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前的1964年11月18日,是未满17岁的我,作为知青下放的日子。
这天早八时许,我们80名信丰县城的男女知青(男四42名女38名),在信丰城解放路的老嘉定镇镇政府门口上车,披红戴花地被全城百姓打锣敲鼓放鞭炮,夹道欢送,车缓缓地行驶在鹅卵石街道上,出东城门门洞后上老嘉定木桥,才没了欢送的人群。记得当时女生坐小嘎斯客车,男生和几个女生乘有篷的解放牌卡车。当两部车行至古陂的太平岔路口,拐进去金盆山的便道时,我的心“咯噔”一声,像打翻了五味瓶似地诸味杂陈起来。如今55年过去,那天在车上看余村满山红叶的镜头,仿佛犹在眼前。
车子翻山越岭开进了金盆山的大屋大队倒流水生产队,由远而近看见田塅中有个汇合两条小溪的叫“马屎腹”的地方,建有一新一旧两栋砖瓦结构的洋筒子楼,还有座礼堂正在砌基脚,这就是金盆山垦殖场场部。我看见这场部被溪野环绕被青山环抱,山上都是原始阔叶林,风景优美。只是原野窄小了点。当我们两部车从暂停的倒流水生产队缓缓开进场部小广场时,又是鞭炮齐鸣锣鼓喧天,垦殖场全体干部职工及老乡代表夹道欢迎我们。在欢迎的队伍中,有从赣州先我们两天下放来这儿的78位男女知青。
我们信丰知青下车来吃茶点稍作休息后被告知,车子要送信丰知青进石背圩边的场属食品厂吃午宴。于时大家又上车来,马不停蹄地再出发。两部车翻过几座更高的山到达石背圩时,又受到打锣敲鼓鞭炮齐鸣的人群欢迎。我们在食品厂下了车,只见这食品厂是由一栋土木结构的筒子洋楼和几栋做红粬的平房车间围着的水泥大晒场组成的。开饭前,场部先来这儿等我们的干部,带我们去踏看石背圩。原来这圩场就是中间有条街的大屋场。圩场四周田野辽阔,四面群山也不高,都是短松岗和新杉林。当大家回到食品厂时,大晒场上已准备好了七桌大圆台的丰盛大餐,一声令下大家就顶着艳阳开吃起来。
餐后,垦殖场办公室黄茂衍主任召集大家开会,宣布分配工作单位的名单。分配去竹坝农场的女知青有:罗惠、刘良青、胡元贞、胡友秀、曾素兰、刘安清、郭蒸莲、邱冬英、黄春云、刘凤英、曾宪秀,男知青王家社、张序祥,共男女知青13人。留在食品厂的男知青:欧忠炎、黎保林、黄卓明、汤秀方、晏腾达、陈兰杰、张芳禄、林奇才、黄会生,女知青:陈鹤君、张菊英、何云飞、刘学兰、张金玉,共男女知青14人。分去板樟农场的女知青有:毛谱英、钟丽华、卢桂英、邱美英、钟罗凤、幸美英、吴凤珍、徐庚香、王洪英、黄桂琼、张克莲、赖芝芳、黄惠英、周学兰、刘小英、刘福英、钟津英、罗素芳、温远禧、施昌桂、钟传莲、陈莲秀(女知青22人),男知青有:刘传章、刘均华、黄新茂、高春致、卢信弟、陈金泉、罗展信、卢木生、孙来圣、刘甫生、王英廷、黄阿毛、黄晓荣、李阳光、黄际明、黄际昆、王修仁、方奕年、王万强、肖厚金、陈章坤、甘大圣、毛宗信、林仕群、肖运洪、袁亚郎、王文达、许良金、徐胜房、关某某和我(男知青31人),男女知青共53人。(其中有位姓关的高中毕业生不服从分配,于下放第二天回城。)(www.xing528.com)
就在场部黄主任刚宣布完名单,分配去板樟农场的53位知青,刚把行李集中在一起时,板樟来的20多位老职工就出现了。这些老职工本是板樟生产队社员,因板樟这地方是当时全县唯一的老茶叶山基地,所以板樟生产队转为国营农场,社员成了职工。当时,我对这20多个老职工的印象,是群小老虎。他(她)们三下五除二地挑起我们53个知青的行李,大力士般轻松。老职工们是来接我们的,因为石背到板樟没公路,要走15里山路了。我们这些知青分别提个小包什么的,就是走不赢他们挑担子的。
我们跟着老职工走进田野的大田塍路或上山的石阶路上,新奇地看这山区的风貌,只见田野里因收割完了晚稻而显得空荡荡的。见不到什么人,屋场也稀少地依山而建,小溪的水倒清淼淼的,山也不太高,与石背圩周围的山一样长着松杉林。当我们穿过古陂生产队,进入深山上坡时,大家走在板樟岽森林“之”字形石阶路上,前后队伍的人群互不能看见但能闻其声,老职工们打起“喔嗬”来,顿觉新鲜快乐。当时有男知青肖远洪大笑道:这就像过好日子一样!
我们于当天下午三时许到达板樟农场时,看见这儿就像小说《林海雪原》中的夹皮沟一样,是典型的山旮旯村。虽然这儿原野有垦殖场场部大,但四周的山比场部的更高森林更原始状态,屋场破旧,地势高低不平。板樟村小的邱贵生老师带着全校十几个学生载歌载舞挥舞着鲜花和全农场老少夹道欢迎我们。学生们反复唱着“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令我们深受感动。
我们被安排在村里唯有的一栋有走马楼走廊的土木结构楼房的二楼上暂住,男知青两间,女知青两间,在楼板上打连铺。吃饭在村子里大祠堂里打了五张大圆桌,暂由老职工办后勤,伙食开得很带劲,吃了半个月的宴席,很使人满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