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桃江中学通宿生:八十年代回忆

桃江中学通宿生:八十年代回忆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游州村的很多小组离桃江中学大概六七里路,走路半小时左右,学校不安排住宿,但中午回家吃又太远,所以我们这群城郊周边村的通宿生,属于“通宿蒸二餐”。桃江中学我记得学校不提供“公菜”给学生,但食堂有卖给老师、职工吃的菜,条件好的学生,可以买老师的菜,一餐3毛或5毛钱,但要先订餐。

桃江中学通宿生:八十年代回忆

杨品优

20世纪的80年代中期,有一群在城区周边农村的小孩,他们需每天往返位于县城的中学上学,那时家庭有自行车的不多,大部分是步行。记得1985年是最后一年从全县小学选拔优秀学生到信丰中学上初中,1986年开始不再从全县乡镇小学选拔优秀生了,各乡镇小学毕业生全部在各乡镇上初中。城区及周边小学毕业生,按地段划分,分别在信丰中学、信丰二中(现在信丰七中)和桃江中学(现在信丰四中)上初中。同益乡(现在嘉定镇)的七里、水南、游州、胜利、黄坑、土墙背、十里、焦坑、太平、镇江、水西、山塘等村及部分城区的学生在桃江中学读初一。我的家在游州村现在城南物流城的位置,1985年我小学毕业的那一年,游州小学有一个同学考上了信丰中学读初一,我在桃江中学上初一,我们初一(1)班的班主任是谢声光老师,他是我们初中三年的班主任。

那个时候桃江中学的学生分这几种:“寄宿”“通宿”和“通宿蒸二餐”,寄宿是在学校吃住的,通宿生是不在学校蒸饭、住宿的,“通宿蒸二餐”是每天往返,早饭、中饭在学校吃,晚饭回家吃,所以叫“通宿蒸二餐”。每次报名入学时谢老师会问:“通宿”还是“通宿蒸二餐”?(我印象中是没有在校吃早饭或中饭只吃一餐的“通宿蒸一餐”)。前述七里、水南、土墙背、十里、焦坑、太平、镇江、水西、黄坑、山塘等村的学生略远,他们一般寄宿,寄宿生一般周日下午去学校。家在镇江的同学从家里背着米和干菜走二十里路去学校,每个星期六的下午放学,走二十里路回家,星期天下午又走路去学校,没有自行车。县城及周边的同学通宿,一日三餐在家吃,吃了早饭来上课,不在校上早自习。游州村的很多小组离桃江中学大概六七里路,走路半小时左右,学校不安排住宿,但中午回家吃又太远,所以我们这群城郊周边村的通宿生,属于“通宿蒸二餐”。

我们“通宿蒸二餐”的需要每天走路上学。上初一时,现在的105国道(我们习惯叫二号公路)还未修,走到现在马鞍山加油站的地方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是可以走经过现在公佛村的公路,西边通向广东的,这条路需经过很长的下坡、上坡,再经过比较短的下坡、上坡,旁边经过两口大鱼塘,上了第二个坡时,差不多就到信丰中学门口了,再往前左转就到桃江中学了。第二条路就是经过现在105国道的位置,以下坡为主,主要是一条穿行在农田中间的小路,五六十厘米宽,下面是水田和水沟,旁边是大致靠着现在贵源新城边的小山坡,有几个弯,跨过几处水沟,最后一段是上坡路,旁边种着菜,就到桃江中学操场旁边了,从操场边的路进入学校。那时嘉定镇同益村崇塘及周边的人则从操场的另一侧经过操场,穿过桃江中学去二中上学。我们由于上学大家往往不同一路,很少路上同行的,上学路上,早晨走公佛这条路偶尔可以遇见挑菜进城卖的人,学生年纪小,走路快,往往会超过他们。

