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道悠悠:信丰两条古道的魅力与便利

古道悠悠:信丰两条古道的魅力与便利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两条古道,像两只筷子,一只偏东,一只偏西。这两条古道的里程,几乎相等,从安西的入口,到隘高的分水坳合路,都是55华里,在安西段经过的里程,都在35华里左右。古道的主要标志是:沿途有茶亭、有客栈(旅店)、有石街路。安西古道的茶亭,可谓是超短亭的一种。但就是这些途中客栈,让古道行人感受到了方便和温暖。安西的两条古道有7个住客点,共有20至30家客栈。

古道悠悠:信丰两条古道的魅力与便利

东汉

群山环抱中的安西镇,是一个闭塞的小盆地。它的四周,都布满险道,靠东的有杀人坳,靠南的有深坑岽,靠西的有仙牛迹,靠北的有荷树坳,靠东北的有险石迳,都险象环生,都是强盗(也叫土匪)出没的地方。安西成了一个群体的隐居地。可就在这样一个地方,却有通往广东的通衢古道,而且还有两条。这两条古道,打通了安西地方的血脉,撞破了闭塞的牢笼。这两条古道,像两条汩汩的河流,从远古流到现代,滋润着安西的大地。

安西的古道,虽然没有茶马古道的名气,没有梅关古道的大气,但它却有它的硬气。千百年来,关山阻不断,强盗卡不断。它默默营造着安西人的生活,编织着安西的历史,贯通了安西的古今

这两条古道,像两只筷子,一只偏东,一只偏西。偏东的这条,从坪石的石门迳过来,经过荷树坳、桥下、张古坑、安西圩、崇墩、中和圩、玉带桥到隘高的分水坳合路。偏西的这条,是从坪石的龟形高过来,经鸭鸡寨、大坳高、秤砣碑、元井头、坳子脑、罗坑迳、油坑、龙州圩、芙蓉迳到隘高的分水坳合路。其中东线是在安西的中心地段经过,大部分是与现在信丰到虎山公路的安西段重叠,西线是在安西的偏西地带经过,几乎是绕着香山脚下走过。

这两条古道的里程,几乎相等,从安西的入口,到隘高的分水坳合路,都是55华里,在安西段经过的里程,都在35华里左右。东线与西线之间的距离,窄处两三华里,宽处七八华里,却互不相扰。

后来,两条路线都有稍许变动。变动一:从鸭鸡寨下来的旅客,有的为不走西线,就通过桥下往东线走;有的虽然还走西线,为避免十八跳这段险路,宁多走些路,也弯走桥下。变动二:由于鸭鸡寨山高路陡,从坪石龟形高这边来的旅客,改走大陂水,经荷树坳到桥下,绕过鸭鸡寨,因此鸭鸡寨这段古道,随之废弃。这些人走东线或走西线,就从桥下分路。为了适应一些人走西线的需求,因此便在桥下对面的梧桐坑口的横排上,增设了一个茶亭。由于鸭鸡寨的废弃,桥下便成了两条路的分路点和合路点,也像隘高的分水坳一样,成为两条古道的枢纽。变动三:东线不走张古坑、江湖坝,改走张古坑对面的山岗上。为迎合旅客需要,也在山坳上做了一个茶亭,叫致和亭。

古道的主要标志是:沿途有茶亭、有客栈(旅店)、有石街路。计东线有荷树坳、瘌痢石、致和亭、川山坳、马古山塆、中和迳里等六处茶亭;西线有梧桐坑口、大坳高、黄下屋、坳子脑,迳尾上茶亭和下茶亭等六处茶亭。东线有桥下、安西圩、川山坳、中和圩等四处客栈;西线有大坳高、秤砣碑、罗坑迳的黄泥排等三处客栈。东线的桥下、中和圩深坑岽等地有石街路;西线的鸭鸡寨、黄下屋、坳子脑等处有石街路。茶亭和客栈东线比西线多,石街路就西线比东线多。

茶亭,古时有长亭和短亭之分。长亭,即亭与亭之问的距离为30华里。短亭,即亭与亭之间的距离为15华里。可是历史上又有5里亭和10里亭之说。安西古道的茶亭,可谓是超短亭的一种。比如东线的荷树坳和瘌痢石的距离,川山坳和马古山垮的距离,只不过两华里。西线的黄下屋到坳子脑的距离,迳尾的上茶亭和下茶亭的距离也不超过两华里。安西古道的茶亭为什么这样多?这是体现安西的人心向善和积德,他们为照顾行人,就在认为必要的地方,修建茶亭,就不管古人的15里、30里或5里、10里的限数了,总之油多不坏菜。亭有停的意味,即让行路人走累了,歇歇脚的意思,亭的主要功能还是遮荫、避雨,所以有的茶亭就直接叫风雨亭。

