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丰报纸:抗战时期的演变

信丰报纸:抗战时期的演变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局面形成后,《信丰日报》成为宣传抗日、鼓舞民众的阵地。随着战争的深入,敌我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亡国灭种的危险依然存在。于是,1943年1月1日,经过长时间的筹划,《信丰日报》更名为《干报》。1945年12月5日,《干报》再次更名,《刚报》创刊,恢复了以往的版面设计效果,栏目设置进一步创新,开创了信丰报刊的新局面。

信丰报纸:抗战时期的演变

信丰日报》创办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起初主要刊载时政要闻、政府公告等。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全面抗战局面形成后,《信丰日报》成为宣传抗日、鼓舞民众的阵地。如1937年12月24日发表的《北线沉寂》,对山西战事和喜峰口战役有所评论。1938年5月19日发表的《欧美宣传抗战》,高度评价于斌主教的抗战宣传工作。1941年1月27日转载汤恩伯的《我与日本作战的经过》,谴责日军暴行,表达抗战决心。

随着战争的深入,敌我双方处于胶着状态,亡国灭种的危险依然存在。信丰的热血青年发出了嘹亮的呼喊:“信丰的青年们,干的时候到了,‘投笔从戎’‘马上杀敌’的时机到了。迟疑徘徊原是自讨苦吃的方途,迁移逃避更是自杀的捷径,宣传、慰劳、救护等工作还嫌消极,组织民众从军杀敌才是我们应急做的工作。”(摘自《干的时候到了》,载于1941年3月25日《信丰日报》,作者胡宋贤)于是,1943年1月1日,经过长时间的筹划,《信丰日报》更名为《干报》。当日社评《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代创刊词》中写道:

本报适于此际创刊,同人等抱定苦干实干的决心,屏除原始的蛮干盲干的举动,严守文化岗位,一面报道时局动态,宣扬抗站国策,阐扬三民主义真谛,一面反映民意,作民众忠实的代言人……我们的力量纵极贫之,但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用以自勉,并以勉人。

由此可见,报纸更名的原因,主要是突出一个“干”字,反映了报社一帮人“苦干”的精神、“实干”的态度,也体现了当时信丰民众的国家情怀和战斗精神。

这个“干”字,或许还透露出某种艰辛。时人风未泯(大约是笔名)在1944年元旦特刊所作《不能无言》中说道:对于《干报》的历史环境,也许没有第二个人比我更了解的了,无论在读者,在作者,或者在作为干报同人的友好关系而言均如此。我清楚地知道干报的前身信丰日报的来龙去脉,和那时候社中同人工作的情况;我更清楚地知道1942年的冬天,几个外地的文化工作者跑到信丰来垦殖的努力,和他们那与周围的旧势力斗争的情形。(www.xing528.com)

据此我们是否可以作出某种合理的想象:“几个外地的文化工作者”来到信丰,他们见多识广,带来了先进的文化理念,想在“边城”的文化领域有所作为,却遭到守旧势力的阻挠。他们或劝说,或宣传,或诱导,甚至进行斗争,最终取得一致,换得《干报》一股清新的文化气息。

《干报》大约出版发行了3年,版面设计科学、谨严,印刷精美,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可读性强,即便按当今的标准来审视,也是十分赏心悦目的。可是,1944年5月始,《干报》的版面效果大变,没有了文艺副刊,内容单一,排版显得凌乱,原有的干练、清秀的气息荡然无存。大约是因为时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人员大变动的缘故吧。

1945年12月5日,《干报》再次更名,《刚报》创刊,恢复了以往的版面设计效果,栏目设置进一步创新,开创了信丰报刊的新局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