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生态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文化是社会文化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城市河流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1.7.1.1 水文化的定义

水被作为人类生命之源,人类的生息、城市的沿袭无不依靠水。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下,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水文化。水文化是社会文化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水文化,即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关于如何认识水、治理水、利用水、爱护水、欣赏水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水的永恒的生存依赖从未停止过,《玄中一记》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地载天,高下无所不至,万物无所不润。”人们需要她、依恋她、崇拜她。

我们要想诗意地生存下去,实现人类的理想栖居,没水,就成为无本之木。所以,对于水,我们必须调整我们的生存态度和价值观,给予环境伦理关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7.1.2 水文化的分布

水,作为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和最早为人类所利用的交通运输载体,以其天然的联系性,似乎从一开始便与人类生活乃至文化历史形成了一种不解之缘。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广阔悠远的水域产生了不同的水文化现象:源远流长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明显影响了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地中海的辽阔和富有也成为古希腊文化的摇篮,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浪漫多姿的楚文化

就中国而言,依照地理地势就分别形成了5种典型的水文化,它们分别是集中在陕西、山西、河南等黄河中游地区的黄河水文化;集中在长江水系的荆楚潇湘文化;集中在钱塘上游、中游的吴越水文化;集中在扬子江的运河文化以及集中在长江三峡和峨江流域的川江崛江文化。除了这5种主要的水文化之外,还分布有一些相对次要的水文化。如北运河文化、桂林漓江文化、岭南珠江文化、昆明滇池文化、济南的泉文化等。

1.7.1.3 水文化的类型

我国古代的海洋文化虽然没有江河文化发达,但分布也很广,且形态各异,各具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分别是山海关外竭石文化、蓬莱威海及嵘山海洋文化、南方沿海观潮文化和妈祖文化。需要说明的是,江河水文化与海洋水文化是一种互动的和相互借鉴的关系,而不能在整体上区分优劣。江河水文化的主要特点是生命力顽强,而且在海洋(工商业)文明的盛期到来之前,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在人类早期历史进程中,无论是最终栖息陆地的民族,还是走向海洋的民族,他们最初以渔业为目的航海活动都是作为农业的补充而存在的。一个民族究竟是海洋民族还是内陆民族,它的文化形态是属于海洋的还是属于内陆的,其本质区别不在于是否濒临海洋,也不在于是否有过怎样的水上活动,而在于它究竟是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生活,还是以海上航运、海外贸易为主要经济形式。应当承认,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经济生活,而往往是多种经济形式交互出现,最终由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生活决定这个民族的根本性格和文明基调。

中国封建时代生产方式,即农耕文明的精耕细作,是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兴盛不衰的真正内在原因,史实也证明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农耕文明占有主导地位的历史必然性。

1.7.1.4 水文化的哲学内涵

在城市和居住环境的空间众形态中,水是一个最为活跃的元素,有其极为丰富的姿态和语义,水的韵律、水的空灵、水的舒展、水的豪放……会为城市形象平添许多的意蕴与品位。可以说,滨水城市之水是城市的灵魂,是地方文化的精神。(www.xing528.com)

在更深一层含义上理解,应该说正是水文化孕育了中国古代文化之意念为主、表现自然、天人合一美学概念和哲学意味,在中国人文历史长河中,无论是在诗歌音乐、文化上,还是造园景观上,都或多或少、或隐或现地流动着水文化的印迹。

回顾中国的文学典故,所有有记载的文字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水文化意蕴。对水的描写、咏叹、畅想、赞美,都成为永恒的题材,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佳话。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这些典故的字里行间,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并不是夸大其词。

山海经》载有“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的故事,民间口传文学传诵远古洪荒洪水滔天的传说,于今看来虽是神话寓言,但这种最原始的感知,仍可使我们感悟到水文化的渊源。及至《诗经》时代,无论是《周南·关唯》《周南·汉广》《秦风·蒹葭》,还是《魏风·伐檀》、《卫风·河广》,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表情意,已明显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至于其后的《庄子》《楚辞》、汉代的乐府民歌、唐风宋韵、明清小说,也莫不在描情写意上,因水得势,借水言志,以水传情,假水取韵。卡西尔在《人论》中表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人不可能过着他的生活却不去时时努力地表达他的生活。这种表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无穷无尽的,但它们全都证实了同样的基本倾向。以这一论断去推论水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我们不难发现,水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产生,在文化进程中演绎出风姿多彩的面貌,而且,随着历史的演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已成为中国文化所阐释的一个重要主体对象,并使这一文化体系生发出一种特异的艺术光彩。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名山大川,古代的文人墨客亦不禁动情。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无尽的文化内涵。

自然界中,草木无言,山水无情,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当其成为审美的对象时,无知无觉的水便会化作文化精灵,超越千年历史隧道,成为具有鲜活生命的审美载体,演绎着一千年的诉说,传承着万古的风韵。

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几乎无水不写,写则涉水。水,作为人与情的对照物,浸透着古今智者博大精深的人文精神,人类的心理、情绪、意志以及个性、心质、人格,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认同乃至意识与哲理的升华,甚而包括人生所特有的喜怒哀乐、生死离别,古往今来皆曾因以水为载体而被表达得淋漓尽致。

当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表达的是人生苦短、年华不再的慨叹心理;唐代李白长吟“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表露的显然是如水流般不满现实的长恨情绪;此情在南唐后主李煌的笔下又化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千古绝唱;而宋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发词人的豪迈胸怀。

至于以水诉相思、写幽怨、描柔情、抒胸臆、思乡怀古之作,古今之例,不胜枚举。尤其是哲人们以水论事、以水喻理、以水明志的精辟论见,堪称华夏文化的思想宝藏。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告子在论及性无善无不善时,曾巧妙地以水作比:“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荀子劝学》曾说:“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魏征议政则曰:“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太宗李世民有感于前贤警策,亦常与后人言载舟覆舟之说。凡此说明,水为智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智者亦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矿藏,正因为如此,水文化的源流才生生不息,百川汇海,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占据特殊地位并进而构成人类文明史中光辉璀璨的一页。

水文化是充满智慧和灵性的,它是揭开中国古代城市规划采取以意念为主、表现自然、天人合一的概念模式的关键,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特色,同时水文化对当今城市规划和城市形象的设计与发展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