为适应行路人的需要,大多数茶亭都设有茶摊。有的一亭一摊,有的一亭两摊,甚至有的一亭三摊、四摊的。一般摊多的会在亭外加棚子。如荷树坳茶亭有时就多到四个茶摊,自然也加了棚子。卖茶的一般都是家庭的闲散老人,如石门迳的刘荣秀和郭妹女(安西名作家郭晨的父亲)这两个取了女人名字的男人的后半辈子,几乎都在荷树坳的茶摊上度过。

古时,写茶亭和古道的文人很多,如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长亭更短亭”这是诗人表达路途遥远的形象说法,不代表具体的道路里程。把长亭与短亭连在一起,让人产生一种遥远的感觉

站在川山坳的茶亭边上,看着悠悠的古道,看着近处萋萋的芳草,看着远处将要落山的夕阳和晚归的牧童,便想到了古人在长亭送别的一幕,好像耳边就有人在唱这样的歌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就让人想到亲人和知友在送别时的沉重心情。好像《长亭送别》的词作者李叔同,就站在这个地方,写出了他的千古绝唱。悠悠千古,曾有多少行人在安西的茶亭内外和古道途中,作过生离死别,产生过多少喜剧和悲剧。(www.xing528.com)

过去古道的客栈,都是寒舍型的。按照现行标准,都可定为危房。但就是这些途中客栈,让古道行人感受到了方便和温暖。许多行人肩客,终日辛劳,在日暮途暗的时候,歇肩客栈。一次洗澡,一顿饱饭,一觉美梦,就精神再振地重新就道了,这就是这些客栈的功能。

安西的两条古道有7个住客点,共有20至30家客栈。每天要接待旅客的数量,低峰期(春夏季节)为100至200人,高峰期(秋冬季节)为200至300人。这些旅客是什么人?从类型上,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肩担客,其他旅客也有,但不多。从地域上分,约有三分之二为信丰本地人,约三分之一为广东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男人,亦有少数女人。肩担客挑往广东的货物,大部分是粮油,如大米、大豆、薯粉和食油。有时也有鸡鸭和鸡蛋等。偶尔也有贩牛的,一个人牵个十头八头,都是黄牛,也穿牛草鞋,不过牛贩子多是广东人。由广东挑往江西的,绝大部分是食盐咸鱼,有时也有其他洋货,如煤油灯、火柴和布匹之类的。挑布匹之类的也大多是广东人。从江西到广东的货物,大都送到广东的和平、兴宁、龙川等地,远的就到五华、梅县等处。他们在出售货物后就买食盐、咸鱼等往回挑。一般一个来回在十天左右。信丰的肩担客,一般挑得较轻,都在八九十斤,很少有100斤的,叫“打抛”轻装快跑。一般日行在80至90里。一般广东肩客,则挑得较重,都在100斤以上。他们要加一根撑拐,叫“打撑”。打撑的两肩不空,一个肩挑扁担,另一个肩加根撑拐,所以他们就不能像“打抛”的那样,可以边走边转肩。“打撑”的要转肩时,就要停止走路,他们将货物的后一头放到地上,将前边这头翘起,用撑拐将扁担顶住,使不落地,头便可以在扁担下面转过,这就是换肩。由于换肩时间多了,他们就走得慢了,他们一般日行只有六七十里。江西人挑的箩筐,基本上都是油箩,圆锥形的,上小下大,内敷油纸上加盖,可以避水,不怕风雨。广东人挑的箩筐较杂,也较宽大,不统一。江西的旅客比较沉默,广东人则比较活跃,他们到客栈后,一放下担子,就山歌不断。他们唱的山歌,虽听不懂,却很好听,有点像兴国山歌。

客栈条件都很差,一般是旧被旧席还打连铺。可是很便宜,住一个晚上,包吃二餐饭,也就两三个毫子。其实他们用十天八天走一转,也只能赚三两元钱,还要在一切顺利的情况下。其实这些肩担客,要担许多风险,如强人劫径(叫打短棍的)和厘金关卡。那时的荷树坳、深坑岽、玉带桥等地,都不时有强人(亦叫土匪)劫径。好在这些肩担客,挑的这些都是累赘之物,不甚值钱,身上所带的现金(预作吃住盘缠的)不多,所以即使碰上强人,也损失不多。不过像他们这种小本生意,略微的损失,也让他们沿途的吃住困难,他们也是受不了的。所以为了安全起见,凡到险处,他们也会结伙过关。强人们若见旅客人数太多,也不太敢下手。