我们“通宿蒸二餐”同学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每天需带米、带菜上学。记得在1985年上初一第一学期时,还是各自用自己的盆子洗米蒸饭,每次都是很多盆子放在蒸饭架上,下课后一窝蜂去找自己的盆子,眼花缭乱,盆子常常被偷,常常很无奈、沮丧。大概是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学校统一采用大的铝制蒸饭盆子,每个盆子供8个人蒸饭,开学缴费后需要约好8个人,登记去领盆子。盆子上用红色油漆写着阿拉伯数字的号码,大盆子很少再被偷了,这样每次开饭后去食堂取饭的人就少了,秩序稳定下来,“通宿蒸二餐”这一形式更稳定了。同一个蒸饭盆子的这8个同学轮流洗盆子、下米、送去食堂。各自吃自己的米,用筒子量好,合在一起。第二天早饭的米要在头一天下午放学后洗好送去食堂,夏天气温高,早饭有时有馊味。早晨早读、中午下课后,轮值的同学去食堂取饭,回来后分饭。由于洗米后,食堂师傅还会加水,往往用水龙头冲,米不均匀,蒸的饭也高低不平,开始大家会争着抢高位置的饭、插上饭叉,后来按照顺时针或逆时针的位置编1-8号,每个人固定一个位置,就不会再争抢了。也有的同学先是抢,后来为公平,负责划分的同学最后选,这样,划分时才更会注意大小、厚薄的不同。记得还有供4个人蒸饭的小盆子,即大盆子的一半大。

我们通宿蒸二餐的要每天带米、菜。80年代中期,农村的条件逐渐稳定下来,米勉强够吃了。我们头一天用布袋子装好第二天两餐的米,用茶缸装好菜。米比较好办,夏天菜也不太好带,天气热易馊。我们把煮好的有汁、些许汤的叫水菜,没有汁的萝卜干、咸菜、梅菜干、西瓜皮干这类常年都可以吃到的叫干菜。干菜可以吃一星期至半个月,为了够一星期吃,寄宿的同学往往带很多干菜,多放油。长期吃干菜,单调,需要一定的忍耐和毅力。关于干菜,我们听说了很多故事,说一个能读书的人应该能吃得了吃干菜的苦。某某考上了大学,是吃完了多少缸咸菜干考上的。这些成功的故事,用以鼓励读书应该吃苦,包括长期吃干菜的苦。记得同一时期的信丰中学,很早学校食堂就会提供菜吃,他们叫“公菜”,统一交费,记得有段时间是每人每个月6块5。桃江中学我记得学校不提供“公菜”给学生,但食堂有卖给老师、职工吃的菜,条件好的学生,可以买老师的菜,一餐3毛或5毛钱,但要先订餐。有私人卖的“私菜”,寄宿生吃完家里带的菜后,可以买私人炒的菜,或者5分钱或1毛钱一份,由于大家的钱不多,一般都是用米换水菜。后来更灵活了,晚自习后,还有宵夜卖,一般是各种粥类。与寄宿生相比,我们通宿蒸二餐的略微好一些。可以每天变换菜式,虽然没有多少肉。夏天或者菜比较少的季节,我奶奶会炸豆子、花生仁给我带学校吃,用花生仁或豆子、薯粉、水、盐揉成团或饼状,再下锅油炸。我们在教室里吃饭,大家也常常互相吃大家带的菜。看得出来,父母还是努力做好一点的菜给大家带学校,家里人还是希望大家好好读书。

80年代中期的时候,商品经济开始活跃,城里的饭店开始多起来,来自城里的货担郎开始挑着东西下到村里,卖各种小吃。在那个钱还不是太多的时代,米往往可当钱用。挑进村子里卖的东西,一般是用米换。白天下课和下了晚自习时,学生宿舍走廊一侧摆满了卖粥类、油炸籼米、糯米等小吃的,粉干、素粉和芋头包很常见,几乎都接受用米换。因此,从家里多带些米,客观上等于多了一些可以支付的钱钞。那时在信丰二中出来与大路的拐角处,开着一家“城西饭店”,往前走几步,同益乡政府侧对面,有一家“中华饭店”。我们通宿生偶尔会把多余的米拿去城西饭店换包子或其他米制品吃,偶尔有同学故意从家多带些米,到城西饭店换东西吃。一般父母每星期给几毛零花钱,家在七里的同学,每个星期父母给1毛、2毛钱留着坐船,河水小5分,涨大水1毛,有时候把坐船的5分、1毛钱花了,没钱坐船,要多弯七八个公里走路回家。

