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文明理念实践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文明理念实践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量避免滨水区不适当的开发建设对滨水资源造成的破坏和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此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使滨水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精心设计滨水区空间,使其具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舒适优美的环境和选择性强的多种功能区,在建设形式、环境设计上各具特点,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同时,其滨水区开发也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

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文明理念实践

1.国外滨水区开发的特点

近年来,国外许多地区不断尝试重新发掘城市滨水区的潜力,比如日本横滨港、澳大利亚悉尼港、加拿大多伦多港区等多个城市的滨水区。

它们成为城市的象征,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不仅仅因为它们拥有像悉尼歌剧院等著名的建筑,更重要的在于从功能开发上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共同特点。

(1)适用性,功能上能满足城市和公众的多种需求,形式和功能上与环境相互协调,且对公众全年开放。

(2)多样性,在保证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有限的滨水区内有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和各种功能设施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

(3)开敞性,水边的空间是向公众开放的界面,临界面建筑的密度和形式不损坏城市景观轮廓线并保证视觉上的通透性。

(4)可接近性,所有的人包括行动不便者均可步行或通过各种交通工具安全抵达滨水区和水体边缘,而不为道路或构筑物所阻隔。

(5)延续性,林荫的步行道和自行车道将滨水区连贯起来,且在建设中保持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的延续性。

2.国外滨水区开发建设的经验

滨水区开发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有的国家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美国的水滨中心(WAG)、日本的水滨更新研究中心(WARRC)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在滨水区重建过程中,非常注重滨水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使很多滨水区由原来码头、工业区逐渐转变为公共活动繁忙、环境良好、地价不断上升的综合功能区,他们在实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以下4个方面。

(1)尽量避免滨水区不适当的开发建设对滨水资源造成的破坏和对城市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为此采取各种手段对这些区域的开发利用进行严格监控和引导,使滨水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状态。(www.xing528.com)

(2)保障滨水区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树立发展战略目标,使滨水区建设朝着有利于市民日常生活、有利于环境良性循环,并适应城市结构优化的方向发展。

(3)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种类型滨水区的资源潜力,结合城市功能结构特点,从整体出发建立适合城市特点的滨水功能区体系,使得不同功能性质的滨水区特色得以最充分的、最适宜的体现。

(4)精心设计滨水区空间,使其具有快速便捷的交通条件、舒适优美的环境和选择性强的多种功能区,在建设形式、环境设计上各具特点,具有极强的可识别性。

3.国外滨水区开发存在的问题和教训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性的产业结构调整,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地区开发伴随着工业、交通设施和港埠从中心城市地段迁走的过程,这种现象包含着工业企业从城市到郊区,从原先的工业用地调整到新的地点。同时,其滨水区开发也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

(1)社区建设问题。工业化国家传统制造业和货物交易经营方式的现代化导致了严重的失业现象。而新的滨水区开发并没有使原先曾在这些区域存在的蓝领就业岗位获益并得到替换,这种滨水区的转变反映了发达国家当代最基本的社区问题——即缺乏低技艺劳动力岗位所导致的结果。

(2)投资主体和经济问题。以往的开发在投资主体公私结合方式和经济上也不乏失败案例。如伦敦庞大的港区开发中的金丝雀码头区(Canary Wharf)开发项目,曾一度陷入严重的财政灾难之中,其最大的错误在于开发完全由市场所驾驭,脱离了规划的控制。

(3)历史真实性问题。一些观点认为,如果缺少“真实性”,今天的滨水区建设就是一种空洞的浪漫主义,这种理性的认识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应该因地、因时、因具体对象而定,“真实性”主要是针对有特色的历史地段和建筑,如对于一般的基于现实背景条件的城市滨水区更新改造并无过分强调的必要。

(4)开发模式问题。随着国际化日益趋同的项目开发充斥世界,人们忽视了许多潜藏于当今城市滨水区复兴背后的因素。具体的实践存在模式照搬和抄袭现象,事实上,任何一项开发都有其特定的背景,特定的政治、经济和历史发展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