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晓钟》到《收获》:信丰写作取得巨大成果

《晓钟》到《收获》:信丰写作取得巨大成果

更新时间:2025-01-17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二)《晓钟》。而其后的实践证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文艺主张,“收获”颇丰。相比此前的副刊《晓钟》,《收获》的文艺性大为增强,因为其《稿约》启事说得非常明确:“本刊系纯文艺副刊”,斩钉截铁,底气十足,说明办刊者的文艺功底之扎实,也反映了当时信丰作者群的庞大和实力。从与《蓓蕾》的“稿约”相较可见,《万绿丛》对投稿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种类涵盖了文艺的多个方面,不仅约取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也可以登堂入室了。

信丰报纸副刊的发展过程,反映了当时文艺发展的状况。

(一)没有专名的副刊(1933年—1934年12月)。办报初期,《信丰日报》辟有副刊栏目,名为“副刊”,没有专名,只发表少许文艺作品。

(二)《晓钟》(1935年1月创刊)。初期的《晓钟》,文艺性并不明显,而政论的味道突出,或许其创刊的初衷并非为了突出文艺。抗战爆发后,以转载关注时事、论述抗战的文章为主。如《波兰失败的原因》(1939年10月23日)、《两年来的消耗战》(1939年10月25日)、《成都光荣空战》(1939年11月30日)等。

在关注时政的同时,《晓钟》还喜好谈古论今,经常转载大量史论性质的文章,如《欧战闲话》(1941年1月8日)、《中印文化兴衰合离因素》(1941年1月13日)、《三百年的日本》(1941年4月5日)、《文字狱》(1941年4月10日)、《论石达开》(1942年8月6日)、《成吉思汗的铁骑》(1942年10月20日)等,说明《晓钟》的视野是很开阔的。

1941年—1942年两年间,《晓钟》发表的文艺作品逐渐多了起来,门类也趋于丰富。

1.文艺小品。如《陆放翁的苦闷》(1941年4月17日)、《春联拾趣》(1942年3月28日)、《曹雪芹的家世》(1942年8月29日)、《秋窗随笔—郭沫若之诗》(1942年10月20日)等。

2.旧体诗和新诗兼顾。如《栖云楼主吟稿》(旧体诗,1941年4月21日)、《洵美的梦》(新诗,1941年6月30日)、《伟大的“七七”》(新诗,1941年7月7日)、《苦恼的思绪》(新诗,1942年5月17日)、《生命的搏斗》(新诗,1942年5月29日)等。

3.散文。如《雨夜》(1941年5月10日)、《七七的卢沟桥》(1941年7月7日)、《从赣县到信丰》(1942年10月20日)、《中秋望月》(1942年10月28日)等。

发表于《晓钟》的作品,文艺性和战斗性并存,而亡国之痛和“与子同仇”情怀尤甚:

我将变成锋锐的枪茅

向敌人的心窝刺去

——《我的歌声》(载于1942年5月10日《晓钟》,作者宋卓兴)

也有清雅秀气的写景咏怀之作:

信邑城东有桥焉,名曰“嘉定桥”,建筑庄严伟大,信邑之名胜也。……在县城之中,有耸入云际者,延福塔也。

——《嘉定桥上》(载于1942年5月18日《晓钟》,作者邓宸钊)

(三)《收获》(1943年1月1日创刊)。《干报》创刊的同时,其文艺副刊也更名为《收获》,《牧歌—代发刊词》写到:“漂泊的人们又唱起歌了,说这仅是丰饶的收获季节的开端,灿烂美丽的日子却属于遥远和遥远……”表明办刊人远大的理想和踏实勤勉的工作作风。而其后的实践证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文艺主张,“收获”颇丰。

相比此前的副刊《晓钟》,《收获》的文艺性大为增强,因为其《稿约》启事说得非常明确:“本刊系纯文艺副刊”,斩钉截铁,底气十足,说明办刊者的文艺功底之扎实,也反映了当时信丰作者群的庞大和实力。

《收获》非常注重“他山之石”的功用,通过转载一些文艺大家的作品来熏陶青年、启迪创新。如1943年11月15日发表老舍的《文艺与木匠》,目的就是引导文艺创作的正确方法。另外还重视写作技巧的指导,如1943年3月15日发表的包白痕的《略谈写作》。