80年代我们还没有手表,忘记了我们一般要几点起床,估计在6点多。差不多走到大路上的时候,就可以听到学校的起床广播了,也可以听到信丰中学的广播,就知道大概是几点了,就如那时周边农民常常听化肥厂每天固定的“放汽”来判定时间一样,那时早晨放广播的是赖培正老师。起床广播音乐之后是广播操,广播操之后大家进教室早读。我们一般是在寄宿生做完广播操前后到达教室,与他们一起早读,很大声地读语文、英语,互不干扰。80年代或者更早的时候,很多学校有校产,如水田、鱼塘、茶林等。在桃江中学进校门的右手边,挨着同益乡政府和电影院,学校有一片茶叶地。春季学期,茶叶长成的时候,某个早晨会不上早读,全部寄宿生帮助摘茶叶,提着桶、脸盆摘茶叶,摘完茶叶吃早饭、上课。印象中秋季早晨很少采茶叶。(www.xing528.com)

由于通宿生每天回家,有时学校要我们带扫帚,负责打扫教室卫生,一般是在下午下课后,轮到打扫教室的回家晚一些。那时采用一星期5天半上课制,星期六上午要上课,也有的安排在星期六上午大扫除。

我们早晨上学不同一路,放学则全同一路,下课后的回家路上是一天最愉快的时光,说说笑笑,打打闹闹,六七里路,回家时快的时候差不多20分钟就会走完。1987年修了105国道,我们看着这条公路的开工和竣工,与压土机同时一遍一遍地踩着新铺的黄土路基,有了这条路回家的路更快了,这条路也给信丰带来了重要的变化。

80年代中期,黑白电视开始出现,村里偶尔有的人家买电视。香港新加坡电视剧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影视歌曲渐渐在校园流传,电视连续剧西游记》最早在1986年播出。初中生流行的就是抄歌,或许买新歌本的成本高些,但似乎更多人喜欢手抄歌,把喜爱的歌曲抄在本子上,更发烧一点的同学会买来硬皮抄,把对歌曲、明星的喜爱融进抄写简谱的过程里,课余时时翻看,并不断借给其他人抄。或者剪下《大众电影》里面的明星头像,贴在抄歌本的边角上。我们的班级偶尔在学期末或某个周末,班上也会搞文艺晚会。节目有歌曲、诗朗诵猜谜语小品表演等。我们也会参加,夜里回家,有时要带上手电筒。

我们那时的课程,初一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植物学、音乐、体育美术,有些课程记不清了,初二增加了物理动物学,初三增加了化学、生理卫生,几门主科一直上到初三,中考主要考试主科,历史、地理、音乐、体育、美术不考。初中的学习很多靠记忆,需要有良好的习惯,当然,还要有勤奋。英语如果一开始没有学好的话,后面很难跟上了。负责教我们的老师都很负责、认真。80年代时期的我们,应该说绝大部分同学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老师们也因材施教,给大家创造条件,班上的同学良性竞争,互相促进。

由于从1986年开始,信丰中学不再从全县选拔优秀小学毕业生,信丰中学、桃江中学及其他中学初一年级的生源基本是没有差别的,由于桃江中学认真抓教学质量,差不多从那时开始或稍前几年,桃江中学与信丰中学初中的教学质量开始不相上下起来,有时候桃江中学好过信丰中学。我们那时的初中毕业生,不少家庭趋向于让小孩早参加工作,所以往往高分毕业生选择读中专、中师,中专学校大部分在南昌,赣州有几所,中师是“中等师范学校”的简称,主要培养小学教师。赣州中师学校很多,各县按地区划分,记得有赣州师范、瑞金师范、宁都师范和龙南师范,信丰初中毕业生上龙南师范。由于招生数量有限,要很优秀的同学才可以考上中专、中师,每个班就是一二个。当然,家庭条件好的毕业生,或者早有规划的,往往选择上高中以后考大学。由于信丰中学高一应届只招6个班,全县20多个乡镇的初中毕业生要上信丰中学竞争也很激烈。桃江中学也有高中部,另外,信丰二中、大阿中学、大塘中学等也有高中部,招初中毕业生。那时,农村职业高中也招初中毕业,星村有一所;金盆山农林技校似也招初中毕业生。算起来,桃江中学我们那一届的同学1988年毕业已经30多年了。

我把这些中学时期的点点滴滴写在纸上,尝试连缀起来,不知可否反映30多年前我们的读书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