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逸安
20世纪60年代以前,我县大阿流传着“吕屋塅上三只鬼,背着蓑衣来车水”的一首民谚。那时由于科技和生产力的落后,农民主要是靠天吃饭,背着蓑衣来车水的岂止是大阿的吕屋塅上,我的家乡也是如此。当时,我们生产队勉强糊口的粮食就是靠“龙骨水车”不停地车水浇灌出来的。
我的家乡是信丰县老县城近郊的水北村坝上生产队,如今这里已是高楼林立的新县城。20世纪90年代以前,县城还没有规划和扩建,这里是靠老县城最近的一个农业生产队。这里的村民人均不到半亩地,原来主要种植蔬菜,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因为“以粮为纲”的原因把一些旱地改成水田,种上了水稻。这里一马平川,既无山塘,更没水库,种水稻之水除了靠天下雨,就是取之于桃江河了。
这里的田地大部分靠近河岸,但高于河水7—8米。取河水种地,当时只能靠“龙骨水车”。
龙骨水车,亦称“翻车”“踏车”“水车”。汉族历史上的灌溉农具,流行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种提水设施历史悠久,因为其形状如龙骨,故名“龙骨水车”。其结构是以木板为槽,尾部浸入水中,有小轮轴一。另一端有大轮轴,轮轴上有供人踩踏的踏木,固定于河岸的木架上。用时,人扶木架横梁站在上面踩动踏木,使大轮轴转动,带动槽内龙骨上的板叶刮水上行,倾灌于地势较高的田中。
龙骨水车的称呼来自民间,南宋陆游《春晚即景》:“龙骨车呜水入塘,雨来犹可望丰穰。”目前见到的史料中,这是最早的出处。宋王安石《山田久欲拆》诗中有“龙骨已呕哑,田家真辛苦”句,这是对龙骨水车最直接的描写。
龙骨水车适合近距离提水,一架水车提水高度在1—2.5米,比较适合平原地区使用。7—8米高地的取水,那就需要层层提升,逐级盘水,用三架水车接成“长龙”,逐级把河水提升上去。从插秧开始,三架接成长龙的龙骨水车,隔三差五就稳稳地立在桃江河岸上,奏响了战天斗地,“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抗旱进行曲。
龙骨水车分手动和脚踩的两种。脚踩的有2人至5人的不等。我们生产队都是3人踩动的水车。抗旱时,三架二丈左右长的水车,两班人马,人停车不停,日干夜干连轴转。晚上加班,生产队每人供给一缽3两米的饭菜当夜宵。20世纪60年代,那时我正上高中,走读,不住校。父母的夜班,大多数我去顶替。不为别的,在那个全民饥饿的年代,就冲那缽3两米的米饭,就有足够的吸引力。每当夜色降临之后,大地显得格外寂静,城市里的人们在各种各样的娱乐和消遣中消除一天的疲劳,然而,我们却还要去开始一场新的战斗……(www.xing528.com)
三架二丈左右长的水车从河底开始,逐级盘水,架上7—8米高的坝上田埂边,水车在人力的踏动下,河水慢慢提升到了高处的田里。三架水车同时驱动,你追我赶,气势壮观。它那音乐似的吱呀声像一首动听的交响乐曲,呈现出美妙的景观和代表人们企盼丰收的心情,它的响声歌咏农民丰收的愿景;在月色中,它的形象与勤劳辛苦踏着它转动的农民身影互相陪衬,勾勒出乡村特有的风景与民情,说不上是美丽还是艰辛。
三架水车中有一架在大轮轴上装了一筒长线用来计时换班。车完一筒线需15—20分钟时间。两班人马轮流转换,人停车不停。每班也要上、中、下三车轮流换着车,以示公平。一般年轻人与年轻人搭班,中老年人与中老年人为伍。轮到我们车装有线筒的水车时,凭着年轻有股力气,伙伴们踩得水车呼呼飞转,一筒线很快就车完了。这时豆大的汗珠直流而下,穿着的汗衫都能拧出水来。后来,我们干脆学老农的样子,脱掉上衣赤膊上阵,任由夜风吹拂光着的身子,踏着欢快的步子,时而快速时而缓缓,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行。
随着水车转动而汩汩地流出的河水,奔向稻田里,滋润着干旱的禾苗,浸润着农民们的心田,调动了人们丰收的念想。吱呀吱呀的水车声在寂静的夜晚似动人的音乐,让农民们沉静在丰收的梦想里。
龙骨水车,纯木质制作,是劳动者勤劳质朴形象的化身,是村民团结友爱同心协力战天斗地夺丰收,创造幸福生活的宝贵源泉与人们心手传承的珍宝。清蒋炯《踏车曲》写道:“以人运车车运辐,一辐上起一辐伏。辐辐翻水如泻玉。大车二丈四,小车一丈六。小以手运大以足,足心车柱两相逐。左足才过右足续,踏水浑如在平陆。高田低田足灌沃。不惜车劳人力尽,但愿秋成获嘉谷。”
龙骨水车约始于东汉,三国时发明家马钧曾予以改进。此后一直在农业上发挥巨大的作用。它提水时,一般安放在河边或水塘边,下端水槽和刮板直伸水下,利用链轮传动原理,以人力为动力,带动木链(龙骨)周而复始地翻转,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就能顺着把河水(或塘水)提升到岸上,进行农田灌溉。这种水车的出现对解决排灌问题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这种龙骨水车结构合理,可靠实用,所以能一代代流传下来。直到近代,随着农用水泵的普遍使用,它才完成了历史使命,悄悄地退出历史舞台。龙骨水车作为灌溉机具,现在已被电动水泵取代了,然而这种水车链轮传动、翻板提升的工作原理却有着不朽的生命力。就拿我们海岸、港口经常能见到疏竣河道的斗式挖泥机来说吧,那一只只回转挖泥的泥斗,就是从水车的提水翻板脱胎而来的。因此,一看到挖泥机,人们就仿佛见到了古老的龙骨水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