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丰历史:谯楼到纪功亭

信丰历史:谯楼到纪功亭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赖竞林纪功亭这是一张摄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老照片,这座建筑是信丰县城标志性建筑之一、人们口语里常听到的“纪功亭”。纪功亭的前身是古代信丰县署的谯楼。在明清两代县志地图上,谯楼就是县署的标志。1935年,国民党县政府对谯楼进行改建修葺,并命名为“纪功亭”。1959年更名为“桃江亭”。纪功亭是三层建筑。旧县署的谯楼改建而成亭楼,并被当时的主政者命名为“纪功亭”,其动机和含意自然会引起各种质疑和诘问,为何纪功?

信丰历史:谯楼到纪功亭

赖竞林

纪功亭(摄于20世纪60年代)

这是一张摄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老照片,这座建筑信丰县城标志性建筑之一、人们口语里常听到的“纪功亭”。

纪功亭的前身是古代信丰县署的谯楼。

信丰自唐永淳(682年)置县,设治嘉定镇,其官员、衙役办公之所—县署,古称“官廨”,俗称衙门。信丰县署始建在县城东隅(原步行街百花餐厅、照相馆处,今国光超市址)。

既然是衙门,就要有衙门的威仪和气派,何况信丰是赣南大县。县署大门朝南,前面是一座城楼,古称谯楼,其上有一个亭子,由数根粗硕的圆木柱支撑。亭顶飞檐如啄,翘首蓝天,整个亭子雕龙画凤彩绘,巍峨壮观,精美无比。

关于信丰谯楼,清康熙三年《信丰县志》卷六“建设志”中列有单独条目,“谯楼即丽谯,丽如鱼丽之丽,谯为谯呵之谯。城门出入者,守门人成列而呼喝之,此古制也。”明代永乐三年国子监祭酒、兼掌翰林院事的胡俨曾写《重修谯楼记》(载康熙三年《信丰县志》艺文志),对谯楼作了详细介绍:

“信丰县谯楼始自元至正戊子(1348年),邑宰崔思孝偕耆宿曹文俊辈创建。年久倾圮,今令建德谢洙重修之,耸然起一邑之瞻仰。新田巡检崇明顾宗叙、士民黄纶、孟经睹其壮观,告于令曰:‘斯楼成功不易,苟无文字载之,何以示后?’洙乃寓书于其乡人南昌县学训导邵汝能来征记。楼之制广七间,高三十尺,深减于高者十尺。始事于正统丁巳(注:1437年)三月十七日,讫工于本年八月初八日。凡材木匠石之费,皆令之俸积也。楼成,前临南山,后峙浮屠,碧桃之水绕其东,九日之冈盘其西,规模杰特,簷阿翚飞,丹碧照耀于溪山之间,起积废于一新,诚可纪矣。夫谯楼也,一曰楼之别称,谯楼谓上为高楼以望,故美丽之楼谓之丽谯。……今信丰之重修斯楼也,于以出治教,于以集吏民,于以书云物,皆有关于政事,岂徒然哉!若夫时和年丰,民物康阜,时与寅僚登斯楼,览观山水,从容燕乐,以咏歌圣化,庆幸遭逢于太平之世,不亦美欤!是为记。”

明清两代县志地图上,谯楼就是县署的标志。谯楼前后都有匾额。清道光四年《信丰县志》“官廨”栏目这样记载:“谯楼旧额,前曰薰风南来;后曰彤云北近。今谯楼悬额曰高听用康。”谯楼实际上就是县署的头门、大门。

信丰县署始建至“民国”,其间1000余年,累遭兵燹,几经毁修。在明代洪武、永乐、正统年间先后整修,始具规模。其正厅叫惠爱堂,前有古榕二株,左右为官吏宿舍,东为慕宾室,西为宝藏、仪杖、黄册诸库。县署内有“味道亭”“临清阁”“哦松亭”“思辅楼”等建筑,规模不小。至“民国”初期,县署仍不失原貌。(www.xing528.com)

县署背后有一条短巷—原县盐业公司所在的人民东巷。1986年版《江西信丰县地名志》载:“人民东巷,在县盐业公司门口,东起环城路,西接人民路,长80米,宽4米,居民区,东西走向。因地处旧衙门背后,古称衙背。”

1930年4月,红四军攻克信丰县城,并建立苏维埃政权国民党旧县政府则逃至大塘埠。1931年6月,在国民党粤军支持下,国民党县政府搬回县城,尔后在鉎井边的考棚处新建县署办公(新中国成立后为县人委、县政府)。原县署则废,但谯楼仍存。

1935年,国民党县政府对谯楼进行改建修葺,并命名为“纪功亭”。1959年更名为“桃江亭”。1977年,桃江亭在市政改造中被拆除。

纪功亭是三层建筑。第一层是大拱门,高约6米,宽约6米,拱门进深约8米,木制大门两扇,用厚铁皮包着(后因通车需要拆除)。拱门右侧开小门,用以上登二楼。二楼是个面积为100余平方米的大厅,20世纪40年代,这里曾是信丰县民众教育馆的阅览室。第三层中间是一个六角亭,亭内一口古老的大铜钟。铜钟高60厘米,直径约40厘米。如此沉重的铜钟,由一个高约1.5米的四脚大木架悬空支撑。旧时,遇有飞机来袭或出现火情,便有专人敲响大钟,发出警报。

关于谯楼,笔者采访过李玉山老师(今年100岁)。李老师说:“原来的城楼(谯楼)上也有个亭子,亭子里有一口钟。当年城楼改建成纪功亭时,我在采芹小学读书,也参加过社会劳动,就是往楼上抛砖头。”

据梅敏乔老师(今年92岁)回忆:“纪功亭上的铜钟,铸有光绪××年字样,具体哪一年记不清了,但光绪两个字印象深刻。”

旧县署的谯楼改建而成亭楼,并被当时的主政者命名为“纪功亭”,其动机和含意自然会引起各种质疑和诘问,为何纪功?纪谁的功?本来就是一座明清古老建筑,修缮后却人为贴上情绪化、政治化标签,实为不妥。时代印记强了,历史印记就淡了,难怪人们不爽。

今天,站在店铺林立的解放路东头,偶尔也能看到熙熙攘攘的人流中,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告诉身旁的年轻人:“这里曾经有一座城楼,叫纪功亭。”而谯楼一说,则被人淡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