。这种思想亦体现在家庭伦理中,如家人(离下巽上)卦,象辞说:“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28]从而从“易理”的角度打通了《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思想壁垒,在中国远古婚姻伦理体系中得到了广泛认同。

《乾坤易》系黄帝所作。我们研究黄帝的婚姻状况,发现黄帝有四妃十嫔,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他们分别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29]。显然,黄帝的众多妻妾都在她们本来部落里,其子女还是遵守着母系氏族的规矩多从了“母姓”,只有青阳与苍林氏的子女从了父姓。为什么这两个人从了父姓呢?根据司马贞补《三皇本纪》的记载,少昊、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都属于姬姓,我们由此判断与黄帝同为姬姓的青阳、苍林,已经跟随了父姓,其母亲已经嫁到了黄帝的部落,彻底改变了“三代之前……男子称氏、妇人称姓”的传统。然而,从黄帝作《乾坤易》到周文王重演《周易》,至少要经历1000年的历史,中间经历尧舜禹和夏商的历史变革,古代易卦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已经相当模糊了。《礼记·礼运》篇中记述孔子的话说:“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也,而不足征也,吾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之义,《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郑玄注:“得殷阴阳之书也,其书存者有《归藏》。”[30]这或许就是孔子所谓的“周监二代”。清王道亨《罗经透解》曰:“一曰连山,夏得人统,《易》以艮为首,艮为山,连连不绝也。二曰归藏,殷得地统,《易》以坤为首,坤为地,言万物归藏乎中也。三曰《周易》。周得天统,《易》以乾为首,言天道变化运行不穷也。”[31]说明在这1000多年间,我国的伦理婚姻制度伴随着《易》学思想的变迁,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和文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