在《收获》砥砺前行的过程中,形成了比较集中的作者群,一些文艺能手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如雷石榆、青鸟等,都是《收获》的“写手”。特别是雷石榆,是文艺的多面手,散文、评论、漫画,样样精通。最重要的是,雷石榆是《收获》乃至《干报》的“舵手”,经常做文艺的普及工作,1943年10月连载于《收获》的《悲剧在哪里》就是证明。在这篇文艺评论里,雷石榆对屠格涅夫的《贵族之家》、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浮士德》、雨果的《可怜的人》、杜斯退盖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被侮辱与损害的》、莎士比亚的《罗密奥与朱丽叶》、哈代的《苔丝姑娘》等都有精辟的评论,认为这些就是所谓的悲剧。在报纸副刊上介绍和评论文学名著,对文学启蒙有很大的作用。

《收获》的作者都没有忘记《干报》的使命,他们要用文艺的武器,发出时代的呐喊,去唤醒民众,去保家卫国:

战场上才有美丽的花朵(www.xing528.com)

战壕中才是我们安眠的摇篮

努力吧,东方的惠特曼

用我们爱的血泪

去灌溉祖国的田原

——《赠给东方的惠特曼》(载于1943年9月16日《收获》)

可是在重逢的愉快里

我却感到不可言说的感伤

因为你忘却周遭的火药味

和浑身带血的鳞伤

——《冬行散歌》(载于1943年10月21日《收获》,作者青鸟)

(四)《蓓蕾》(1943年11月创刊)。由于《收获》重视文艺传播,吸引了大批文艺青年加入文艺创作队伍,为发掘文艺人才,1943年11月,《干报》新增副刊《蓓蕾》,其“稿约”启事云:

本刊每逢星期一出版;各种文艺作品均受欢迎,但要精短;请勿寄以对学校行政或现行教育制度消极攻讦之文字,多作善意的建设性的批评与建议。

可见,《蓓蕾》发掘和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学校的文艺青年,包括老师和学生。

《蓓蕾》致力于引导青年走上文艺之路,发表了较多文艺评论,如1943年11月24日发表洛非的《文艺创作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1943年11月25日接着发表其《叙事诗与抒情诗试论》、1943年12月10日发表宗越的《托尔斯泰的语言观》等,在文艺创作的引导上可谓孜孜不倦。

而此时,信丰的文艺青年们也一定感觉到自己遇上了好时候,文艺创作热情蓬勃而生。1943年11月16日《蓓蕾》整版刊载文艺青年的作品:《窗下》(散文)、《杂感六则》(小品)、《黄昏》(散文)、《新生》(新诗)、《浣衣女》(散文)等,文艺创作之盛,可见一斑。

(五)《万绿丛》(1944年5月创刊)。1944年5月,《干报》新增副刊《万绿丛》,其“稿约”云:

A.短论,散文,杂感。B.地方掌故,各地风光,学校素描,一般常识。C.读者信箱,医学顾问,文化消息,读者随笔。D.民间歌谣,漫画木刻,速写报告,短篇小说。文字以短小精悍犀利泼辣为主。

从与《蓓蕾》的“稿约”相较可见,《万绿丛》对投稿的要求更加具体明确,种类涵盖了文艺的多个方面,不仅约取文学作品,艺术作品也可以登堂入室了。这说明经过《蓓蕾》的精心培育,信丰的文艺园地已经郁郁青青了。

雷石榆继续耕耘在“万绿丛”中,1944年7月22日,《万绿丛》第六十八号刊头已明确标明:雷石榆主编。凭其能力和名望,雷石榆不遗余力地推动信丰文艺事业的发展,他向读者介绍和评论文艺大师,如1944年8月31日发表《讽刺诗雄海涅》;他现身说法,指导文艺青年成长,如1944年6月21日开始连载其《我怎样走向文学之路》;他善画,给几位世界文学大师所画的漫画可谓栩栩如生。几乎每一期《万绿丛》都配有他画的漫画。他的勤奋和多才使《万绿丛》增添色彩,使《干报》熠熠生辉。

(六)《牧野》等(1945年12月始)。《干报》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于1945年12月以《刚报》的面目重新焕发生机,副刊也得以恢复,先后有《牧野》《大针》和《学灯》等,形式多样,五彩纷呈,是对《干报》副刊的继承和发展,其文艺性和战斗性与《干报》的副刊一脉相承,如1945年12月5日发表丰子恺的《文艺的不朽性》,继续借名家之言推动信丰文艺的进步;1945年12月18日发表在《学灯》的短评《学习鲁迅的战斗精神》则明确指出了文艺创作的方向。当然,此时雷石榆等“外地的文艺工作者”早已离开,信丰也早已不再是“边城”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