那时桥下地方,设有一个厘金关卡,要过厘金。“厘金”,是国民党的一种关税,亦是路税。这种“厘金卡”,一般是由那时的地方部队开设。凡是做生意的,当然包括肩担客,都一律要过税,即所谓“过厘金”。有些肩担客,知道这个地方有“厘金卡”,为了逃避“厘金”,便会绕道而行,叫“弯厘金”。不过绕道,增加路程不说,而且这些路大多坎坷不平,让人辛苦许多,如果运气不好,被厘金卡子逮着,损失就更大了。说明这些肩担客,为赚几个钱不容易。那么,安西地方的男人,大多都打过肩担,做过肩担客,辛酸过,艰难过,也风流过。从安西到广东的道路,成了他们的“灶背路”,去过广东的人,都有他们自己的故事。甜酸苦辣难说清。

古道的客栈,是旅客的港湾,是古道行人特别是肩担客的吃住之家。这些旅客,一旦进入客栈,就像回到家里,他们便会将在外的遭遇,包括遭到抢劫,过了厘金或遇到了其他困难,都会向老板或老板娘倾说。像孩子在外受了欺侮,回家后告诉父母一样,有的蹬脚怒骂,有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诉说经过。不过,父母有时为庇护孩子,就会让孩子领着去责问一下对方,给孩子出出气。老板或老板娘在听了诉说后,也与旅客们同仇敌忾,甚至比遭遇者自己的骂声还高,表示着对他们的同情。可老板们,则只能把钢放到嘴上,从来不敢让肩客领着他们去荷树坳征剿土匪窝,也不敢去桥下踹“厘金卡子”。不过有时却会让遭劫的肩客们欠些吃宿费,这也是客栈老板的德行。

在古道上,特别是在傍晚的时候,往往就会想起古人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对这首散曲的评价向来被认为这写出了最苍凉萧瑟,最凄苦无奈的景况。但他们却没有看到我们安西古道的情景,拿它和我们安西古道上行走的肩担客相比,它那苍凉无奈的景况便不值一提了。因为马致远所写的“古道西风瘦马”,毕竟有马可骑,可见是属于士大夫之类或富庶子弟的游子。虽然在西风瘦马的环境下,亦会产生苍凉的感觉,但却没有我们安西古道上行走的肩担客的真正辛苦。我们古道上的肩担客是怎样的情景呢?许多人目睹过,有的肩担客背压驼了,肩挑肿了,脚走瘸了。在鸦噪夕阳的时候,却还在古道上,挣扎煎熬,趑趄前行。我想,这些天涯人在家的亲人,包括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如果知道自己远在天涯的亲人,竟是这等惨状,那就一定要断肠了。今天,过去古道上发生的事情,都成了渐行渐远的往事。古道上的那些标志物、茶亭、石街路、客栈等,以今天的标准,也只是英雄迟暮,无美可言,可就是这些事物构成的古道,却让人有着许多酸甜苦辣的遐想,才知道了古人的许多艰辛。

古道作为联系信丰至广东的动脉,大抵有着千年以上的历史,这两条古道绵绵不断地满足着信丰人的食盐和广东人的粮食需求,适应了两地的相互需要和优势互补,让两地人民的生活和谐。古道的开通为此立下了不朽功勋,在人们过着甜美生活时候,有多少人会想到这两条古道,又有多少人会想到常在古道上行走的辛酸肩客!

古道的历史使命已经完结,它完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同时,因为共和国成立之前,信丰人民的食盐需求和广东人民的粮食需求,都靠民间的力量输送,那时的政府不作为,它就应运而生。共和国成立之后,人民政府立即接手了人民赖以生存的食盐和粮食。因此两地人民的盐、粮问题,已不复存在。于是古道的存在,也就没有必要了,它便应运而去。同时,肩担客也随之解体和消失。

古道在安西的存在,也与人一样有过它的少年、青年、壮年和晚年,也有过它的辛酸和骄傲的时候。现在,既已无用武之地,就像个百岁老人让它携着成就的账单安详而无憾走向生命的归宿,让其静静地躺在悠悠广阔的原野上,让人们长久地怀念和凭吊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