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丰古井:历史沉淀与传奇故事的见证

信丰古井:历史沉淀与传奇故事的见证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历史的变迁,信丰的古井都已废黜了,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城中大王庙的井沿磨出了无数个凹槽鉎井,旧城改造时已封掉,却给人们留下了茶余饭后的经典故事。从此该井就被称为“刘婆井”。1824年续修的县志载:东禅寺古井。东禅寺的古刹、古井、古钟、古柏一应齐全。清咸丰年间,信丰知县吴秉衡率军民守城成功,他写的《信丰守城记事略》一文中,特提及信丰古井在守城中功不可没。

信丰古井:历史沉淀与传奇故事的见证

从地面往下凿成蓄水深浅不一的洞,四周砌上砖石,不论造型是方形还是圆形,是供人们取饮用水的设施,被人们称之为井。井充溢的甘泉,冬暖夏凉,饮之神清气爽,解渴生津,生饮不腹泻,泡茶尤为清香。市墟、乡村屋场都有井。像大塘埠圩,旧时傅姓有关爷庙井,徐姓有瓦窑下井边山井,圩中间有井面山大井,它们支撑了整个圩场人们饮用水的需求。

黄帝穿井也好,伯益作井也罢,中华祖先积千年农耕文化,水井是中华文明之创举。改善了人居环境,告别了一遇雨天就得饮用浑浊河水的历史,向生态文明迈进了一步。

清康熙三年《信丰县志》载:县城有水井七口。随着历史的变迁,信丰的古井都已废黜了,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城中大王庙的井沿磨出了无数个凹槽鉎井,旧城改造时已封掉,却给人们留下了茶余饭后的经典故事。

在城西竹桥河旁,有一口“刘婆井”。宋神宗时期,谷山宝月寺有位佛学高深、积德行善的慧应方丈,很有孝心地把80余岁的母亲刘氏带在身边奉养。一年酷暑,刘老太患重病,用了庙里的偏方草药都无济于事,慧应将母亲背进城里找郎中诊治。行至乌家岭地界,刘老太干渴,气息奄奄,慧应将母亲小心地放在大树底下,去找水给母亲止渴。他将锡杖立树旁,顿时地下涌出一股甘泉来,于是双手掬捧喂饮母亲,刘老太饮后片刻就心平气畅、神志清楚,很快病愈。慧应感恩泉水救母之功,就将此泉掘大砌成一口水井。此井解决一方老表的饮水大事,再也不挑浑浊的河水了,也方便来往路过行旅口渴之苦。从此该井就被称为“刘婆井”。

1824年续修的县志载:东禅寺古井。旧传开井掘地数丈,得铁鼓、铜钟覆焉。此井最古者。东禅寺的古刹、古井、古钟、古柏一应齐全。铁鼓、铜钟共楼并列,朝暮时分,钟鼓齐鸣,而钟声尤亮,这就是信丰古八景之一的东禅晓钟。

《信丰地名志》载:据传东禅寺有口大铜钟,响声数百里可闻。皇帝知道后,下旨将钟立即送京。进贡时,将铜钟由水路装船运去。行至桃江一深潭时,突然波涛汹涌,钟船遇险沉没。此后,人们在此不时能听见水底有钟声传出,故将沉船处取名“钟井”。这地方就是现嘉定镇山塘村钟井小组。后来清代人士魏书写的《东禅寺》诗:铁鼓打成涂毒义,神钟沉去钵龙渊。(www.xing528.com)

丰城十字街南横巷,有一条进出朱屋的小巷,在清朝年间,该巷发生了大火灾,把朱屋巷化为灰烬。为此县衙强令朱屋巷口靠黄家大屋巷口处挖一口水井,要占黄家地皮,黄家心有不甘,就略施小计,用钱赂买掘井工头和地理先生,待掘到二丈余时,渗水颇涌,工头忽报:“不得了,就听到‘嗬啦啦’的遛猪声。”知县听到衙役传报,以惊动地下神灵为由,就下令把井填了!

嘉庆三年(1798年),黄家大屋重蹈当年朱屋巷火灾的覆辙,黄家大屋被烧成一片废墟,市民纷纷地说:“如果不填掉猪井,也不至于如此凄惨。”知县续鹤龄亲到现场,听到猪井原委,当即下令复掘猪井。所以后来那井的地方便叫朱井头。

清咸丰年间,信丰知县吴秉衡率军民守城成功,他写的《信丰守城记事略》一文中,特提及信丰古井在守城中功不可没。“城内井水向不能应民三日之食,今贼围城八月,泉水源源不竭。”

《信丰县志》1985年版载:县、乡人民政府所在地的机关单位多已挖水井,井上建水塔,装泵抽用。乡村以下,亦很多农户在门前屋后挖井,用微型手动泵抽用井水。这一快捷方便、省时省力的举措,解决了日常用水的烦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